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超級病菌是一種耐藥性細菌 這種超級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濃瘡和毒皰,甚至逐漸讓人的肌肉壞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藥物對它不起作用,病人會因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癥,高燒、痙攣、昏迷直到最后死亡。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殺菌藥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對這種病菌,人們幾乎無藥可用。2010年,英國媒體爆出:南亞發現新型超級病菌NDM-1,抗藥性極強可全球蔓延。
一、超級病菌的產生
[1]由病菌引發的疾病曾經不再是人類的致命威脅,每一種傳染病用抗生素治療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但這是抗生素被濫用之前的事情了。每年全世界有50%的抗生素被濫用,而我國這一比例甚至接近80%。正是由于藥物的濫用,使病菌迅速適應了抗生素的環境,各種超級病菌相繼誕生。過去一個病人用幾十單位的青霉素就能活命,而相同病情,現在幾百萬單位的青霉素也沒有效果。由于耐藥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無法控制,最終導致病人死亡。在上世紀60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為700萬,而這一數字到了本世紀初上升到2000萬。死于敗血癥的人數上升了89%,大部分人死于超級病菌帶來的用藥困難。
人們致力尋求一種戰勝超級病菌的新藥物,但一直沒有奏效。不僅如此,隨著全世界對抗生素濫用逐漸達成共識,抗生素的地位和作用受到懷疑的同時,也遭到了嚴格的管理。在病菌蔓延的同時,抗生素的研究和發展卻漸漸停滯下來。失去抗生素這個曾經有力的武器,人們開始從過去簡陋的治病方式重新尋找對抗疾病靈感。找到一種健康和自然的療法,用人類自身免疫來抵御超級病菌的進攻,成為許多人對疾病的新共識。
二、超級病菌的發現
斯湯頓河高中(Staunton River School)的一面黑板上寫著“懷念阿斯頓”的字樣。阿斯頓是一名17歲的學生,他感染了一種被稱為“超級病菌”的MRSA細菌而死。MRSA傳染正在美國蔓延,它每年造成9萬人嚴重感染,因此致死的人數甚至超過艾滋病。
弗吉尼亞州貝德福德縣校區主管比利維斯決定關閉該縣的全部21所學校。2007年10月16 日,斯湯頓河高中的學生把他帶到自己的學校,要他親眼看看這學校滋生了多少細菌。當地人心惶惶,許多人在工作中途溜回家,用消毒藥水噴涂墻壁,打掃房間以消滅細菌。同一天,美國發出了MRSA蔓延警示。密西西比、北卡羅來那、弗羅里達、加利福尼亞等五六個州已經同時發現了感染MRSA病菌的學生和運動員。
顯微鏡下的“超級病菌”NDM-1波士頓大學的留學生張蕾在麻省的政府網站上看到了警示:這種病菌會通過皮膚和器物接觸感染。三年半前剛從北京到美國波士頓上學,張蕾對當年SARS造成的恐慌印象深刻。但這一次周圍的人很讓她意外。沒有人搶購超市里的手套和殺菌水,連洗手液一天也賣不了幾瓶。橄欖球隊員照樣帶著傷口到處跑,照樣跟女孩子接吻,一切都很平靜。人們對張蕾提的問題感到奇怪。MRSA?那是專家們干的工作。感染的人也多數在醫院里面。鄰居老太悠閑地澆著花,隨口說道:“聽說染上 MRSA的危險性比肥胖的危險性還要小得多。”
詹姆斯?沃勒考特卻不這樣認為。他大部份時間只能躺在沙發上,連跟孩子們玩都有困難。當他晚上躺在床上睡覺需要移動他的左腿時,他必須用手抬,有時就直接用右腿推。這一切始于兩年前,他因為膝蓋脫臼來醫院作手術,但MRSA卻通過術后留在膝蓋中的鈦釘侵入了他身體,壞死的肌肉幾乎讓他癱瘓。在美國,像沃勒考特這樣在住院時遭遇MRSA的每年有近10萬人。
MRSA是一種耐藥性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縮寫。 1961年,MRSA在英國被首次發現,它的致病機理與普通金黃葡萄球菌沒什么兩樣,但危險的是,它對多數抗生素不起反應,感染體弱的人后會造成致命炎癥。
在醫院里,“骯臟的白大褂”臭名昭著。現在金黃葡萄球菌是醫院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人們從外面帶來各種各樣的球菌,這些病菌附著在醫生和護士們的白大褂上,跟著四處巡視,有時掉在手術器械上,有時直接掉在病人身上。在醫院內感染MRSA的幾率是在院外感染的170萬倍。最令醫生們頭痛的是,由于MRSA對大多數的抗生素具抵抗力,患者治愈所需的時間會無限拉長,最終轉為肺炎而死。很幸運,至今這種多重耐藥性的超級病菌仍然只在醫院里傳播。“普通人只知道MRSA是醫院里的大麻煩,但他們不知道,所有接觸到MRSA的專業人士都很害怕,因為要對付它,我們根本沒有藥可以用。”美國疾控中心的一個職員說,“萬一它走出了醫院該怎么辦?”
