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N-甲基嘌呤DNA糖基化酶(MPG)抑制了p53介導的細胞周期阻滯,并與p53協同作用確定了對烷化劑(alkylating agents)的敏感性。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17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國際著名細胞生物學家、遺傳學家賀福初院士和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張令強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賀福初院士主要從事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張令強教授目前的主要方向為泛素連接酶的功能及調控機制,DNA損傷反應與修復的分子機制,以及肝臟重要蛋白質相互作用功能研究等。
由于正常的細胞代謝和受到環境因素的攻擊活細胞不斷地遭受損害。因此,細胞不斷地面臨著痛苦的選擇:修復并存活或是死亡。這一決定過程的缺陷可以導致癌癥。腫瘤抑制因子p53充當著“交通警察”來決定細胞的命運。人們普遍認為p53作為一種序列特異性的轉錄因子,對各種壓力信號做出應答的細胞周期進程、凋亡與DNA修復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由于快速的蛋白酶體降解p53維持在極低的水平。然而在壓力條件下p53則是穩定且不受抑制的。
為了尋找新的p53調控子,在過去的研究中課題組采用高密度蛋白質芯片篩查了新的潛在的p53互作蛋白。其中發現的N-甲基嘌呤DNA糖基化酶(MPG)是堿基切除修復(BER)信號中首個確定的酶。
在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員證實MPG末端是p53結合和調控的充足及必要條件。MPG特異性地抑制了p53介導的細胞周期阻滯而非凋亡。在對烷基化損害的應答中,p53野生型腫瘤細胞中的MPG與p53分離,導致p53釋放和細胞周期阻滯允許其修復損傷堿基。由此在某些腫瘤細胞中,高水平和MPG聯合野生型p53導致了對烷化劑不明感。相反,在p53突變細胞中,無嘌呤無嘧啶(AP)位點低效修復,烷化劑殺傷性效應高于野生型p53細胞。因此,MPG協調其糖基化酶和非糖基化酶模塊參與了DNA的損傷修復。此外,p53的狀態協同MPG在決定癌癥對烷基化藥物的敏感性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研究提供了首個直接的證據表明一個DNA修復酶發揮了p53選擇性調控子的作用,這一研究發現提供了對癌癥治療中MPG和p53功能性聯系的新認識。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與單細胞分析研究組研究員陸瑤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成會明院士等合作,開發......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斌與山東大學研究員劉鋒等合作,開發出了具有高效白光發射的新型雙鈣鈦礦材料,并制備了基于該材料的單組分暖白光發光二極管(LED)。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中民院士團隊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甲縮醛羰基化制甲氧基乙酸甲酯及水解制乙醇酸甲酯技術”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石化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評價......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中民院士團隊與國家能源集團共同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石腦油催化轉化制芳烴技術”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石化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評價會由石化......
世界杯激戰正酣,淘汰賽球迷熱情高漲,日夜守候在電視機前熬夜看比賽的你眼睛還好嗎?看世界杯固然激動人心,但也別讓眼睛受傷害,唯有保護好視力,才能把球賽看得更清楚。那么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如何平衡好世界杯和......
三維多枝狀金納米顆粒用于免疫層析試紙條的原理圖。研究團隊 供圖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研究中心吳清平院士團隊研究發明了檢測大腸桿菌O157:H7新型金納米顆......
Geisinger的一個研究團隊已獲得近100萬美元的資助,用于研究基因組學與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之間的聯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以973,000美元資助位于賓夕法尼亞州丹......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陸瑤團隊利用單細胞多種類分泌因子檢測技術,實現了對神經—免疫細胞互作網絡的解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隨著全球人口逐步進入老齡化階段,神經......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院士、副研究員楊冰團隊,與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朱倍恩合作,在單原子催化劑動態催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發現單原子不僅提供活性位點,同時還可以在長時反應過程中......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10月15日晚發布消息說,該所科學家當天通過“懷柔一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中文昵稱“極目”,英文縮寫G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