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國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是,PM2.5問題還沒有完全徹底得到解決,污染防治剛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遠。與此同時,臭氧水平不斷升高,成為空氣污染治理的新難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在11月26日舉辦的“ 2019中國藍天觀察論壇”上如此表示。
該論壇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主辦發起,以“‘十四五’展望——協同、深化、突破”為主題,來自政府、科研機構和公益組織等各方代表深入解讀當下大氣污染治理所面臨的新挑戰,并對“十四五”規劃進行了展望。
賀克斌院士也是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顧問委員會主席,會上,他總結了2013-2018六年間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并對現階段以及接下來的“十四五”階段的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與難點進行了分析。首先,針對當下PM2.5以及臭氧帶來的新問題,他認為,未來大氣污染治理要做到兩個協同控制,第一是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第二是碳和霧霾的協同控制。
目前,距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結束僅一年有余,對于能否打贏這場戰役,他認為仍有四個方面的挑戰。第一,要注意臭氧和PM2.5的協同,這是大氣污染治理進入深水期尤其要注意的。PM2.5污染防治剛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遠。第二,非電工業行業、機動車、揮發性有機物以及氨排放控制,是接下來的減排潛力目標。第三,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調整的大氣污染削減潛力有待釋放。最后,要注意通過科技手段的運用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堅持科技引領,持續提升科技服務能力,構建精細化大氣環境綜合治理體系。
最后,對即將開展的“十四五”工作目標和治理策略,他從五個方面給出建議。第一,鞏固和深化“大氣十條”成果。第二,擴大重點區域范圍。第三,優化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第四,實施國家減排行動計劃。第五。加大科技支撐和能力建設力度。
以下為嘉賓主旨演講的精華摘要:
賀克斌:我的演講題目是“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和難點。關于這個問題,從今年年初大家便一直在討論。目前各方觀點逐漸從多樣聚焦到某些方面,但是仍然在討論過程中。 “十四五”是我們即將要迎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藍天保衛戰,并且它是有傳承性的。
首先,眾所周知,過去五年當中“大氣十條”有了非常好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全國各類污染物的排放量在迅速下降。美國同行經常以1980-2018年間不斷累計的喇叭口式的圖表做分析:上面是各類經濟指標、社會發展指標,中間是能耗指標,下面是污染物指標。從2010年以后,我們把中國大氣污染治理也畫了一個圖,就是右邊這個圖,中國正在形成目前這樣的發展趨勢。其中GDP是紅線,二氧化硫是綠線,可以看出二氧化硫減排是最明顯的,這個喇叭口也正在形成。喇叭口越大,說明以后的高質量發展特別在藍天上面的體現就越充分。
這里還有一些不太理想的成績單,揮發性有機物排放VOC上了2%,因為它的產生量是增加的。
但是,根本的還是天上的濃度。2013-2018六年間,地面監測和衛星反演都相互驗證了濃度大幅度的下降,這在全世界是公認的。從數據上來講,地面監測是國內的數據,衛星觀測是全世界監督的數據,任何一個課題組在采集衛星信號之后用反演的方法都可以做出這樣的結果。
那么,污染物排放量、天上監測濃度的下降是不是因為經濟放緩造成的?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放緩是經濟增速放緩,并不是總量的放緩,增速放緩意味著各種經濟活動產生的污染物的量還是在增加。
人為減排,仍是最核心的工作。通過對過去“大氣十條”五年時間的人為減排做了分析顯示,過去六年時間慣性比較強的還是依賴末端治理,如重大減排工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已經開始觸及。最近國內由十幾個單位的數十個專家一起發表的一篇文章的觀點表明,大家都認為末端治理是不能重來的,要進一步減排,必須逐步轉移到結構部分去,這是一個基本態勢。