位于亞特蘭大的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監視著病菌世界的一舉一動。它是病菌世界的“影子內閣”,在各地布置了數不清的耳目。雖然CDC的特工們基本上不會戴酷酷的“黑超”,但007的把戲一樣不會少——探聽情報用的熒光基因測試劑、電泳儀和顯微鏡,“殺菌滅口”用的各類抗生素樣樣具備。龐大的間諜網布置在美國聯邦的各州各縣,監視著各個大學、社區、醫院和實驗室。病菌世界的新式武器一旦出爐,它的作戰計劃馬上就會被敬業的情報網絡呈送到CDC高層的手上。
1976年7月,美國CDC一夜成名。一批在費城飯店聚會的退伍老兵突然陸續出現高燒、咳嗽、渾身乏力等類似肺炎的癥狀。這種未知疾病造成34人死亡,并隨著老兵們的散會蔓延到全國。這事登上了媒體的頭版,各地人心惶惶,很快白宮和國會就坐不住了。總統親自下令,授權CDC全程負責,動員全聯邦的各級衛生機構來監控疫情發展。來自各地的各種情報和分析,如雪片般飛至疾病控制中心,那架勢真有點全民皆兵的味道。最終,這個“軍團病”的菌株被CDC成功分離出來,更有效的抗生素被用來對付這種疾病。這種抗生素就是著名的紅霉素。從那以后,紅霉素被一直當作治療細菌感染的強力武器。
然而,1992年春天,CDC收到情報:紅霉素遇到了強大的敵軍。在威斯康辛州的鄉下,一個名叫NAC-A的土著社區小型診所看病的患者中發現了有20人患了同樣的疾病:先是皮膚出現面皰和癤瘡,很快在咽部旁出現膿瘍,流出膿液的肌肉迅速壞死,接著出現肺炎癥狀,生命垂危。疫情很快蔓延到周邊的24個社區,零星的病例一直到1999年仍有發作。疾控中心的醫生們發現,用紅霉素治療對這種病菌無效。這一年,CDC對全國發出預警:一個可怕殺手終于成功越獄,潛伏到普通人群中了。
這是MRSA的孿生兄弟——社區獲得型MRSA(CA-MRSA)的杰作。它的來源至今仍是個謎,研究者發現CA-MRSA有與醫院里的MRSA不同的遺傳背景,它會感染短期與醫院沒有接觸的健康人群。與醫院里的MRSA不同,CA-MRSA不具備多重耐藥性,通常只對一兩種抗生素耐藥,并且多數可以用萬古霉素殺滅。1997年,在紐約發現了CA-MRSA的另一個變種,這種菌株帶有一種被稱為 PVL基因編碼的強烈毒素。這是一種縮氨酸,由氨基酸形成的化合物,這種縮氨酸會造成稱為中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爆炸,毀滅對抗感染的主要防御力量,24小時之內迅速破壞肺臟使人死亡。類似的變種出現了17個。它們的出現意味著MRSA家族開始走出醫院,大開殺戒。監獄、體育館等地方成為CA-MRSA感染的新根據地,病菌迅速在英、美兩國蔓延,并有向世界性流行發展的趨勢。
,
三、超級病菌在中國
我國MRSA感染的比率也在上升,20世紀70年代,在上海醫院檢測到的MRSA感染只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5%,1994~1996年上升到 50%~77.9%,2001年這一數字已經達到80%~90%。盡管致命性的CA-MRSA變種并未在國內出現,但出現的MRSA病例已對青霉素類、紅霉素、頭孢菌素類等抗生素多重耐藥。
憑著“對抗生素免疫”這件刀槍不入的盔甲,MRSA迅速超過乙肝和艾滋病,躍居世界三大最難解決感染性疾患的首位。到底是什么導致這種超級病菌對抗生素免疫呢?
