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圖解。 圖片來源:trahko / stock.adobe.com
一項新的理論研究提出了一種由暗物質產生超大質量黑洞的新機制。這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可能直接由星系中心高密度區域的暗物質形成,而不是傳統的包含“正常”物質的形成場景。這一結果對早期宇宙的宇宙學有重要意義,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
超大質量黑洞最初是如何形成的,是當今星系演化研究中最大的問題之一。超大質量黑洞早在大爆炸8億年后就已經被觀測到,它們是如何增長如此之快的至今仍未解釋。
標準的形成模型包括正常的重子物質——構成恒星、行星和所有可見物體的原子和元素——在重力作用下坍縮形成黑洞,然后隨著時間增長。然而,這項新工作調查了由暗物質構成、被稀釋的暗物質暈包圍的穩定星系核的潛在存在,發現這些結構的中心可能變得如此集中,一旦達到臨界閾值,它們也可能坍塌成超大質量黑洞。
根據該模型,這種情況發生的速度可能比其他提出的形成機制要快得多,并且可能會讓早期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它們居住的星系之前形成,這與目前的認識相反。
該研究帶頭人、拉普拉塔國立大學的Carlos Arguelles評論說:“這個新形成的場景或能對宇宙早期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提供一種自然的解釋,而不需要預先形成恒星,也不需要用不切實際的吸積率來激發種子黑洞。”
新模型的另一個有趣的結果是,對于更小的暗物質暈,例如那些圍繞著一些矮星系的暈,可能達不到塌縮成黑洞的臨界質量。作者認為,這可能會讓較小的矮星系擁有一個中心的暗物質核,而不是預期中的黑洞。這樣的暗物質核仍然可以模擬傳統中央黑洞的引力特征,而暗物質的外暈也可以解釋觀測到的星系旋轉曲線。
Arguelles補充說:“這個模型顯示了暗物質暈如何在其中心聚集高密度物質,這可能在幫助理解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這里,我們首次證明了這種核暈暗物質分布確實可以在宇宙框架中形成,并且在宇宙的一生中保持穩定。”
作者希望,進一步的研究能夠揭示宇宙早期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同時調查包括銀河系在內的非活動星系的中心,是否可能成為這些高密度暗物質核心的宿主。
復雜糖基化修飾介導萊茵衣藻纖毛重要蛋白質復合物組裝的分子機制 本文圖均為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圖據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消息,2024年3月28日,顏寧/閆創業/潘俊敏課題組合......
據《自然》報道,天文學家通過追蹤遙遠星系團的X射線,重建了近90億年的宇宙演化歷程。該分析支持了宇宙學標準模型。根據該模型,神秘的暗物質的引力作用是宇宙結構形成的主要因素。“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偏離宇宙學......
暗能量與暗物質被稱為“21世紀初物理學天空的兩朵烏云”,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宇和暨南大學理工學院教授楊嶠立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地指出,經過多年探索,物理學家開始意識到,被......
導讀:一個望遠鏡從太空邊緣掉落的原因,這是有關暗物質、氣球望遠鏡的故事NASA的SuperBIT氣球望遠鏡充氣,NASA的超高壓氣球在新西蘭瓦納卡機場充氣。這個氣球在40天內環繞地球的南半球飄行了將近......
美國能源部宣布其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通過超級計算機構建了分析宇宙暗物質的軟件系統“Nyx”。該軟件可根據理論預測當期的觀測數據。如果觀測數據顯示出不同的情況,則表明觀測結果存在問題,或者理論存在差距。美能......
想象一下,在地下2400米,我們能看到什么?就在這樣的“深淵”中,深藏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一群科研人員伴隨著原子核信號放大后的微微閃光,在不間斷運行的儀器旁凝神尋找、捕捉。這里,就是中國錦屏地下實驗......
近日,中山大學教授李文均團隊在荒漠特殊生境微生物暗物質資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npjBiofilmsandMicrobiomes。&nb......
一種從細菌中分離出來的新型強效抗生素似乎能夠對抗有害細菌,甚至是具有多重耐藥性的“超級細菌”。這種名為Clovibactin的抗生素能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殺死細菌,使細菌更難對其產生耐藥性。荷蘭烏得勒支......
由歐洲航天局(ESA)主導的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從美國佛羅里達洲發射升空。此前,ESA于2009年發射的普朗克空間望遠鏡已完成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譜的繪制,并計算出暗物質和暗能量所占比例。歐幾里得空間望遠......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12090061、12222505)等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劉江來和周寧教授團隊利用PandaX-4T液氙探測器的實驗數據,在暗物質基本性質研究中取得進展,對暗物質可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