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4-02 14:57 原文鏈接: 讓福島真正安全:用介子探測器尋找泄漏核燃料

      4年前,在大地震和海嘯中被損毀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可能不會真正安全,直到工程師能夠將反應堆中的核燃料移走。但首先,他們必須能夠找到這些燃料。一個新方法是標注出爆炸事故泄漏的鈾的分散位置。兩組物理學家計劃捕捉從高層大氣中大量落下的從反應堆殘骸里涌出的介子,從而得到X射線狀的圖像以便能夠精確地找到鈾。

      經營該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則認為,在福島大地震破壞了反應堆的冷卻系統后,1號反應堆的大部分燃料被熔毀。核心位置的反應堆壓力容器被熔穿,掉落到容器底部,甚至到了混凝土底層。2號和3號反應堆局部熔毀,而一些燃料可能還在容器內。為了設計出有效方法安全地移出燃料,工程師需要更多有關其位置和條件的詳細信息。對于那些冒險尋找燃料的工人而言,廠房內的輻射水平過高。即便使用系索的機器人設備探查反應堆內部情況,也需要操作者進入高輻射區域。

      同時,宇宙射線撞擊高層大氣產生的無數介子正在流入反應堆內部。每分鐘,地球表面每平方米約被1萬個這種微小粒子撞擊。而且,大部分能不受干擾地流經固體物質。但也有少量按照物質的密度和厚度被吸收或反射,上世紀50年代,物理學家首次將該現象用于研究澳大利亞地下水電設備的地質情況,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使用相關方法發現埃及哈夫拉金字塔內沒有隱藏的密室。

      數十年后,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組織(KEK)介子物理學家Kanetada Nagamine表示,探測器能夠捕捉在宇宙射線碰撞中噴向一旁的介子。他建議,這些介子將被用于監測火山內的巖漿通道,加強地震預報。他還看到了介子圖像在核災區的潛力。

      1986年,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爆炸后,Nagamine就提出設置介子探測器繪制受損燃料的位置,但當時的蘇聯政府并未采納該意見。2011年3月11日,9級地震和大海嘯襲擊日本,發生了有史以來第二次最嚴重的核災難,而Nagamine已經作好了準備。事故發生幾天后,他向KEK總干事提交了一份建議,提出使用介子圖像調查福島反應器。Nagamine 的校友、當時供職于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Haruo Miyadera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議。但他們設計的處理方法有所不同。

      而KEK的策略是在反應堆的側翼放置閃爍體探測器堆:塑料制成的棒狀體,當帶電粒子撞擊時會發光。該研究團隊計劃標注介子的吸收情況,這取決于其通過的材料密度。鈾的密度比鋼或混凝土更大,因此會投下更深的介子陰影,這就使得該團隊得以判斷建筑物和反應堆容器內的燃料殘留。

      領銜該項目的KEK 物理學家Fumihiko Takasaki表示,該團隊在其他核電站中測試了該策略,這里的工作人員“不提供任何燃料位置信息”。這些探測器發現了燃料,結果顯示這些物質從核心一直到冷卻池,其分辨率足以發現第二簇乏燃料棒。

      上個月,東京電力公司在遭到破壞的1號反應堆旁邊安裝了兩個KEK建造的探測器。Takasaki表示,到3月底,這些探測器可能吸收足夠的介子,以確保反應堆核心部分沒有殘余燃料。但這些放置在反應堆外部地面上的探測器,將無法探測到那些可能流到位于地下室保護殼底部的燃料。這將需要正在研發中的機器人的幫助。

      在2號和3號反應堆,燃料可能分散在核心位置、壓力容器和保護殼里。為了克服相關困難,東京電力公司向洛斯阿拉莫斯團隊求助。這里的介子探測器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當時物理學家Christopher Morris及其同事致力于尋找非侵入的方式檢測核武器。介子探測的圖像能揭示這些粒子如何被物質中的原子核打歪。而偏轉角依賴于原子核內質子的數量,確定介子掠過的元素以及爆炸的位置。

      該技術已經商業化,用于掃描貨物集裝箱和卡車是否非法運載核物質。“這些探測器能在1分鐘內探測出20千克鈾。”Morris說。該團隊在實驗反應堆里檢測了他們的技術,以證實它將適用于福島核電站,但他們面臨一個世紀問題:在2號反應堆中安裝7米乘7米的巨大探測器。“如何在輻射區域內將這些探測器安裝在這些反應堆附近?”Morris問。Miyadera說,提供了福島核電站六個反應堆中的兩個的東芝集團,正在建造這些探測器并將在年底安裝。

      KEK和洛斯阿拉莫斯—東芝團隊都是由核停運國際研究所支持,并由東京電力公司、東芝和其他公私機構聯合創立,旨在開發用于福島核輻射殘留的清除工作的新技術。該機構沒有指明介子成像工作的成本如何。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標注福島鈾殘留所花費的資金,與設計移除它們的計劃和技術所需要的經費相比微不足道。東京電力公司表示,相關核電站關停工作可能需要30到40年,至少耗資80億美元。

    相關文章

    我國完成首次超大型油輪錨地液化天然氣加注

    記者從中國海油獲悉,3日,我國首艘、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運輸加注船“海洋石油301”在廣州港錨地,成功為全球最大噸級雙燃料超大型油輪提供保稅液化天然氣加注服務,標志著我國國際船舶液化天然氣加注產業步入世......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發布

    4月24日,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本次發布的影像圖為彩色,包括按照制圖標準分別制作的火星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魯賓......

    探日衛星“夸父一號”向國內外試開放觀測數據

    新華社南京4月12日電(記者王玨玢)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我國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夸父一號”準實時觀測數據12日起向國內外試開放。此次數據試開放的范圍,包括自4月1日起的太陽硬X射線成......

    王興軍課題組攻克激光雷達抗干擾和高精度并行探測難題

    北京大學電子學院王興軍教授課題組-常林研究員課題組在兩年攻關的基礎上,研制出一種全新的硅基片上多通道混沌光源,提出了一種基于混沌光梳的并行激光雷達架構,攻克了激光雷達抗干擾和高精度并行探測這兩個世界性......

    我國首套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面世

    中國首套自主知識產權、自主設計研發和生產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熱電聯供系統1日在徐州華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清能源)舉行產品下線儀式。SOFC屬于第三代燃料電池,是一種在高溫下直接......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成功開展地下結構探測試驗

    記者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為探索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在海洋地質調查、水下目標探測、城市地下空間探測等領域的應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基于國產分布式光纖聲波調制解調設備開展集成研發,自主形成分布式光纖聲......

    精確“觀云測雨”把天上云水資源“捅下來”

    2021年9月15日21時35分,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10分鐘后,一場大雨如期而至。據氣象部門預測,當晚有一次強降水過程。如果在國家領導人致辭、運動員入場、文藝演出或火炬點......

    未來月球探測任務的優選區域獲揭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團隊基于嫦娥三號和嫦娥五號任務提供的地面真值,對全月年輕火山活動進行了研究,重新解譯了它們的物質組成并校正了各火山單元的年齡。近日,相關成果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研究團隊提......

    這臺設備把二氧化碳變燃料

    2.1立方米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燃料電池技術團隊與浙江氫邦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5千瓦級CO2電解及其可逆一體機樣機近日在浙江寧波下線,該設備每小時可轉化1.5立方米至2.1立方米CO2。近日,記者從中......

    人造葉子水上“產能”

     漂浮在劍河上的人造樹葉。圖片來源:VAndrei一片利用陽光生產“燃料”的人造葉子足夠輕巧,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通過一種合成過程模擬植......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