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國旺研究員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賈偉平教授團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吳家睿研究員團隊合作,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早期發現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12-羥基花生四烯酸(12-HETE)和2-哌啶酮(2-piperidone)適用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診斷,尤其適合早期篩查。
糖尿病發病率上升,造成社會、財政和醫療系統的負擔。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成年人視力降低和致盲的主要原因,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篩查和早期診斷對該病的預防和治療尤為重要。目前,篩查和診斷仍依賴于視網膜成像,該方法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大,且依賴專業眼科醫生的操作及對視網膜圖像的判讀,不利于大規模的快速篩查。因此,探索一種快速、高效、簡便的體外診斷技術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早期發現和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該研究共納入905名受試者的血清樣本,基于多平臺代謝組學數據,揭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發展過程中異常的代謝特征和紊亂的代謝通路。通過多變量/單變量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并驗證一個新型組合標志物(12-HETE和2-piperidone),實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快速、精準的體外診斷,其靈敏度高達80.5-89.4%,特異性高達91.9-93.3%,受試者工作曲線下面積AUC=0.928-0.946。該組合標志物在疾病的早期診斷中也表現出明顯優勢,其靈敏度高達81.6-92.9%,特異性高達90.1-93.3%,AUC=0.925-0.958,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血液檢測提供了可靠、高效、便捷的新方法。該方法只需要進行血液檢測,便可快速及早發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連化物所創新基金等的資助。
大連化物所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早期發現研究中獲進展
2025年4月17日-19日,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2025年學術峰會”在江西九江盛大召開(相關鏈接)。本次大會以“促進精準診斷、維護健......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教授蔡衛斌團隊與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教授陳慧團隊合作,創新性提出“代謝-協調結構”是糖尿病心肌病的重要發病機制,糖尿病狀態下酰基輔酶A結合蛋白(ACBP)可作為同時改善......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2型糖尿病患者數量的持續增長,與糖尿病相關的慢性腎臟病(CKD)發病率逐年升高,約40%的2型糖尿病患者面臨發展為糖尿病腎病的風險。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成年CKD患者約8200萬......
在全球學術研究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學者影響力的評估成為學術界和公眾關注的焦點。日前,國際學術機構ScholarGPS發布了2024年全球前0.05%頂尖科學家榜單。ScholarGPS匯集了全球各學科領......
糖尿病性傷口的病理微環境主要表現為增強的炎癥反應和持續的促炎巨噬細胞活性,顯著阻礙了傷口愈合過程。外源性電刺激(ES)通過調節傷口中的電場分布,在治療炎癥性傷口方面顯示出顯著潛力。然而,這種方法依賴于......
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尹凱教授團隊首次揭示了大腸桿菌Ⅲ型分泌系統(T3SS)在2型糖尿病(T2DM)相關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的重要作用。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尖端科......
2025年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內分泌代謝病臨床研究中心王衛慶教授團隊與瑞金醫院醫學芯片研究所及上海近觀科技的陳昌研究員團隊合作在《自然代謝》(NatureMetabolism)......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教授李小英、李曉牧團隊聯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教授張惠杰團隊,開展了一項多中心、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發現達格列凈聯合生活方式干預在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達......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元方/聶潤聰團隊研究探索了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胃癌腹膜轉移中的轉錄景觀及其預測潛力,構建了基于lncRNA的胃癌腹膜復發預測系統,并發現CASC15......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趙黎明團隊,在殼寡糖調控糖尿病人群胰島細胞移植后胰島炎癥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為胰島細胞移植患者術后管理和日常保健提供了新的干預策略。12月18日,相關研究發表于《腸道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