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二十一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是在業內很有影響的單位,成立20多年,在這個行當里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剛才柯主任對科技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介紹中,既正視存在的問題,原創核心技術能力弱、自主創新能力弱、科技交叉能力弱、產權保護弱、知識基礎標準弱等等,同時又信心滿滿的從科技層面做了一個總體設計,對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給了很好的答案,相信大家會有很好的收獲!
下面有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先生,為大家做“強化科技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報告,大家歡迎!
賀克斌:各位上午好!我們要繼續打贏藍天保衛戰,還要強化科技支撐。
講三個問題:
簡單回顧藍天保衛戰達到什么效果。
我們用“藍天保衛戰”這個詞非常典型的是兩個信息。因為空氣污染問題幾十年都在努力,但是最近6年兩個行動,一個是《大氣十條》,一個是《藍天三年》,這兩個都是國務院直接發布的,這兩個是最近6年藍天保衛戰標志性的任務。這6年干了什么?有一大堆事,6月5號杭州世界環境日環境部剛發布的6年大氣污染治理進程的基本信息,在推進工業企業升級改造、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統籌車油路機動車污染治理和面源治理這幾大方面,方方面面大家一起干了這么多事。生態環境部等所有部委加起來,完成了這么多國務院的任務。
效果是什么?效果是前5年我們出現了歷史性的轉變,污染物的減排,三大污染物(硫、氮、PM)是下降的,VOCs是基本穩住了,因為我們現在還處于中高速經濟增長、社會救濟發展的階段。看左上角這個圖,我們GDP是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能源穩住了,二氧化碳基本穩住了,常規污染物在往下來了。這個現象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分大片也是這個特點。
地面的減排出現以后,天上的濃度怎么樣?這是衛星給出來2013年和2018年的對比,選了兩個效果比較好的、技術上比較成熟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效果非常的明顯!這個結果不是我們中國公布一個地面統計數字,全世界都可以看到,美國宇航局用他們的辦法也可以看到,這是實實在在的成績,也是全世界大家認同的。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在杭州接受采訪說了一句話,說中國這幾年取得的成績以聯合國的標準來看,中國這幾年以大氣為例在這方面是個冠軍,所以這是個特點。
長三角、2+26、汾渭平原在2018年PM2.5和PM10的濃度都有明顯下降,達標的城市也在不斷增加,這都是很好的一些成績。優良的天數在增加,重污染的天數在減少,這也是我們明顯的,從2013年算起的話,在74個城市,重點的區域代表了大氣污染治理的走向。這個圖從2013年-2018年,京津冀13個城市2013年這么多深紫色污染,到了2018年以后逐漸減緩的過程,這也是老百姓在冬天感受明顯的,老百姓的認同感是冬天重污染減少,跟他談全年平均多少,基本沒有什么明顯的感覺,但是重污染的減少、藍天天數的增加是大家實實在在感受到的。
二氧化硫是最典型的例子,我們二氧化硫排放峰值在2006年,從2005年開始做總量控制時我們有一個,但是在2013年大氣十條強調質量控制以后倒逼減排比質量控制還要來得大。中間這張圖是美國發表的成果,2005年、2006年中國二氧化硫的變化,下面是印度的變化,一個增、一個減,所以美國給出的結果是2006年印度已經
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上排二氧化硫最多的國家,中國是在1993年取代美國成為二氧化硫第一排放大國,我們這個頭銜戴了23年,現在由印度接班接過去了。同時,九十年代最典型的污染現象酸雨,最近6年已經面積下降了50%,如果以最高峰值近30%的面積,到2018年已經到了5.5%,酸雨問題已經基本得到控制和解決,這是非常明顯的。
這么多治理進程擺在這,它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大家20多年、30年的努力,科研成果的支撐也在這里得到充分的體現,不是某一個項目、不是某幾年某一年,應該說最近幾十年累積效應,包括我們的科研成果、科技隊伍、科技型企業和科技型產品的出現,一點一點累積到中間的集中體現。
科技支撐大氣污染,內因是排放,外因是氣象,我們沒有人定勝天的本事,但是我們有逐漸減排的功能。減排有兩個核心技術,一個是各類核心的源頭減排技術,對于一個行業、一種污染物,同時還有一個叫區域調控技術。今天有很多技術專家,我不講技術問題,只說說作為一個區域來講,怎么把不同的技術組合起來形成減排的技術路線方案,最后還能夠實施、能評估它的效果,這一輪技術有立體觀測、數字模擬排放源,核心講大數據,成份數據、氣象數據、排放數據。
