<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3-10 16:09 原文鏈接: 讓碳中和、碳達峰從時間表走向方案與行動

      “中國作為地球村的一員,將以實際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應有貢獻。”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2020年9月下旬,中國首次向全球宣布,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碳達峰”“碳中和”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

    重任在肩,如何實現目標?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以推動我國碳排放目標從時間表和路線圖走向方案和行動。

    讓區域發展更綠色

    未來五年對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來說,將是一個重要窗口期。如何科學布局、搶占先機,實現高質量發展?多地代表委員就此建言獻策。

    北京作為首都和中心城市,在低碳發展中具有表率作用。

    在3月6日下午北京團召開小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董事長潘敬東說,推動能源清潔低碳是首都提前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所在,重點在于實現能源供給的清潔化和能源消費的電氣化兩個方面。

    以2022年即將在京舉辦的冬奧會為例,潘敬東表示:“要在冬奧會籌辦中始終貫徹綠色理念,力爭使之成為史上第一次使用全綠電的奧運會,真正實現‘零碳’奧運。”

    “及早布局、搶占先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原校長楊震7日在江蘇團小組會議上建議。

    江蘇是經濟強省、也是走在全國前列科技創新大省。楊震建議該省進一步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等產業;前瞻布局6G網絡技術儲備,尤其是空中互聯網,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

    “‘十四五’對于內蒙古來說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爬坡過坎陣痛期,也是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的開篇布局關鍵期。”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副盟長張利文說。

    在她看來,內蒙古作為我國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和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在推進碳排放達峰行動中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機遇是倒逼當地能源、化工產業轉型升級,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有利契機;挑戰則是內蒙古的碳排放總量仍居高不下。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內蒙古能源綜合生產能力超過8億噸標煤,煤炭產能達到13.4億噸,煤制油氣、煤制烯烴等煤化工產業年轉化煤炭超過1億噸,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地位持續增強。“十三五”前四年,內蒙古能源消費總量達2.53億噸標煤,單位GDP能耗累計上升9.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15年累計增長7.54%。

    “‘十三五’期刊,內蒙古能耗強度和碳強度均不降反升,很難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張利文說。她建議國家對內蒙古推進碳排放達峰行動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內蒙古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將內蒙古作為國內森林、草原碳匯交易試點。同時,給予內蒙古適度的碳達峰空間,在分解“十四五”碳強度下降指標時,為內蒙古提供必要的轉型時間和政策空間。

    面對區域間的不平衡,全國人大代表、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吳光輝也建議,從國家層面統一考慮作出部署,建立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相互援助機制。

    讓能源結構更優化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看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愿景,優化能源結構是重中之重。

    然而,包信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就當前我國能源結構而言,實現“碳中和”目標仍存在艱巨的挑戰。他表示,據2020年相關統計,我國化石能源占比仍在75%~80%左右,盡管光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增長很快,在國際上處于前列,但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比仍較低。要實現碳中和,能源結構仍需大幅調整優化。

    “我國能源轉型將要在三個重要方向——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清潔能源規模化以及排放二氧化碳處理和利用——上著力。”包信和說。他同時表示,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用可在能源發更多的電,但在能量轉化及二氧化碳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則是氫。

    如何能夠采用可再生能源,比較高效、便利地從水中獲取氫,這是未來一個很大的發展方向。但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氫,絕大部分(95%)需要從化石能源或水中置換,如果降低電解水制氫的成本,建立較完善的“綠色”氫能產業鏈是當前一個關鍵的技術問題。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也對《中國科學報》表示,能源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主要路徑,逐步減少化石能源比例、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由之路。

    李燦提出的一種“液態陽光”技術可將將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儲存在甲醇中,作為可再生能源轉化為各種化學能的樞紐,肩負起數億噸二氧化碳減排的重任。不過,李燦表示,目前這一技術尚處于大規模應用的初級階段,亟需進一步開展相關技術研發和規模化應用。

    隨著未來各種可替代性能源技術的發展,包信和認為,到2060年,我國能源結構必將發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

    讓未來發展更環保

    “碳達峰、碳中和,不要忘了其中的‘關鍵一環’——建筑領域碳減排。”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王翠坤對《中國科學報》說。

    目前,我國建筑領域碳排放量每年約20億噸,占全國總碳排放量的約20%。如考慮相關建材生產、運輸等,將占到全國總排放量的近40%。伴隨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20億平方米,對我國兌現“2060碳中和”目標構成巨大挑戰。王翠坤介紹,據測算,若維持現有建筑節能政策標準不變,碳達峰時間預計在2038年左右,明顯滯后于全國碳排放總量達峰時間。