四、人體里的戰爭
在極端情況下,醫院里到處都是抗生素。尤其危險的是集中看護室中的兒童們,他們傷口尚未愈合,免疫系統尚未恢復,正處在衰弱時期,無助地躺在強大的抗生素繭殼中。抗生素進入體內,協助白細胞來抵御病菌的侵入。青霉素會干擾細菌成長過程,使細胞壁變得虛弱,無法阻擋水分,使細胞吸水膨脹,爆裂而死;其他一些抗生素干擾細菌細胞內部或表面酶的功能;有的抗生素以非常不同的方式來工作——例如攻擊細菌的單染色體,干擾它的DNA,這會擾亂它的再生能力,阻止它在人體中橫沖直撞。無論是人類免疫系統,還是抗生素,要完全取得戰斗的勝利,都必須用充足的劑量(或白細胞)來掃除所有感染的細菌。
然而細菌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絕招來經受抗生素的攻擊——它們進行一種“鄰里互助”。細菌在體內有微小的形成物,它們同樣由DNA組成,里面可能含有抵抗基因片段。細菌的繁殖通過基因交換進行。狡猾的細菌會淤積在對某種抗生素不敏感的菌種上,通過這種胞質素的交換獲得反抗抗生素的必要武器。霍亂病菌就是通過這種手段,從大腸桿菌身上中獲得了四環素的抗藥性。
MRSA也做到了這點。有一種叫脫脂物質脂質的東西把細菌分成兩個社會。這個東西在細胞壁中的含量決定了細菌能否被苯胺顏料著色。能被染色的被稱為革蘭陽性細菌,另一種被稱為革蘭陰性細菌。MRSA屬于其中的革蘭陽性細菌。起初,青霉素對革蘭陰性細菌并不起作用,而少量MRSA菌株迅速獲得了革蘭陰性細菌的抗青霉素基因。而青霉素的廣泛濫用,使人體環境對所有細菌變得惡劣。這給那些僅存的耐藥細菌造成了巨大的進化壓力,迫使它們調整所有的基因程式再生繁殖,最終MRSA這個原本稀少的品種變成了物競天擇后活下來的優勢品種。
起初,盤尼西林幾乎能百分之百地摧毀葡萄球菌,30年之后那個數字已降到10%。1960年代大部分醫生在二甲氧西林的幫助下放棄了盤尼西林。新藥摧毀了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抵抗,這個戰果僅僅維持了幾年,MRSA再次戰勝了二甲氧西林。更復雜的抗生素出現了,但MRSA不斷地獲得更強大的抗性。目前能夠摧毀MRSA感染的藥物正在不斷加多,除了傳統的糖肽類藥物萬古霉素和替考拉寧,還有利奈唑胺、替加環素和達托霉素。但一種腸球菌對萬古霉素也產生了抗體。而在醫院里,這種腸球菌和MRSA經常是寄生在病人傷口繃帶上的鄰居,我們有理由擔心腸球菌會無私地將這件武器轉交給MRSA。
與“超級病菌”的超級感染做斗爭的代價像火箭發射一樣猛升。病人住院時間的拖長和更昂貴抗生素的使用,每年要增添300億美元的支出。從盤尼西林過渡到二甲氧西林一項就使基本醫療費增加了十倍。更昂貴更復雜的抗生素用于治療,導致了“超級病菌”們更大的抗藥性。在《不死的細菌》一書中,作家馬克?拉普描述了抗生素的發明被濫用所產生的后果。
五、超級病菌的歷史
1920年,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鏈球菌。
1960年,產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MRSA取代鏈球菌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菌種。耐青霉素的肺炎鏈球菌同時出現。
1990年,耐萬古霉素的腸球菌、耐鏈霉素的“食肉鏈球菌”被發現。
2000年至今,出現綠膿桿菌,對氨芐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種抗生素的耐藥性達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對西力欣、復達欣等16種高檔抗生素的耐藥性高達52%-100%。
六、抗生素的歷史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認識到微生物產品有可能成為治療藥物,他們發表了實驗觀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桿菌的生長。