在過去的6年中,我們的科技重點專項,我們以前的863、973和公益性項目、基金委的項目等等都在集成發揮作用。今天給我出了個題目,就是2年前李克強總理專門說要搞一個組織力量的聯合攻關。應該說,我們從大氣治理的需求上來講,對于成因和來源、排放評估和管控 、改善路線圖和重污染應對,這三個方面有20幾項細化需求,根據這些需求集成過去所有的科研成果,最終在這6年集體發力。主要目標是通過這些成果的集中發力,構建立體觀測和綜合研究的系統,識別特別是在秋冬季的重污染在空間上實現城市尺度、時間上實現過程尺度的更加精細化描述,這些都是各類技術手段和科技成果的集成。最后建立京津冀和周邊地區的科學研判支撐減排的一個體系。
舉個例子,兩年多過去,在2017、2018這個周期里,最終完成大氣十條和實現藍天保衛戰三年的第一個開端年的成功都在連續發揮作用,第一是建立在京津冀地區的區域立體觀測網。這里列了這么多研究單位,建成了天空地綜合的立體觀測網,開展了兩個秋冬季聯合強化觀測。
二是建立了京津冀地區的區域高分辨率峰污染源排放清單,可以看到不同的省市構成、空間分布等等有了詳細的描述。另外,大家第一次在統一方法,在6省市區28個城市摸清了10萬個以上的七大行業的點源排放信息。從能源角度來講,對6個省市區分析了能流圖,北京、天津、山東是煤油氣綜合型,從能源結構做了特征明顯的規定,這是產生大氣形成污染物排放的結構性特征問題。
比如河北省是煤炭依賴型,以它2.8億煤炭消耗,總的消耗比例去向,以及火電煤、工業煤、散煤在硫、硝、沉這三種污染物的分布來講都是數量級的,火電排放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是我們的散煤的排放如果都是消耗1噸煤的話,排放污染物典型的比例關系是非常明顯。
第二個是冶金,唐山、晉冀魯豫的交界點是重中之重,鋼鐵、冶金、焦炭等產業空間布局。建材行業水泥質量特征分布在28個城市里集中在唐山、石家莊、鄭州、淄博、新鄉,熟料生產線遍布23個城市。磚瓦是在技術裝備落后的特點。交通特點特別是柴油車在城市間運行特點,京津冀主要貨運通道識別出來24條,貨運比例是煤炭、鋼鐵、金屬礦石占比達到了42%。給出這個數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這個地方的產業結構跟貨運分配比例密切相關,在結構調整上跟交通運輸 之間是有互動的。柴油車我們也在治理,但是目前大部分效果不明顯,不正常添加尿素 氮氧化物比正常的高出3-4倍、6-7倍。標準寫在紙上,實戰有方方面面的問題,包括監管技術的問題。
第三個是對重污染的應對方面,一個核心的技術手段是預報,我們能夠準確的預報,現在可以延時預報由7天到10天,拓展區域由15×15公里到可以覆蓋全國。從最近兩年情況來看,重污染的預報無一漏報。但是重污染是哪天來、哪天走、峰值是多少,這個可以達到75%的準確率。這也是過去多少年各類技術手段集成以后,集中到這兩年在實戰中檢驗和不斷提升,形成這樣的效果。
剛才柯主任講到,農業是把一個專業人員直接放到農村去,這個項目是把一個專業的組,一個城市污染問題的解決涉及方方面面,所以形成28個跟蹤 組下到“2+26”個城市跟蹤 研究,全面推進工作。跟蹤研究里把28個城市的排放以城市為基礎,用統一技術方法排放源的特征進行分析,包括排放量、排放強度在28個城市的特點。第二是用統一的方法把28個城市污染來源做了源解析。過去在京津冀地區有部分城市做過,但是1500多個科研人員用統一的技術方法,同時在相似的周期把28個全部做出來清單和源解析,這是集成作戰 的結果。第三是做出來這些成果以后重點跟蹤 ,現在已經有24個城市完成了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指揮平臺,遇到重污染時大家全部聯網一起會商,有主會場、分會場,怎樣聯防聯控,科技手段集中起來,做到這樣的效果。
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重污染過去以后或者幾年治理下來以后,大家有很多質疑聲,比如這兩年治理效果好可能是因為經濟放緩。前面我已經展示了,經濟增長仍然是中高速,水泥產量、鋼鐵產量、鐵礦石產量、運輸量都在增長的,所以不能說是經濟防患。還有說“你們運氣好,趕上這幾年氣候變化條件好”,但是科技部多年支撐的氣象部門把這些空氣質量、氣象模型拿出來,以北京為例,2013-2017年這5年中的空氣質量改善從85降到了58,減少了31,這31里有三分之二是北京干的,22.5%是周邊幫的,河北、石家莊個安定,人干的占了88%,這是5年的平均。但是2017年確實比較好,2017年北京自己干的占55%,2017對2016這一年的變化,55%是北京,16%是周邊幫的,29%是那一年的氣象,2017年氣象幫了更大的忙,但是5年平均下來,主要是靠人,即使是2017年那年也是55%以上是北京市自己干的。
哪些措施有效?我們在這給出產業結構的調整、能源結構調整、末端治理,過去幾年大頭是依靠末端治理在減排。剛才柯主任講到,往全過程走、往結構走、往綠色走,末端干完了,不能再來一遍,所以把各類產生的后評估單項技術做了提升。如果把空間縮小到京津冀,時間縮小到2016、2017年,這兩年在京津冀得到的效果排到最前面的是散亂污,這是結構調整的思路,散煤是能源結構調整。治理進程和科技支撐有非常強的相互作用力。
未來挑戰
第一,截止2017年有非常大的進步,但是還有非常大的距離。
第二,如果以污染物排放量,中國、美國、歐盟28國這三個單位的總面積差不多,我們跟自己歷史上的峰值相比有大幅度下降,但是我們總排放量,4類污染物是它的2倍-4倍。中國是都集中在東部,特別在京津冀,美國至少在東西兩個海岸,歐盟可以分為28個國家,所以我們的任務還非常重,特別是東部地區、京津冀地區,減排是硬任務,跑不掉。從科技要求來講,需要我們在研判和支撐上實現差異化、精細化、動態化這幾個方向,這是對科技新的要求。
