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發表一篇題為《超過200萬篇研究論文從互聯網上消失》的文章。來自英國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的研究人員Martin Eve通過研究超過700萬篇數字出版物,發現超過200萬篇學術文章沒有得到妥善的存檔和保存。
這意味著,你辛辛苦苦發表的論文,某天很可能也會憑空消失!
論文的消失,是什么在“作祟”?
目前,數字對象標識符(DOI)用于標識和鏈接特定出版物。這串由數字、字母和符號組成的標識符,就像論文的“身份證號”,具有唯一性,通過它可以方便、可靠地鏈接到論文全文,保證了在網絡環境下對數字化對象的準確提取。
然而,芬蘭赫爾辛基漢肯商學院的Mikael Laakso表示:“許多人盲目認為,只要有DOI,論文就永久存在,但事實并非如此。”他與同事在2021年的報告中指出,從2000年至2019年間,有170多份開放獲取期刊從互聯網上消失。
為什么手持“身份證號”,論文也會消失不見呢?其原因多種多樣,包括DOI或URL更改失效、數字存檔網絡服務器故障、期刊或出版商倒閉等。
這一“奇怪”現象的背后,是兩個主要原因在“作祟”:一方面,隨著學術產出迅速增長,現有的數字存檔系統無法滿足所有研究成果的保存需求;另一方面,小型出版商在保存文章方面的風險高于大型出版商。
紐約市數字檔案服務公司Portico的執行董事Kate Wittenberg表示:“保存內容需要花費金錢,小型出版商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來保留所有的學術成果。”
那么,作為最大的DOI注冊機構,Crossref的表現如何呢?
Crossref為約2萬名會員分配標識符,包括出版商、博物館和其他機構。Eve參與了Crossref的研發工作,他檢查了700萬件帶有DOI的作品是否保存在檔案中。結果顯示,盡管有活躍的DOI,但其中28%的作品(超過200萬篇文章)并未出現在主要的數字檔案中。只有58%的DOI引用至少存儲在一個檔案里。另外14%的文章因發表時間較晚、非期刊文章或來源不可識別等原因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Eve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僅關注帶有DOI的文章,并沒有在每個數字存儲庫中搜尋文章。
DOI,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有人認為,DOI搜索不到論文,對學術研究影響不大,無須大驚小怪。是這樣嗎?
對此,我們要厘清的是,整個科學和研究的認知理論都依賴于腳注鏈。腳注鏈上的每篇文獻都是知識產生和理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引文關系斷裂,意味著知識體系的斷裂。
論文作為學術成果的載體,DOI失效意味著相關研究的傳播和應用受到阻礙,也無法核實前人的研究信息。最終導致“只能對那些無法親自閱讀的文獻產生盲目的信仰”,這顯然是不符合科學研究原則的。當研究者無法獲取某些關鍵信息,必然會影響他們的研究進展和學術成果質量。
讀到這里,有人不禁會好奇,類似問題也存在于國內嗎?答案是肯定的。
一位知乎用戶發文稱:“我有一篇文章被錄用了且獲得了該論文的DOI,但我通過DOI檢索的時候卻顯示無該文章。”這種困惑不僅存在于論文撰寫者,論文引用者同樣也會遭遇。有微博網友吐槽:“原來真的有知道題目、知道作者、知道期刊、知道DOI號.......都找不到的論文啊!真是跪了。”
“警鐘”拉響,不容忽視
Eve的研究正如一聲“警鐘”,提醒我們切勿忽視數字保存領域所面臨的挑戰。
當前中國的DOI注冊和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但已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從2006年起,中國知網開始為大部分的中文學術期刊分配DOI,與國際通用的DOI系統充分整合;到2012年,國家標準委員會發布《數字資源標識符》,正式確立DOI作為我國數字資源表示方法的國家標準。
可以說,我國學術界和出版界一直積極推廣和應用DOI,使得中國的學術成果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被識別、訪問和引用,提升國內論文的國際影響力。盡管如此,我國仍面臨著數字保存和長期訪問的挑戰,畢竟論文DOI無法找到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錯誤。
正如Eve所言:“雖然大家普遍關注論文發表后能帶來的即時收益,但我們同樣應關心學術生態系統整體的可持續性問題。試想在你離世100年后,人們是否能讀到你辛辛苦苦發表的論文?”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616-5
http://www.garfield.library.upenn.edu/cifwd.html
賀燕.走中國DOI發展之路[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09(7):5.
最近,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熱度再上新高。在高校,學生們利用AI工具輔助論文寫作已越發普遍,相比翻閱厚重的書籍資料或者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查找資料,借助AI工具讓論文撰寫方便了很多。但在調查......
本科生究竟要不要寫畢業論文?不久前,一則新聞再掀波瀾。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允許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以網文作品代替學位論文,從而獲得畢業資格。這讓不少網友覺得“不可思議”,紛紛質疑這一行為是“放......
本科生究竟要不要寫畢業論文?不久前,一則新聞再掀波瀾。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允許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以網文作品代替學位論文,從而獲得畢業資格。這讓不少網友覺得“不可思議”,紛紛質疑這一行為是“放......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李思輝39歲的孫亞東不久前收獲了人生第4篇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標注,讓他的貢獻躍然紙上。進入不惑之年前,他扎實地立住了自己的科研人設。這也是他本人最喜歡......
編譯|未玖Nature,26September2024,Volume633,Issue8031《自然》,2024年9月26日,第633卷,8031期天文學AstronomyAtemperatesupe......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北京大學本碩博、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實驗無需長時間重復操作。”“若每周工作15小時以上,保證發表IF(影響因子)大于4的論文(一作/共......
科學網APP論文頻道上新100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頻道覆蓋生命科學、數理科學、工程材料等8大領域,并細分100多個二級學科,收錄期刊1600本(持續增加中),將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論文信息,打造您......
編譯|劉如楠如果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導師抄襲發表,你會怎么做?作為學生,很多人可能會有所顧慮不敢發聲。但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博士后卻絕不忍氣吞聲,她在與導師溝通無果后,決定公開此事。在她的要求下,這篇論文被期......
針對有關論文圖片重復的質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肝臟外科日前作出回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肝臟外科通過其微信公眾號發布的說明稱,8月29日,肝臟外科自pubpeer網站上得知,學術打假人......
北京時間8月16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最新論文,揭開疑似生物大滅絕事件“罪魁禍首”希克蘇魯伯隕石的來源和性質。在最新發表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評估了從白堊紀-古近紀界線(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