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11-28 14:18 原文鏈接: 論文評價,唯有“影響因子”?

      不久前,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表題為《重塑期刊評價體系,是時候了!》的社論,宣布改造學術論文“影響因子”。這一社論受到國內外科技界的高度關注。

       論文評價因關系切身利益,牽動著每位科技工作者的神經。目前,國內外科技界均以發表了幾篇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為幾分的期刊上來評價個人的學術影響力。而“影響因子”以學術論文之間的引用關系、引用次數為唯一考慮因素,并不能完全反映論文的學術影響力。

       科研人員發表學術論文的初衷是注重學術成果的傳承和傳播,注重其學術影響力。因此,現行依賴于“影響因子”的評估方法,急需改革。

       實際上,學術論文是為了發布科學研究的成果,要判斷其價值,首先要看其選題是否為該領域的重要問題,其次要看其解決問題的程度,即是否有原創成果,這才是學術影響力的源泉。而學術論文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也是本質的,是學術成果的傳承和傳播。

       學術傳承有利于傳播與創新

       學術創新是一個不斷積累、傳承和突破的過程,這一過程通過學術論文記錄下來,這些記錄呈“鏈”狀模式不斷擴張,并表現出明顯的連續性、集聚性、擴散性與合作性。通過知識創新的聯結、傳遞和延伸,形成了一條條通向學科前沿的學術傳遞鏈,從而使科學知識得以積累,學術創新得以延續。這也是所謂的“學術傳承效應”或“學術鏈”。

       學術傳承及學術鏈的形成和發展有幾大特征和規律:一是學術論文的引言或者文獻綜述部分是對某研究領域學術發展的高度概括;二是學術傳承效應通過學術論文中的標志性話語來呈現和傳遞;三是學術傳承效應不斷向相鄰學科水平延伸,促成新興交叉學科及新的學術生長點;四是師承效應是學術鏈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五是大學和科研機構是學術傳承和知識創新的重要載體。

       精確描繪出某一研究領域的學術鏈是創新科研的前提。在科研之前先全面了解前人成果,理清該領域已解決了哪些問題,重要貢獻者是誰,重要文獻是哪些,留下了哪些問題,這樣就可以使“學術鏈”逐步清晰化、明確化。

       對學術傳承效應的研究,可以直觀地呈現某一學科的發展脈絡及最新進展,使讀者清楚地了解課題是怎樣萌芽、發展,通過抽象歸納和綜合分析,從中找出規律,形成對研究對象的理性認識和精確把握,增強學術研究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此外,運用已知的規律和科學思維方法對學術鏈整體或部分的未知進行推理,判斷發展趨勢,研究干預可能,形成前瞻性預測與建議,為學術探索提供方向性指導。

       因此,學術傳承效應研究有利于不斷提高學術敏銳性,促進學術鏈的傳承、發展及其集聚性、擴散性等效應的充分發揮。

       兩大新指數更適應科研創新

       學術評價的指標與機制需要與時俱進,更需要與科學研究的特點相適應。荷蘭著名社會學家雷迭斯多夫等人提出論文的引用需要進一步區分為長期引用和短期引用。短期引用說明了被引論文處于研究前沿或研究熱點中,反映的是選題的先進性和合理性;而長期引用則充分體現了被引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和原創性,反映了學術的傳承與傳播。

       在兼顧學術傳承和引用時長的基礎上,采用第一指數F1和第二指數F2兩個評價指標,能分別反映論文選題的先進性、原創性和影響力,就能準確篩選出具有持續學術影響力的學術論文。

       所謂第一指數F1,是指一篇學術論文在發表以后,如果得到i次學術傳承性的引用,那么該作者的第一指數F1就是i。這一概念還可以延伸到機構。

       第二指數F2來源于學術鏈的節點,根據作者在某條學術鏈上所處的位置,來確定其學術傳承的情況。如果某條學術鏈有n個節點,那么處在學術鏈第m位上的作者,其第二指數F2為n-m,即,該作者后續節點數之和就是該作者的F2數值。時間范圍越寬,學術鏈上的節點越多,對應某一作者的F2數值也就越高。引用年限反映了學術傳承,學術傳承離不開長期引用。