剛才講到信息技術的支撐,材料、新材料的支撐,怎么實現大氣環境質量的大數據平臺?我們在28個城市也建了一些,怎么實現精準找霾、精準研算、精準調控、精準評估,這種精準還是有差距的,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人。到28個城市以后,不能都是北京、上海的城市,當地的人怎么樣把技術隊伍 培養起來,兩個都需要。
未來的方向有幾個協同是關鍵的:
1、PM2.5下來了,臭氧在逐漸往上漲,臭氧和PM2.5的協同,目前VOCs沒有太好的戰績,目前穩住了,但是怎么讓它下來?這是PM2.5和臭氧的協同。我們把27年中國VOCs變化和單體變化的情況用最新排放清單的技術方法,剛才柯主任講到重點專項做到的精細化排放清單里包括單體、包括主要的部門,什么地方減、什么地方漲了,這一個例子。VOCs的總量減排還沒有破局,下一步要解決問題。
2、霾和碳的治理協同。進入2020周期,到2025-2030要達到霾達標、碳達峰,聚集到能源、產業、綠色技術找答案。無論是國內的美麗中國,還是國際的國家自主減排,這兩個東西怎么結合,是我們未來技術上要幫助破局的一個越來越緊張的問題。中國潛水器的清潔化和未來發展路徑的低碳化是我們將來要破局的第二個協同,需要我們通過新技術創新來進一步解決。
主持人:賀院士主要是報喜,6年的成績單是一份大大的喜報,這個喜報中凝結太多人的心血,包括在座各位,既充滿了欣慰,也對后面的工作充滿了信心,相信明天會更好。其中說到大氣延時預告,我們北排集團承擔北京防汛,我們擔心的是瞬時預報、實時預報,哪塊強、哪塊,柯教授說到點源和區域怎么聯控,北京生產的每年10億方再生水撒遍了全北京所有的河道里,也為大氣治理做了挺好的事,感謝賀院士。
11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
十九大以來尤其是進入2019年,我國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等七大標志性重大戰役,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打好水源地保護、渤海綜合治理......
近日發布的《生態治理藍皮書:中國生態治理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過去幾年中國在環境問題治理上取得了諸多成效。但多位專家和學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20年在打贏污染防治攻堅的舉措上仍有......
“只要激光雷達一開啟,任何污染源都逃不出它的‘火眼金睛’。”11月25日,在新站高新區的激光雷達監測中心里,當工作人員開啟激光雷達設備后,轄區內工地揚塵情況盡收眼底。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
9月2日,從太原市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太原鋼鐵集團公司和大唐太原第二熱電廠已率先完成“公轉鐵”目標任務,為山西省重點工業企業履行環保主體責任,推進全省運輸結構調整帶了好頭。長期以來,山西產業結構偏重......
2019年8月19日(星期一)上午10時,吉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在省政務大廳三樓新聞發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會議的主題是介紹吉林省2019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一微克”行動計劃有關情況。吉林省政府新聞辦于20......
主持人:二十一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是在業內很有影響的單位,成立20多年,在這個行當里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剛才柯主任對科技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介紹中,既正視存在的問題,原創核心技術能力弱、自主創新能力弱、......
甘肅省大氣污染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于日前正式印發《甘肅省打贏藍天保衛戰2019年實施方案》,今年全省14個市州所在城市PM10、PM2.5年均濃度較2015年分別下降20%、21.4%,空氣質量平均優良......
日前江蘇鹽城印發《鹽城市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全文如下:鹽城市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事關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事關高水平......
《黑河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經市政府2019年第3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已正式印發。現解讀如下。一、《行動計劃》出臺的背景和重要意義《行動計劃》是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