抗生素1928弗萊明爵士發現了能殺死致命的細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當時沒有任何明顯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臨床應用開創了現代抗微生物化療的新紀元。
1944年在新澤西大學分離出來第二種抗生素鏈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種可怕的傳染病:結核。
1947年出現氯霉素,它主要針對痢疾、炭疽病菌,治療輕度感染。
1948年四環素出現,這是最早的“廣譜”抗生素。在當時看來,它能夠在還未確診的情況下有效地使用。今天四環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飼養。
1956年禮來公司發明了萬古霉素,被稱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為它對G+細菌細胞壁、細胞膜和RNA有三重殺菌機制,不易誘導細菌對其產生耐藥。
1980年代喹諾酮類藥物出現。和其他抗菌藥不同,它們破壞細菌染色體,不受基因交換耐藥性的影響。
1992年,這類藥物中的一個變體因為造成肝腎功能紊亂被美國取締,但在發展中國家仍有使用。
七、禍首
上世紀40年代,青霉素開始被廣泛為抗生素,此后,細菌就開始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這也迫使醫學研究者研發出許多新的抗生素。但是抗生素的濫用和誤用,也導致了許多藥物無法治療的“超級感染”,如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等。
醫學研究者指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抗生素通常不需要處方就可以輕易買到,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普通民眾濫用、誤用抗生素。而當地的醫生在治療病人時就不得不使用藥效更強的抗生素,這再度導致了病菌產生更強的抗藥性。
八、應對
英國衛生部宣布,英國已經開始討論研制新抗生素的辦法,但是科學家警告說,可能10年內都不會出現有對NDM-1有效的新的抗生素出現。
科學家指出,要阻止NDM-1的傳播,必須盡快識別NDM-1的感染病例并將任何感染者隔離起來。其他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對醫院設備進行消毒、醫生和護士用抗菌香皂洗手等,也能阻止NDM-1的傳播。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學者皮陶特呼吁,要求那些曾在印度的醫院中接受過治療的外國人在返回本國后先去醫院進行篩查。英國健康保護署專家利弗莫爾則呼吁所有醫院的病人、拜客和醫務人員都勤洗手,以防止NDM-1的傳播。
九、最近發現
1、不怕所有抗生素
英印研究者發現,這種可能源于印巴地區的“超級病菌”能讓病菌變得無比強大,抵御幾乎所有抗生素
抗生素是人類抵御細菌感染類疾病的主要武器。但是,最近,這種武器遭到巨大挑戰。醫學權威雜志《柳葉刀》2010年8月11日刊登的一篇論文警告說,研究者已經發現一種“超級病菌”,它可以讓致病細菌變得無比強大,抵御幾乎所有抗生素。目前,這種 “超級病菌”已經從南亞傳入英國,并很可能向全球蔓
2、一種超強的酶
這項研究由英國卡迪夫大學、英國健康保護署和印度馬德拉斯大學的醫學研究者聯合進行。研究人員稱,他們在一些赴印度接受過外科手術的病人身上找到一種特殊的細菌,這種細菌含有一種酶,它能存在于大腸桿菌等不同細菌DNA結構的一個線粒體上,并讓這些細菌變得威力巨大,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具備抵御能力。
2009年,卡迪夫大學的研究者蒂莫西·沃爾什首次在一名瑞典病人感染的大腸桿菌和肺炎桿菌中確認了這種酶的存在,并將之命名為NDM-1。
3、已有致死病例
研究者發現,2009年英國就已經出現了NDM-1感染病例的增加,其中包括一些致死病例。參與這項研究的英國健康保護署專家大衛·利弗莫爾表示,大部分的NDM-1感染都與曾前往印度等南亞國家旅行或接受當地治療的人有關。