以上是目前取得的成績,那么主要面臨的挑戰和問題是什么呢?應該說還有幾個問題。第一,PM2.5問題還沒有完全徹底得到解決。如果按照中國現行的空氣質量標準來看,到2018年底,全國388個城市中有190個城市的是超標的。雖然臭氧和PM2.5有交錯的問題,但整體上來講,PM2.5仍是目前挑戰最大、排在第一位的問題。
第二,按平均濃度計算,2017年底,全國338個城市的平均濃度是43微克/立方米,到2018年底變成了39微克/立方米,在逐步往35微克/立方米靠近,但是距離35微克/立方米仍然有距離。歐盟28國平均濃度低于15微克/立方米,美國的主要城市平均濃度低于8微克/立方米,如果跟世界衛生組織的最終推薦值10微克/立方米做對比,歐盟平均值已經達到第三階段。所以,我們現在正在為第一階段努力,歐洲已經達到第三階段,美國平均濃度已經到了終極值。注意這是平均值,倫敦、巴黎、紐約還沒有達到15微克/立方米的水平。所以,中國的PM2.5治理還需要長期的努力,距離理想目標還有很長時間。
另外,就是臭氧問題。這么多年,治好了總懸浮顆粒物(TSP),治好了酸雨之后,又出現了霧霾。那么,大氣污染治理到底有沒有成績,做的對不對?對此我的總結是,我們過去經常是來什么治什么,多數時間是在治理,對防的事情做得還不夠,我們高度重視PM2.5治理,但是臭氧問題也開始顯現。盡管大部分O3污染還是輕度污染,不算良,但是如果我們不足夠重視的話就會出現新的問題。所以說未來面臨的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既要治PM2.5,又要防治臭氧持續上升。
而根本問題在于,天上的事情的根源在地上,就是地上的排放量。我剛才對比了PM2.5的三個濃度,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的排放量。可以看出,自己跟自己比,成績單很漂亮,但是橫向跟他們比,我們的排放量是他們的2-5倍。
為什么選這三個區域來對比呢,因為這三個地域總面積相似,但是從空間分布來看,中國每平方公里排放量的強度是它們的2-5倍。美國區域相對集中,雖然把歐盟當作一個統一單位,但實際由28國組成,它的分布相對來講更均勻。但是中國基本是在城市化高度集中的東部。按此區域分布,東部重點地區按照單位平方公里排放強度遠遠超過2-5倍。從大氣物理以及大氣化學角度進行定量分析,最終在地面治理好這些污染物是核心。
同時要兼顧臭氧PM2.5協同。現階段的中國還是非常復雜的工業發展體系,有最先進的,也有最落后的沒有完全淘汰的,跨度非常大,比如鋼鐵、交通領域。所以,這一復雜系統有著多污染物的產生,中間還涉及了很多大氣化學大氣物理的機制。所以從2010-2017七年時間,我們確實做了很多事情,在七年當中有了更多新的技術投入、政策投入、措施投入,我們排放量都下降了,揮發性有機物VOC把增量降低了一些,但是整體比較起來波動較大,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變化不大。
接下來要相對穩住臭氧、持續降PM2.5,但是氮氧化物差別不大,揮發性有機物VOC略有增加,這二者要像PM2.5縮得那么小,是必須要解決的。為什么氮氧化物和VOC面臨著濃度下降比較慢的過程?2010-2017年,氮氧化物實現了凈減但是減的幅度不夠,VOC還沒有實現凈減,但也不意味著沒有施加措施。那么,怎么實現氮氧化物和VOC更大幅度的下降?火電廠的潛力不算大了,接著是非電、重型卡車等等方面的潛力。VOC的潛力在哪些方面呢?通過1990-2017年可以看出,在民用部分、一部分工業部門基本上穩住甚至下降了。溶劑使用量顯著增加,導致了整個排放量的增加。
下一步要協同控制,未來的兩個協同,第一個協同控制是PM2.5和臭氧,核心問題是VOC,第二是加大氮氧化物的減排幅度。第二個協同就是碳和霾的協同。我們有美麗中國目標,還有巴黎協定的減排目標,這是公諸于世要做的事。應該說“大氣十條”這五六年時間,據樂觀估計和保守估計,這五年如果沒有“大氣十條”措施,碳還會增加3-6%,但是有了這些措施以后已經開始有協同效應。但是未來二者之間的作用力要進一步結合,就要有更高的要求。
打贏藍天保衛戰,最終有四方面的挑戰。第一,要注意臭氧和PM2.5的協同,這是大氣污染治理進入深水期尤其要注意的。PM2.5污染防治剛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遠。第二,非電工業行業、機動車、揮發性有機物以及氨排放控制,是接下來的減排潛力目標。第三,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調整的大氣污染削減潛力有待釋放。最后,要注意通過科技手段的運用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堅持科技引領,持續提升科技服務能力,構建精細化大氣環境綜合治理體系。
對下一步的工作目標和治理策略,有幾方面建議。第一,我們不能每到一個階段就有全新的措施,任何創新都應該是有傳承的。“大氣十條”做的對的事情要鞏固深化,比如精準施策、全面布局,“京60”目標最后的實現,便是靠全面布局最終打贏的非常好的檢驗。又如,從2016年開始,“大氣十條”第一篇稿子里還沒有“雙散”,2016年以后它不斷在調整。另外,對于2+26城市的跟蹤服務和嚴格監管是2017年開始出現的,這些好的做法應該在“十四五”時期持續執行。
第二,重點區域范圍隨著時段的發展應該有新的考慮。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目前國家已經在“藍天三年保衛戰”中也把汾渭地區列進去了,川渝、長江經濟帶也要給予關注。