    為此,她建議,對新建筑應當加大綠色建造力度,注重全產業鏈低碳化發展;對既有建筑要開展全面改造,加快完成節能提升和安全性能提升,延長建筑使用壽命,達到減碳效果。此外,還應重點推動太陽能光伏在建筑中的應用,實現就地生產、就地消納。因地制宜采用太陽能、地熱能、空氣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滿足建筑供暖、制冷及生活熱水等用能需求。

    “國家相關部門還應制定相關政策,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的資源浪費。”她說。

    “在這場和時間的賽跑中,為減碳按下‘快進鍵’,交通運輸業的低碳轉型也極為關鍵。”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在提案中表示。作為我國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交通運輸業占比達28%,脫碳減排對實現整體目標至關重要。

    沈南鵬表示,從發達國家的普遍規律來看,交通運輸業的碳達峰時間往往滯后于國家的總體碳達峰時間。考慮到我國人口數量、發展速度、經濟規模以及資源稟賦等,難度可能進一步加大。“數據顯示,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碳排放總量預計到2025年可能在現有基礎上會再增加50%。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有更強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采取更多創新性的政策和手段,來滿足交通運輸快速減碳的需求。”

    “引入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道路與汽車、通信等系統的融合,是一個可以突破的新方向。”沈南鵬表示,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預測,汽車的智能網聯化,初期油耗和排放可以降低5%,形成車路協同后可以降低20%。

    為此,他建議,以做好道路交通低碳化的“加減乘除”為著力點,加大地方政府智能交通新基建的投入,推廣采用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的智能網聯車輛,減少道路交通單位運輸量的碳排放。加快5G智能網聯車載、路側設備的國家技術標準制定并加快實施,破除交通基礎數據的信息壁壘。

    不止如此,我國農業碳減排和碳交易已經開展了卓有成效的試點和探索。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介紹,在全國7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試點中,已有竹林、沼氣等品種進行了上市交易。以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成交數據為例,截至2020年底,該省共推動開發農村沼氣項目55個,年均減排量220萬噸,累計簽發量464萬噸,累計使用農村沼氣項目減排量抵消293萬噸。

    “不過,我國農業碳減排和碳交易剛剛起步,還存在很多不足。”王紅玲表示。

    相關文章

    北京懷柔科學城首屆“科學城杯”龍舟大賽舉辦

    一聲發令哨響,“咚!咚!咚……”鏗鏘有力的鼓點從雁棲湖水面上傳來,伴隨觀眾的陣陣加油聲,各支隊伍奮勇向前,最終北京納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代表隊率先沖過終點線,奪得懷柔科學城首屆“科學城杯”龍舟大賽冠軍。......

    生物環境前沿探索合作同繪創新藍圖

    ——訪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安捷倫科技合作共建前沿技術實驗室近日,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安捷倫科技合作共建前沿技術實驗室簽約揭牌儀式在珠海舉行,雙方將依托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的理工實驗平臺,在生物與環......

    中國作者論文引用受歧視?最新研究揭示學界間的“暗溝”

    自21世紀以來,中國科研的進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國論文數量的爆炸性增長,成為了中國學界近年來最顯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學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國論文。這一現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無疑......

    樹高千尺,根在創新沃土

    “企業提需求、科協搭平臺、學會送服務、產業得提升”——這是山東省泰安市自2020年6月獲批全國首批“科創中國”試點單位以來始終堅持的工作思路。“秉持著‘為每個產業鏈聯系對接至少1個全國學會’的目標,近......

    河北省與北京首批疏解高校開展協同創新合作

    6月20日上午,河北省人民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聯合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首批疏解高校,在雄安新區開展高校協同創新合作。北京交通大學等首批疏解高校負責同志結合學......

    研究證明全世界谷子均來自中國

    圖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進行谷子種質資源規模化挖掘利用等研究的試驗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供圖【新知】科技日報訊(記者馬愛平)6月10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

    SCIEX中國總經理桑小亮:“零時差”響應中國市場的需求

    6月9—13日,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聯合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的“2020-2023年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在杭州隆重舉辦,該大會由浙江大學承辦。在本次大會上,丹......

    北京6月至9月每周將舉辦不少于16場線下招聘活動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日前發布消息,將于6月至9月開展2023年“百日服務攻堅、千萬崗位推送”大型公益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每周將舉辦不少于16場線下招聘活動。據介紹,活動以“職引未來筑夢青春”為......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王厚杰,掛職擔任大學副校長

    6月9日,集美大學發布消息:經中共福建省委研究決定,王厚杰同志掛職擔任集美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高福、施一公說了什么?

    6月10日,第十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在武漢開幕,眾多院士專家、企業代表匯聚一堂,共同研討生物醫藥技術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等專家的主旨演講......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