而研究者在英國研究的37個病人中,至少有17人曾在過去1年中前往過印度或巴基斯坦,他們中至少有14人曾在這兩個國家接受過治療,包括腎臟移植手術、骨髓移植手術、透析、生產、燒傷治療或整容手術等。不過,英國也有10例感染出現在完全沒有接受過任何海外治療的病人身上。
目前的研究發現,攜帶NDM-1的大腸桿菌感染,會導致許多病人出現尿路感染和血液中毒。一部分感染者病情較為緩和,但也有一些人較為嚴重。在已發現的NDM-1細菌感染病例中,至少有一例已經對所有已知的抗生素具有抗藥性。
衛生部研討“超級細菌”專家:我國尚未發現感染病例 昨日(18日),一場有關“超級細菌”的研討會在衛生部舉行。一名與會專家對本報表示,“超級細菌”是一種感染,并不是傳染病,公眾無需恐慌。我國內地目前也未發現“超級細菌”感染病例。 昨日的研討會由官員和20多名專家參加,對“超級細菌”已基本達成一致意見,經過簡單修改后,將正式上報衛生部。
4、超級細菌不是傳染病
醫學權威雜志《柳葉刀》8月11日刊登的一篇論文稱,研究者已經發現一種“超級細菌”,它幾乎可以抵御所有抗生素。目前,這種“超級細菌”已經從南亞傳入英國,并很可能向全球蔓延。
在經歷了非典和甲流后,多地報道稱公眾開始擔心,是否又出現了一種暫時無藥可治的傳染病?
對此,昨日,剛參加完研討會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傳染病系主任徐小元說,“‘超級細菌’和甲流、非典不一樣,不是傳染病而是感染。”徐小元說,感染和傳染病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比如機體抵抗力下降的時候可能會被感染,但并不會在常人間傳染,大家不必恐慌。
徐小元還擔任衛生部甲流臨床專家組副組長,非典、人禽流感臨床專家工作組成員。他表示,目前,中國內地并未發現“超級細菌”感染病例。對于內地何時會出現“超級細菌”,他并未正面回答,只是強調“超級細菌”并非傳染病,而是一種感染,公眾無需恐慌。
5、超級細菌并非無藥可醫
昨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向本報證實,在我國,香港曾有人感染“超級細菌”,但已治愈。
人民網報道顯示,香港衛生署近日宣布,英美等國近期相繼發現的新型“超級細菌”NDM-1,早于去年10月已經被發現存在于香港一名男病人的尿液樣本中。
據媒體報道,香港病例早已治愈出院。瑞典的兩例感染者經過綜合治療,也已經治愈出院,感染“超級細菌”并非無藥可醫。
徐小元還認為,“超級細菌”這一名字并不準確,而且容易被人誤解,稱為“多重耐藥菌”或者“多重腸桿菌屬的耐藥菌”更為準確。
對于“超級細菌”的產生,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是抗生素的濫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加強對抗生素的管理。
“抗生素的濫用,醫生有責任,但是,有的時候也是病人自己愿意使用抗生素。”他提醒公眾,抗生素藥應該規范使用,而不能濫用。
,
十、相關新聞
英政府發警告
類似的NDM-1感染也出現在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荷蘭。盡管目前在英國只發現了約50例病例,但科學家們擔心它還會繼續蔓延。沃爾什說,現在還無法確定NDM-1在英國到底蔓延到什么程度。英國衛生部已就此發出警告。
“由于頻繁的國際航空旅行、全球化以及南亞國家醫療旅游業的興起,NDM-1現在有機會迅速傳播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沃爾什警告說。[2]
英國已出現至少五十宗病例,五人感染后死亡[3]
中新網2010年8月13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最近在英國造成至少五宗死亡個案、入侵北美的超級病菌NDM-1,因對大部分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感染后恐無藥可治。香港衛生署十二日晚發布消息指,早于去年十月,香港已有首宗感染NDM-1個案,一名六十六歲印度裔男子,去年在醫管局轄下普通科門診求診時,其尿液樣本發現帶含有 NDM-1大腸桿菌。署方指,非常重視英國有關報告,會與世衛、英美衛生當局跟進了解,以及與醫院實驗室聯系,制定加強對NDM-1監測的安排。
