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季風在第四紀及之前的變化特征是什么?亞洲內陸粉塵的傳輸和沉積規律是什么?這些,我們都能利用黃土高原的第四紀黃土作為研究對象,一一為公眾解答。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地環所)的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黃土室),就是這樣一個以黃土等多種地質生物載體為研究對象,擁有中科院院士安芷生、周衛健等眾多一流專家的研究單元。
“自實驗室成立以來,在國家組織的實驗室評估中連續七次被評為優秀實驗室,是我國地學領域兩個獲此佳績的實驗室之一。”現任實驗室主任金章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展望未來,實驗室將進一步加快建設國際一流大陸環境變化研究中心的步伐。
致力于黃土與第四紀地質研究
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中國科學院實施的一期創新工程中,以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基礎成立了地球環境研究所,并于1999年5月整體進入創新工程試點。”研究所現任所長周衛健介紹。地環所成立后,準確把握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地球科學發展前沿,不斷優化學科布局。目前,黃土室是該研究所的核心機構,已經擁有古環境研究室、現代環境研究室、加速器質譜中心、粉塵與環境研究室、生態環境研究室等5個研究單元。
周衛健介紹,實驗室以黃土等多種地質載體為研究對象將研究目標確立為:在長時間尺度上,探索東亞季風環境系統變化規律,研究東亞季風環境形成和演化過程及其與青藏高原階段性隆升及全球變化之間的動力學聯系;在短時間尺度上,通過100年、10年和年—季節分辨率氣候環境變化序列的研究,探索其變化特點及其發生的原因和機制;重建近代東亞季風環境,特別是西北地區的干濕變化歷史;查明亞洲內陸粉塵的源區、傳輸和沉積規律及其對區域和全球的影響;恢復黃土高原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自然背景圖像,為黃土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以及西部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科學依據與建議。
地球環境科學巖芯庫研究成就斐然
在近年來黃土室的研究工作中,大陸環境巖芯庫的建設頗為值得一提。
“本世紀初,我們開展大陸環境科學鉆探,獲取了一大批原始的珍貴地質—生物記錄,率先布局絲路經濟帶生態環境地質歷史背景研究。”金章東介紹,大陸環境科學鉆探巖芯庫是我國唯一的陸地環境科學巖芯庫。自中國大陸環境科學鉆探計劃實施以來,先后在科技部、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等的大力支持下,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我國不同地質地貌與氣候環境單元獲取累計12000多米以黃土、湖相為主的沉積巖芯,為研究我國新生代大陸長時間尺度上環境變化提供了珍貴的地質記錄。
“可以說,巖芯庫儲存的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尺度的地質生物記錄為亞洲環境演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和數據,尤其在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東北部、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羅布泊、伊犁等絲綢之路沿線獲取的黃土、河湖沉積以及石筍、樹輪記錄為絲路經濟帶生態環境地質歷史背景研究奠定了系統的不可多得的記錄。”金章東說。
目前,大陸環境科學鉆探巖芯庫已成為面向國內外大陸環境研究者開放的公有平臺,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地學特別是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自主、原始創新,為建立地球表面不同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理論模型及其在地球不同圈層相互作用中物質能量交換的理論研究作出貢獻。
搭建開放的大陸環境變化研究平臺
從最初開始建設起,實驗室就一直秉承著開放的態度,長期以來和國際同行保持著良好的溝通與合作,成為引領東亞古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機構,在國內外享有良好聲譽。
此外,黃土室的科研人員也有著良好的國際聲望。比如,在今年5月,安芷生研究員成為新當選的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在其官網中稱,“(新院士)在原創研究中作出了杰出和源源不斷的貢獻”。
“任何科研成果的獲得,科研機構的強大,都離不開優秀的人才隊伍。”身兼黃土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的周衛健表示。多年來,實驗室通過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方向和課題吸引并凝聚了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形成了事實上的三個研究群體:一是以高水平科學家為核心,青年優秀學術帶頭人為主力的固定人員隊伍;二是以國家重大項目牽引,聯合國內多所科研院校學者形成的多學科交叉綜合集成研究的研究群體;三是以“中國黃土與第四紀變化”作為影響全球變化要素之一,通過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吸引國外著名科學家而形成的國際合作研究群體。
作為國立科研機構的一部分,黃土室始終十分重視將獲得的基礎研究成果服務于國家重大需求,發揮戰略咨詢的作用。近年來,黃土室作為主持單位或重要參與單位先后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交了十余份咨詢報告。
“最近安芷生院士組織研究力量通過中科院學部向中央呈遞了《積極實施與“退耕還林草”并重的“治溝造地”方針》《我國PM2.5污染現狀與控制對策》等咨詢建議,對我國西部和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以及陜西關中地區大氣污染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金章東說。
展望未來,金章東表示,黃土室將在環境變化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更多原創性貢獻,服務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
近日,河南省科學技術廳發布公示,擬新組建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名單公示期為2023年7月14日-7月20日。擬新組建省級重點實驗室名單根據《河南省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豫科〔2019〕16......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要切實把主題教育成效轉化為實現‘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目標要求的政策舉措、實際成果,推動全院開創發展新局面。”6月29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在......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昆蟲代謝調控機制研究項目(二期)(區域中心)(生科院)發布二維液相-質譜聯用系統采購項目公告,該項目預算金額108萬元。采購項目的潛在供應商應在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北大街甲43號金運......
6月27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聯合舉辦的第五屆雁棲湖會議舉行“2023年高端制造前沿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會。本屆雁棲湖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雒建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97.shtm湖南省科學技術廳關于組建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的通知各市州科技局,省直管試點縣科技行政主管......
根據《中國科學院2023年黨的建設工作要點》,擬在全院范圍內表彰一批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先進基層黨組織。根據評選表彰工作部署,在各分院、院屬單位充分醞釀、集體研究的基礎上,經綜合評審、統籌考......
4月23日,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九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侯建國主持會議,學部主席團成員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中科院副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委員會秘書長高鴻鈞關于近期深化院......
4月23日,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九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侯建國主持會議,學部主席團成員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中科院副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委員會秘書長高鴻鈞關于近期深化院......
24日,重慶組建成立“重大地質事件與資源環境效應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并召開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該實驗室依托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直屬科研單位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建設,成為重慶市首個從事地球科學基礎研究......
近日,安徽省科技廳發布首批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認定和培育名單,擬認定48家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名單和擬培育47家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名單。根據《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