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原副部長牛盾(左三)與非洲官員考察中非農業合作情況。
中國農業技術人員在非洲當地調研。
“農業是現代社會發展中最困難的一塊,值得我們更深地思考。”“希望非洲國家能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合作是為了支持它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如何保證對非洲援助發展項目的可持續性和長期有效,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近日,在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主辦的“中—非農業合作對非洲減貧影響研討會”上,與會者發表了各自的觀點。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農業合作情況如何?雙方農業合作與互動帶來了什么?目前還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和困難?《中國科學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中非合作深化
“中國愿意不計代價、不顧危險、不管困難地為非洲提供幫助。”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唐盛堯表示,盡管自身也是發展中國家,但中國一直在努力地幫助非洲,近年來援非項目及其規模都在急劇擴大,是之前的3倍左右。
他指出,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是無條件、無附加的。在對非援助時,有的國家或組織機構會要求被援助國有民主、人權或私有化等條件的實現,或者進行領導結構的變 化,但中國不會。中國在對非援助時會非常尊重合作伙伴的意愿,由被援助國自主選擇實施方案。與此同時,中國從來不會說“你必須這么做”。
縱觀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農業合作,呈現出充分發展和快速增長的態勢。僅在2014年,中非農業貿易額高達61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額28.6億美元,增長1.32%;進口額32.3億美元,增長4.02%。
中國進口產品主要為飲料、蔬菜、水產品、棉花及其制成品、油料種子和動物產品。中國在非的主要合作伙伴有南非、尼日利亞、坦桑尼亞、多哥等國家。“未來,中國將在各個層次和水平上繼續深化與非洲國家的農業合作和貿易。”唐盛堯表示。
那么,中非農業在哪些方面展開了合作?唐盛堯介紹,中國積極參與非洲國家農業開發區建設、與非洲國家合作建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加強漁業捕撈和水產養殖的合作、加強南南合作、進行能力建設等。
“其中,能力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有的援助計劃和合作活動都是針對能力建設的,如示范中心,專家技術指導和咨詢,南南合作,開展研討會、講習班、培訓課程等。”唐盛堯說道。
農業合作與減貧
“經濟學視角的減貧根本之道即‘一增兩降’,增加教育、衛生等人力資本,降低基礎設施、技術等生產成本,降低市場體系、信息等交易成本。”中國扶貧發展中心主任曹洪民表示。
他指出,中國農戶耕地有3個突出特點:一是戶均耕地少,僅9.2畝;二是戶均地塊碎,僅8.4塊;三是戶均面積縮小快,2007年為7.4畝,20年的時間里規模下降20%。中國面臨著農業減貧的重任,“農業合作是根本方向。”曹洪民說。
曹洪民以典型的西部貧困縣——四川省儀隴縣為農業合作與減貧的案例。當地以金融合作、生產經營的方式切入組建協會,在合作中實現了資金成本、人力成本的縮減,田埂地界也減少了10%。
“農業是窮人的起始產業,合作是減貧的不二法則。農業合作是減貧的現實選擇。”曹洪民說,中國減貧的經驗可為非洲提供借鑒。
在中非合作中,“‘互相’非常重要。”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云說道。以前多采用援助式發展模式,投入了大量時間、金錢,結果卻與設計初衷有所背離,效果也不甚理想。
“我們不光要關注單純的、慈善式援助發展,更應該轉向中非合作的新模式、新做法,進行新的嘗試。”李小云說,“中國對非洲也是以慈善為基礎的,但還應該使農業合作有意識地超越援助,變成雙方的事,減少援助帶來的懶惰問題。”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駐會研究員唐曉陽認同這一觀點。“我們不講‘援助國’,而是以‘合作國’來表述。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合作發展模式的變化,會有更開闊的思路。平等性也是一個挑戰,我們在思考如何避免新殖民主義。”唐曉陽說。
雙方互動受益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齊顧波表示,中非合作應超越“威脅抑或福音”的單向思維和分析框架,而更應看到中非農業合作中雙方的互動和機遇。
李小云認為,主權發展、技術援助對非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非農業技術合作是基于實踐和當地情況的技術轉移和合作,并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建構技術,而當前中非農業投資也是在產能以及資本供需的巨大差距情況下進行的。”他說。
“中非產業鏈在此過程中互補并不斷升級,使得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呈現出不斷發展壯大的趨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農業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森說,“把投資放在產業鏈上將大有可為。”
非洲當地有何變化?通過對贊比亞實地調研的案例,齊顧波發現,中非農業合作對非洲當地思想轉變、勞動力素質提升、收入水平提高、生計選擇多樣化以及生產技術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中非農業投資公司劍麻農場在坦桑尼亞經營多年,與所在地居民和各機構開展互動。“劍麻農場為當地經濟發展、稅收收入和當地居民收入的提高及生計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農場一位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們會建立一個廣泛的交流平臺并繼續加強當地的減貧工作。”