濫用抗生素催生超級病菌西方醫學專家最近在《刺針》發表含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簡稱NDM-1)細菌,出現多重抗藥性,幾乎對所有抗生素產生抗藥性。英國已出現至少五十宗病例,五人感染后死亡;美國至少三宗病例;加拿大則于今年二月錄得一宗病例。這些病人多曾往印度接受手術治療或整容手術,而印度本土也錄得逾百宗,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均見感染病例。
香港首宗個案為六十六歲印度裔男子,據悉曾外游,公共衛生化驗服務處的化驗結果顯示,其尿液樣本帶有含有NDM-1的大腸桿菌,但該細菌株對常用的治療尿道感染的口服抗生素產生敏感,病人已痊愈。衛生防護中心指,NDM-1是一種酶,可以使某組別的抗生素失去功效,如碳氫霉烯類和滭內酰胺抗生素,從而令含有這種酶的細菌變成廣泛抗藥性。對于該名老翁是否曾到南亞進行手術或旅游,衛生署昨晚則無補充其它臨床數據。
超級病菌與臨床手術整形
近日,南亞的"超級病菌"開始襲卷全球,已導致多人感染死亡。它最早出現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后來許多英美等國的游客前往這些南亞國家,接受價格低廉的手術整形,熱衷于通過臨床開刀手術來整形,加劇了"超級病菌"傳播速度。 英國健康保護署報告指出,到目前為止,這種病菌是通過醫院手術的病人傳染的,缺乏安全和衛生的低廉手術,以及過多愛美人士選擇通過臨床手術實現整形,造成容易感染了這種幾乎抵抗所有抗生素的“超級病菌”。而且現在還沒何萬無一失的方法殺死它們。目前只有兩種藥物對這種“超級病菌”有效,其中一種是有50年歷史的老藥,但對腎臟損害嚴重。而且一旦病菌繼續擴散,這兩種藥物的藥效將被迅速削弱。
國內專家意見
廣東省疾控中心流行病防治研究所所長何劍峰表示,超級病菌NDM-1其實就是一種酶的基因變化,很容易和細菌夾雜在一起,成為細菌的載體,可以復制,可以傳播。
何劍峰說:“超級病菌對很多抗生素都有耐藥性,不過據研究發現,萬古霉素對它還是有效的,目前各大醫院都有儲備,在必要的時候可以使用。不過,萬古霉素雖然在治療多重耐藥的細菌上有效果,但效果有多大暫且不知。”
北大醫院感染疾病科王貴強主任也表示,NDM-1是一種感染性的細菌,并不像SARS或甲流一樣是傳染性的疾病,所以不會造成大流行,大家不必過于恐慌。王貴強指出,目前不知道預防NDM-1有何特效方法,但做好勤洗手等個人衛生防護很有必要。
十一、產生的主要原因
基因突變是產生此類細菌的根本原因。但在自然狀況下,變異菌在不同微生物的生存斗爭中未必處于優勢地位,較易被淘汰。
抗生素的濫用則是這類細菌今日如此盛行的導火線!由于人類濫用抗生素,使得原平衡中的優勢種被淘汰,而這種“抗抗生素”的細菌則樹立成長的成為了優勢種,取得了生存斗爭的優勢地位,從而得以大量繁衍、傳播。
綜上,基因突變是產生此類細菌的根本原因,抗生素的濫用對微生物進行了定向選擇,導致了超級細菌的盛行。所以,一方面,我們在尋找解決途徑的同時,必須注意對抗生素等物質的使用。否則,超級細菌的生存狀況將迅速從“優勢”走向“盛世”。另一方面,我們應該積極探索,繼續尋找解決方案,而不能過分悲觀,因為優勢與盛世的距離從不小于劣勢與失敗。
十二、傳播方式
(1)經血傳播:如輸入全血、血漿、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過血源性注射傳播;
(2)胎源性傳播:如孕婦帶毒者通過產道對新生兒垂直傳播;
(3)醫源性傳播:如醫療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徹底或處理不當,可引起傳播;用1個注射器對幾個人預防注射時亦是醫源性傳播的途徑之一;血液透析患者常是乙型肝炎傳播的對象;
(4)性接觸傳播:近年國外報道對性濫交、同性戀和異性戀的觀察肯定證實;