       采用F1和F2兩大指數進行學術評價,有以下優勢和特點:

       一是新的評價指標以長期引用和學術傳承為基礎,提高了同行評議的價值,可準確反映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和學術價值。

       二是新的評價指標實現了科研評價體系的更新和完善,有利于評價指標的多元化發展,也有利于對當前“影響因子”的完善和超越。

       三是學術傳承效應研究從另一個側面弱化了學科差異對科研評價的制約。

       四是研究學術傳承規律有利于追蹤國際科技動態,開展國際一流的學術研究,促進新的學術傳承效應的形成,在調整、延長和完善學術傳承效應的過程中全面提升學術水平。

       同時,學術傳承作為突破性科學創新的載體,表現出高度的接代連續性。從知識角度看,學術傳承集中實現了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的繼承和積累;從傳承關系看,學術傳承高效地完成了科研工作者知識的傳遞;從組織載體看,學術傳承則更多地體現了科學環境、文化傳統等方面對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影響及社會文化學意義。

       “鏈”狀傳遞模式已成為知識積累和學術傳承最為直接、集中和有效的傳遞路徑。采用F1和F2兩大指數進行論文影響力的評價,就能具體闡述創新與傳承的關系,加深我們對創新的認識。

    相關文章

    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四度蟬聯國內榜首

    據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今天(6月28日)下午公布的2023期刊印證報告(JCR),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細胞研究》以44.1的得分再度領跑全國。這是上海科技期......

    官宣:2023影響因子發布時間確定!將迎重大調整!

    6月14日,科睿唯安公眾號更新文章,提到:今年的2023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簡稱JCR?)即將于6月底正式發布!科睿唯安作為期刊引征報告JCR的發布機構,......

    棄用影響因子!2022年中科院分區表即將公布

    2022年中科院分區表即將公布。據官方透露,今年的中科院分區表“預計11月底或12月初上線”。(之前幾年基本都在12月末,甚至次年1月)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分區表將會有較大變化。從今年開始,分區表將只發......

    中國農科院院刊JIA最新影響因子創新高

     期刊封面。JIA供圖近日,科睿唯安發布的2021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版)》(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以下簡稱JIA)2021年......

    替代影響因子,需要誠信且負責任的同行評議

    追求熱門、“操縱”數據、惡性競爭......近年來,在科學評價中,影響因子的誤用給科學界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為扭轉這一不良局面,中科院決定棄用“三年平均影響因子”,改用“期刊超越指數”;《自然》雜志也......

    IF最高漲幅900%這些國產期刊正在破浪前行

    何時我們的論文能發在國內的好期刊上?有數據表明,2016年,中國學者在全球SCI期刊發文32.24萬余篇,而在中國SCI期刊發文僅有2.24萬余篇,不到前者的1/10。今年,中國的SCI期刊累計達到2......

    Frontiers期刊最新影響因子出爐,年度被引次數超百萬

    6月28日,2021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發布,Frontiers共有47本自有期刊獲得最新的影響因子,另據Dimensions數據顯示,Fronti......

    中科院棄用影響因子!以“期刊超越指數”發布期刊分區表

    2022年的JCRSCI影響因子,令人咂舌!大多數的SCI期刊影響因子暴漲,這其中有疫情原因、引用率提升造成,也有存在著很多新興雜志期刊為提升IF采用的一系列“聰明”的動作。是該和虛高影響影子說再見了......

    《醫學前沿》影響因子9.927創新高

    JournalCitationReports&reg;2021SCI期刊影響因子發布。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國工程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共同主辦的英文醫學學術期刊Fronti......

    毫無爭議|國刊之光CellResearch獲最新期刊國際影響力第一

    12月6日上午,由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21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線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