第三,要持續優化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實行全國煤炭總量控制,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集中利用;加強清潔燃料替代,擴大無煤區范圍,推動農村能源清潔化;實施基于環境績效的錯峰生產;創新運輸組織,優化鐵路-公路-水運相結合的運輸結構。
第四要實施國家減排行動計劃,在打贏“藍天三年保衛戰”中已經開始布局,但是這遠遠不是三年就能完全展開的,還需要“十四五”時期繼續發力。國家柴油機清潔行動計劃,對于氮氧化物和PM2.5濃度降低是非常有潛力的。這些措施對于碳問題有好處,同時它還對黑碳問題、對氣候問題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五科技方面,“十四五”時期及中長期空氣質量改善規劃應該有一個頂層設計。開始是五年的“大氣十條”,之后是三年的“藍天計劃”等等。其實規劃的制定應該長短結合。另外,京津冀生態環境重大工程,是國家科技重大工程中的重大項目,在京津冀這個地區如何通過科技支撐,讓它有更充分的體現也尤為關鍵。編制“藍天保衛戰”科技能力建設規劃,還要提升科技能力。
關于四川省工業領域重點行業低(無)VOCs原輔材料替代技術、產品、裝備、工藝、工程、案例、解決方案等項目擬發布名單的公示根據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4部門《關于開展工業領域重點行業低(無)VOCs原輔材......
關于2024年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擬立項項目的公示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寧科規發〔2020〕2號)規定,經個人申報、單位推薦、專家評審和會議研究,現將2024年擬立項自然科學基金項......
河南省生態環境廳9月11日印發《河南省低效失效大氣污染治理設施排查整治實施方案》,河南省將重點排查整治以下四類情況:1.治理工藝不適用,去除效率低或無去除效果、無穩定達標排放能力;2.治理設備簡陋,必......
近期,江蘇省財政廳與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下發了《關于下達2024年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的通知》(蘇財資環[2024]56號),泰興市2家企業獲2024年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合計1841萬元。據了......
為全面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8月6至7日,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陳明輝一行到通化市開展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督導幫扶。 督導組通過“到現場、找問題、細研判、出良策”的方式,先后到通化市柳河......
關于2024年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農業農村領域)第二批擬立項項目的公示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管理辦法》(寧科規發〔2021〕3號)規定,現將2024年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農業農村領域)第二批......
2024年7月4日,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在北京召開2024年度重點項目評審會議。自然科學基金委 黨組成員、副主任陸建華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信息科學部主任郝躍出席開幕式并講話,信......
一、項目基本情況采購計劃編號:2024NCZ(YC)002025項目編號:D6401-20240606000005項目名稱:銀川市工業園區移動監測能力建設項目預算金額(元):6370000.00最高限......
2024年度河南省重點研發專項擬立項公示根據《河南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和《河南省科技計劃項目信息公開管理辦法》等有關要求,現將2024年度河南省重點研發專項擬立項項目予以公示,公示期5個工......
為認真謀劃一批成熟度高、減排效益明顯的項目申報入庫,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現征集2024年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項目,項目謀劃儲備的方向重點已明確!廣州市生態環境局關于征集2024年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項目的通知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