(5)昆蟲叮咬傳播:在熱帶、亞熱帶的蚊蟲以及各種吸血昆蟲,可能對病毒傳播起一定作用;
(6)生活密切接觸傳播:與病毒攜帶者長期密切接觸,唾液、尿液、血液、膽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經破損皮膚、粘膜而傳播。
麻省理工學院和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人工智能算法,發現了一種新的抗生素,可以殺死一種造成許多耐藥性感染的細菌。如果開發出來用于病人,這種藥物可以幫助打擊鮑曼不動桿菌,這是一種經常在醫院發現的......
正如抗生素耐藥性是人類健康的一個問題一樣,除草劑耐藥性也是農業部門的一個巨大問題。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的策略,通過重新利用一種"失敗的"抗生素作為除草劑來解決這個問題。當涉及到......
一種新的抗生素組合在治療一種經常致命的肺炎的臨床試驗中被證明是有希望的。該實驗藥物被發現在防止死亡方面至少與目前的標準藥物一樣有效,但副作用要輕得多。細菌接觸一種特定的抗生素越多,它們對它的防御能力就......
當腸道菌群被一個療程的抗生素擊倒時,我們自身攜帶的一種普通腸道細菌就會大量繁殖。由于這種細菌對許多抗生素具有天然的抗藥性,它反過來造成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在醫療機構。由瑞典隆德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現在顯示......
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廢水中抗生素抗性進化的效力被大大低估了。該研究顯示,廢水具有獨特的特性,允許抗性基因開始從無害的細菌到導致疾病的細菌的旅程。早在人類利用抗生素作為藥物之前,微生物就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426.shtm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賀曉鵬團隊......
細菌耐藥性已經成為一項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零售藥店抗生素無處方銷售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重要形式,全球零售藥店抗生素無處方銷售現狀如何?《中國科學報》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近日,該校同濟醫學......
抗生素有助于對抗細菌感染,但它們也可能傷害生活在腸道中的有益微生物。這可能會產生長期的健康后果。現在,在今年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傳染病大會(ECCMID)上發表的新研究已經確定了幾種保......
福建師范大學研究員付新苗團隊發現了熱休克能極大增強氨基糖苷抗生素對多種革蘭氏陰性病原細菌(包括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多重耐藥克雷伯菌和鮑曼不動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以及臨床分離的耐藥大腸桿菌等)的......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印遇龍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黃瑞華擔任主編的《生豬養殖替抗指南》(下稱《指南》),正式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發行。2019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第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