張海森也對中非農業貿易進行了實證分析。他認為,中非農業投資合作對非洲經濟發展、減貧實踐和創造工作機會等方面發揮了作用。
“農業在非洲經濟發展和轉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非農業合作有利于非洲分享中國發展經驗、促進經濟轉型并在全球產業鏈中受益。”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 教授劉海方說道,“中國應學習英國等發達國家在非農業投資經驗,實現農業全產業鏈覆蓋并實現社會和企業利益的可持續發展。”
反思與問題
聯合國南南合作部主任Niels Kundsen認為:“中非農業合作中的中國發展經驗對非洲減貧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在促進非洲當地社區發展的積極變化,鼓勵推動非洲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公民社會治理改善的研究和實踐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國際行動援助國際倡導與政策經理Aftab Alam Khan評價道。
不過,在中非農業合作與互動中,仍存在一些值得人們反思與改進的問題。“如不穩固的伙伴關系建構問題、缺乏有保障和可持續的受益方式以及性別問題。”齊顧波指出。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張傳紅從實地研究中發現,中非農業項目與利益相關者在當地的互動成功與否決定了項目的成敗。
張傳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在非農業項目并非完全由國家和資本主導,而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使得落地后形態多元化;非洲國家自身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環境 在決定外來項目成敗方面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中非農業合作的當地互動在知識再生產和社會融合方面產生著持續、動態的影響。
針對援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有人提出,援助帶有公益性質,而中心將來會進行市場化運營,二者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主觀意愿不代表所有,還應看最終效果是否鼓勵了非洲的現代化進程。而且示范中心本身也在不斷探索中發展。”唐曉陽說。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唐麗霞表示,二者“不能完全割裂。以援助為起點、以商業方式運作,值得推廣。援助能促進投資、促進發展,從效果來看是公益性的”。齊顧波則認為:“應保持它的公益職能并為當地帶來更多利益。”
現代人類起源于非洲,相比于其他大陸,現代人類在非洲居住時間最長,并且在遷徙,融合和對環境適應性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超過3000個民族和2100種語言。目前非洲人群不僅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和表型多樣......
坦桑尼亞阿魯沙的一家紡織廠內,工人正在檢查蚊帳上的洞。圖片來源:JimYoung/Reuters/Alamy近日,在盧旺達舉行的瘧疾和被忽視的熱帶病基加利峰會上,非洲國家、國際捐助者和制藥公司承諾將提......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團隊、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仇華吉研究員團隊、北京大學湯富酬教授團隊合作,在PNA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TranscriptomeProfilinginSwineMa......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近日發布一項最新的歸因研究,該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了非洲東南沿海與熱帶風暴相關的降水事件的強度和頻率。2022年初,非洲東南沿海在六周內連續遭遇三個熱帶氣旋、兩個熱帶風暴的襲擊,超過......
“××,生日快樂”“祝×××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我愛你”……多年前,想必不少人在網絡或朋友圈都看到過類似的喊話視頻——從幾秒到幾十秒不等,幾名黑皮膚男子或小孩,笑容滿面,舉著一個小黑板或照片,......
納米比亞的非洲毫米波段射電望遠鏡目前位于智利的拉西拉。圖片來源:Y.Beletsky(LCO)/ESO如今,非洲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對非洲第一座毫米波段射電望遠鏡即將建成的消息反應熱烈。非洲毫米波段射電望......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考古學研究論文稱,非洲東部和南部人群之間的文化聯系一直保持到至少5萬年前,這比遺傳學分析預測的兩者分離時間晚了約2萬年。在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過去5萬年里非洲東......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科研人員重新分析非洲坦桑尼亞北部來托利(Laetoli)的化石足跡發現,在距今約360萬年前,有不止一個人族物......
法國將于本周六(12月4日)取消對南部非洲國家的航班禁令。法國方面當地時間12月1日表示,該國將從本周六開始允許來自非洲南部的航班在法國境內降落,但在“嚴格”限制下,僅允許法國和歐盟公民、外交官以及航......
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非洲累計確診病例5138245例,累計死亡病例136446例。世衛組織非洲區域主任莫提17日表示,非洲第三波疫情正在全面暴發,醫療系統不堪重負。過去一周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