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于濫用抗生素或使用假抗生素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強,產生所謂的“超級細菌”,已成為全球醫療衛生領域的一項難題。世界衛生組織助理總干事福田敬二不久前警告稱,“‘超級細菌’對現代醫學構成嚴峻考驗,人類正進入‘后抗生素時代’,普通病菌感染再度成為致命因素。”
有評論稱,“超級細菌”已經把人類逼到了近乎“無藥可用”的境地,但也有樂觀估計認為,在與“超級細菌”的戰爭中,人類還是有能力取得勝利,只不過,這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超級細菌”通常是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結果,由于具有了耐藥性,這些變異后的細菌特別難以對付。在美國,每年因感染“超級細菌”而死亡的人數高達6.3萬人,歐盟范圍內的死亡人數也有2.5萬人。
世衛組織201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超級細菌”正在呈擴散的態勢,“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普通的感染將導致大規模的人群死亡”。這份名為《全球“超級細菌”監測》的報告是在對114個國家或地區進行深入調研后完成的,被認為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公共衛生資料。報告稱,“超級細菌”不僅在貧窮國家存在,在一些發達國家也很普遍。
一項由英國政府發起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超級細菌”在全球范圍的擴散得不到有效遏制,由此造成的死亡人數每年可能增加1000萬人。報告還指出,為應對“超級細菌”蔓延,到2050年,世界需要支出100萬億美元。
曾經被普遍用來治療常見的腸道與尿道感染、肺炎、新生兒感染以及淋病的藥物,現在對很多人已經不管用了,因為引起上述感染的細菌已經對抗生素藥物產生很強的抵抗能力。世衛組織說,感染“超級細菌”患者的死亡率大約是感染不耐藥細菌患者的兩倍。
有專家預測,按照目前的態勢,新的“超級細菌”還會陸續出現,10—20年內,現在所有的抗生素對它們都將失去效力。世衛組織助理總干事福田敬二說,所有國家各年齡層的人,都可能受到抗生素抗藥性的侵害,這對公共衛生是重大威脅,可能帶來“毀滅性”后果。
“‘超級細菌’泛濫的罪魁禍首就是濫用抗生素。”世衛組織歐洲區辦事處主任蘇珊娜·雅各布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70多年前人類發明了抗生素,抗生素殺死了那些原本致命的細菌,讓人類的壽命大為延長。“抗生素是人類的福音,讓我們的生命平均延長20年。但濫用抗生素則會助長‘超級細菌’擴散。”
有些人感冒了想當然地使用抗生素,其實抗生素是用來對抗細菌而非病毒的,普通感冒是一種病毒,這樣很多人服用抗生素,感冒沒有治好,反而讓細菌的抗藥性增強。
世衛組織的報告認為,細菌抗藥性主要是源于抗生素誤用或濫用。報告舉例說,淋病是一種危險的性傳染病,全球每天有超過100萬人感染,然而抗生素治療很快就失效,因為超級淋病菌突變的速度快于新藥的研發。包括奧地利、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法國、日本、挪威、南非、斯洛文尼亞、瑞典等至少10國,已經出現淋病患者沒有藥物可治的案例。此外,作為“超級細菌”的一種,金黃色葡萄球菌每年在美國造成1.9萬人死亡,遠超感染艾滋病毒的死亡人數。
另外,假冒偽劣抗生素泛濫也是造成“超級細菌”日益滋生的一大原因。美國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負責打擊假藥行動的首席安全官約翰·克拉克說:“不合規格的藥品會造成耐藥性,當患者最終服用真藥時,便無法起到治療作用。這是一種可怕的局面。”美國醫藥機構去年對1萬多家網上藥店的調查發現,97%的藥品都不符合美國醫藥法律和標準。
最近一期《自然》雜志刊登了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從事該研究的科學家找到了一種新的抗生素,該抗生素的非凡之處在于,可以對抗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雖然目前還沒有進行人體實驗,但因為它的攻擊方式與其他抗生素不太一樣,未來很有發展潛力。這一研究成果讓人們眼前一亮,感覺人類應該有能力走出“超級細菌”帶來的“無藥可用”的陰霾。“有效的抗微生物藥的重要性怎么強調也不過分。”領導這項研究的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師奧尼爾直言不諱地指出。
英國皇家病理學院院士柯哲奇對媒體表示,打敗“超級細菌”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關注并積極采取行動。近年來各國及國際機構都在努力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
目前還沒有一個全球范圍內的抗生素使用監管機制,用于記錄每個國家的抗生素使用情況,與其他國家共享信息有助于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嚴重的國家提供幫助。
“加強對抗生素的管理是當務之急。”雅各布說,世衛組織所做的一項全球調查發現,很多國家對抗生素的管理很松散,人們無須處方就可以直接從藥店購買。“更為可怕的是,其中有一半的購買者不知道該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為此,世衛組織呼吁各國政府對抗生素藥物加強監管,列為處方藥,并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向公眾宣傳正確使用抗生素的知識。世衛組織報告勸告醫療工作者應將抗生素處方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同時呼吁患者最好在醫生開具處方時才使用抗生素。
同樣,打擊假藥也是不容忽視的重任。世衛組織藥品安全小組的負責人邁克爾·迪茨說,目前面臨的挑戰之一是了解假藥的來源和問題的嚴重程度。“通過世衛組織的監控項目,可建立跨境聯系,從而鎖定高風險藥品的源頭。”
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交叉創新研究院修復生態學研究團隊在光催化降解抗生素領域取得進展,以活化生物炭(ACB)為載體,通過水熱反應聯合化學共沉淀法研發了新型N,S共摻雜生物炭基Ag3PO4復合光催化劑(......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在英國學術期刊《柳葉刀》上發表論文說,2025年至2050年間,全球預計將有超過390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人員17日表示,抗生素耐藥性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必須采取......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JournalofAllergyandClinicalImmunology上題為“Microbialintestinaldysbiosisdriveslong-termalle......
8月1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晁彥杰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RNAinteractomeofhypervirulentKlebsiel......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晁彥杰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RNAinteractomeofhypervirulentKlebsiellap......
現實中,醫生通常會在術前為剖腹產女性患者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以防止手術部位出現感染。但有人擔心,如果藥物在臍帶被切斷之前通過臍帶到達嬰兒體內,這些抗生素是否會對新生兒及其腸道微生物群產生負面影響。近日,......
大約100年前,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改變了人類與細菌之間生死搏斗的歷史。隨后,科學家又相繼研制出一系列抗生素。這些藥物曾在一段時間內,幫助人類贏得了對抗細菌感染的斗爭。但隨著新抗生......
大約100年前,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改變了人類與細菌之間生死搏斗的歷史。隨后,科學家又相繼研制出一系列抗生素。這些藥物曾在一段時間內,幫助人類贏得了對抗細菌感染的斗爭。但隨著新抗生......
科技日報北京8月19日電(記者張夢然)人類腸道內平均含有約100萬億個微生物,其中許多微生物都在不斷爭奪有限的資源。美國斯坦福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在微生物的爭奪中看到了開發新型抗生素的潛力。合作......
抗生素耐藥是現代醫學的一個重大挑戰。了解細菌對抗生素的響應對理解耐藥的產生至關重要。許多病原細菌在感染過程中以群體形式存在。細菌群體常表現出空間異質性,群體中不同空間區域的細菌處于出不同的生理狀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