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標桿、促跨越、聚人才”,作為中科院貫徹“四個率先”要求的重大舉措,今年年初成立的5家卓越創新中心,承擔著帶動中科院全院整體創新能力躍升的使命。
卓越創新中心將在一些重要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會聚優秀人才團隊,進而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加速推動國家從跟蹤模仿向原始創新的戰略性轉變。
卓越創新中心建設已有半年,它們的運行情況如何?這種組織機制的創新對科學研究有哪些推動作用?近日,記者探訪了其中的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
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成立于今年1月21日。這是繼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腦科學之后,中科院創建的第三個卓越創新中心。
7月9日,當記者走進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時,來自全國各科研機構、各領域的科學家們正圍坐在青藏高原研究所一個會議室,對《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進行最后一輪討論。
“這是即將遞交給西藏自治區政府的一份報告。”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姚檀棟拿起一本裝訂好的白色文稿向記者解釋。
該報告已經過科學家們反復討論,多次修改,匯集了近百名科學家關于青藏高原長期研究成果的梳理,用以評估青藏高原的環境變化,并對青藏高原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雖然這份報告原本不是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任務,但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發展一直是中科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姚檀棟說。
其實,所有的卓越創新中心,都肩負著對國家、對社會、對推動經濟發展同樣的使命。
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表示,他所在的中心,將重點發展量子比特的高精度制備和操控、高速傳送和高效探測、更多粒子的量子糾纏、更長的量子相干保持時間等量子系統的相干操縱技術,一方面將實現成熟的高速率實用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構建完整的空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另一方面將有效解決大尺度量子系統的效率問題,實現規模化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構建可擴展的量子相干網絡,從而實現可擴展的量子計算、量子模擬以及具有應用價值的量子精密測量。
年初,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對外宣布創建卓越創新中心時曾表示,要在卓越創新中心試行《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計劃。
姚檀棟告訴記者,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屬于地球科學領域,而地球科學的研究都與青藏高原有關。國際上對地球科學研究的重要對象有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發生的變化會產生“蝴蝶效應”,因為這里發生的變化會迅速傳遞,影響到周邊地區甚至整個地球,如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化,會影響到冰川的消融,從而導致冰湖潰決,影響河流,并由此影響整個河流流域。
青藏高原的研究者,最早是西方探險家和冒險家。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開始組織青藏高原研究。上世紀70年代,我國組織了大規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出版了40多部專著。中國關于青藏高原的研究轉入“以我為主”階段。
姚檀棟指出,青藏高原的問題錯綜復雜,具有很強的學科交叉性,依靠任何一個單一學科,都不能解釋或解答科學問題。因此,對青藏高原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多學科協同作戰,不同領域科學家走到一起開展研究。過去10余年,國際上對青藏高原的研究中,中國科學家的研究課題占到了50%,成為青藏高原研究的第一方陣。中國產出的科研成果總量從曾經的“世界第三”轉變為現在的“世界第一”,成果的總引用率也排在世界第一。青藏高原研究成果,不僅國家重視,地方重視,周邊國家也非常重視。為了適應環境變化,各方面都需要有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青藏高原研究所與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有何差異?”記者不解地問。
“青藏高原研究所總體而言,比較精干,主要瞄準科學熱點和有需求的科學問題開展研究,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知識支撐。而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則會聚了全國不同科研機構約50位杰出科學家,組成了若干團隊,將對青藏高原進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姚檀棟解釋,“這些團隊圍繞地球科學前沿領域,研究青藏高原深部圈層相互作用、深部—淺部相互作用與遠程效應、地表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等重大科學問題,進行原創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科學研究,從而發展地球系統科學理論,引領國際青藏高原研究,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不難理解,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學前沿、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都在以這種全新的模式,占領國際科學前沿陣地,推進中國科學走向更高。
建設科學高地攻堅克難,如何才能吸引杰出科學家?
姚檀棟講述了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運行機制,即依托先導專項吸引科學精英華山論劍。
在卓越創新中心啟動前,中科院前瞻性地在地學領域設立了先導專項——青藏高原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這一項目重點研究青藏高原隆升過程、深部與表層相互作用、地表環境格局、水體相態轉換、生態系統時空變化。從地表圈層作用角度,探討大氣環流、水分循環、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地理分布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揭示全球變暖條件下,青藏高原環境變化趨勢、幅度與可能的后果,為青藏高原人類活動適應策略的提出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卓越中心也將為中國科學家占領學術高地作出貢獻。
據悉,參與項目的科研單位不僅有中科院系統內的10余個相關研究所,還有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等12所高校和科研機構。
經過短短1年多研究,科學家通過先導專項已推算出札達盆地古氣候及其在上新世的古高度,證明披毛犀和雪豹等耐寒動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從而推翻了“北極起源”假說。
“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就像一個試驗場,在這里我們試著把任務、隊伍、平臺緊密結合起來,目標是打造獨樹一幟的世界級研究中心。”姚檀棟表示。
來自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的信息顯示,最近半年來,該中心已取得了10余項重要科學進展,均發表在《自然》《自然—物理》《自然—光子學》《物理評論快報》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目前,該中心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將于11月舉行的量子通信、測量與計算國際大會(QCMC)。QCMC是量子信息科學領域水平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國際學術盛會,這將是其首次在發展中國家召開。
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許瑞明介紹,一直以來國內腦科學研究儀器與方法對外依賴性過大,在建設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時,前沿局集合了工程、電子、計算、光學等領域的專家,統一布局了相關技術性的配套項目,期待通過腦科學研究,帶動儀器設備、研究方法的創新。
不難看出,中科院卓越創新中心的新模式,將為中國科學走向國際前列探索出一條新路。
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豐富,并對氣候變化頗為敏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區永久性凍土層消融面積不斷擴大,加劇了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不穩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進了......
生物圈釋放的大氣一次生物氣溶膠(PBAPs)在地球系統中廣泛存在,阿拉伯糖醇、甘露醇、葡萄糖和海藻糖是主要的生物源組分,并作為示蹤物應用于PBAPs的表征和解析。有研究指出PBAPs對大氣棕碳有重要貢......
記者從廣東省科協獲悉,由廣東省科協主辦的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已于8月15日24時圓滿結束。據統計,本屆參賽總人次突破990萬。線下總決賽將于今年10月在廣州舉行,屆時現場將決出第四屆廣......
8月16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柴繼杰、周儉民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25萬元人民幣......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工作計劃,現啟動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詳細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調整事項(一)面上項目面上項目主要資助科技人員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教育部日前聯合印發通知,共同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旨在構建開放協同工作模式,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
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兩架“海燕號”氣探型高空大型無人機日前在四川省自貢市完成交付,并成功實現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氣象精細化垂直探測首飛。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主任李良序介紹,這意味著國家級機動觀測業務正式啟......
100年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又稱“科學與人生觀論戰”。2023年2月10日,本報邀請科學史家劉鈍發表署名文章《“科玄論戰”百年祭》,對這一場科學派、玄學派和唯物史觀派......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仙輝教授團隊的應劍俊特任研究員等人與南京大學孫建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超高壓技術手段,發現元素鈧在高壓下具有高達36K的超導轉變溫度,刷新了元素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紀......
尼日利亞青年普羅斯珀·丹尼亞的獲獎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亞供圖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當地青少年通過網絡視頻與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進行“天宮對話”活動。新華社記者郭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