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政策呼聲加強,以及科研機構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國很多科研機構開始向研究型大學“轉型”。它們中有的直接創辦大學,有的和已有大學合并成立新的大學,有的則先做好自身,形成特色,再根據社會需要創辦研究型大學。
這些行為為我國高等教育整體結構提供了新的增長點,豐富了高質量高等教育的內容,也增加了學生的選擇空間,是值得鼓勵的。
應該說,在這種轉型過程中,科研機構、尤其是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具有諸多優勢。比如,科研機構在成立之初,就會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培養高層次人才,而傳統大學從本科開始辦學,待特定學科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才會開展研究生教育,進而成為研究型大學。相比之下,前者的人才培養起點更高。再比如,科研機構的中心任務是科學研究,一般具有較好的科研平臺和較豐富的科研資金。而研究生教育突出一個“研”字,濃厚的科研氛圍能為其向研究型大學轉型創設良好環境。
同時,學生進入科研機構攻讀碩博士學位,而不選擇在就業市場上更有關注度和知名度的名牌大學,這本身就代表學生具有更為堅定的學術志趣,與科研機構的專職研究人員具有較高的匹配度。
此外,一些科研機構緊密結合社會需求,運行機制靈活,其開展的應用導向研究也為區域和產業科技創新作出了較大貢獻,營造了協同創新的生態。相對于“船大難掉頭”的傳統大學,這種運行機制能為轉型研究型大學創設更好的教育環境。
事實上,我國的科研機構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起步最早,學位制度剛建立時,其研究生招生就占我國招生總數近四分之一,本身就具有向研究型大學轉型的基礎和實力。
然而,科研機構與研究型大學在使命上具有較大差異。人才培養是包括研究型大學在內的所有大學的中心任務。但在科研機構,人才培養似乎僅僅是科學研究活動的附帶職能,這很可能形成一定的慣性和路徑依賴。
在轉型過程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邏輯并不一定會因為“科教融合”而同向;向研究型大學轉型也并不總是一帆風順。在此,筆者僅從教育學角度,談一談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戰。
首先,科研周期與人才培養周期并不必然一致。科學研究是有時間規律的。基礎研究要“甘坐板凳十年冷”,應用研究一般講究“短平快”“見實效”。科研要實現的知識創新需要面對不確定性,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其活動時間也是不確定的。相比之下,轉型為大學后的人才培養將成為一種制度化、一屆一輪的周期性安排,即所謂“學制”。科研周期的彈性與學制的相對剛性之間,可能會存在一定矛盾。
比如,學生的科研工作沒做完,但規定的畢業時間已經到了,或者相反。這類問題會經常考問科研機構的研究生導師——究竟應該以科研任務為導向,還是以學生發展為導向?
其次,科研組織與人才培養組織并不必然匹配。科研機構往往以科研任務組成大的平臺團隊開展研究,或者成立各種研究所、研究中心,以PI(課題組組長)為核心組織研究活動。其分工的基本原則之一是讓知識創新或應用的效率最大化。然而,人才培養的組織往往按照學生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以及教育過程階段的不同而設計。
舉例來說,人才培養需要有系統、全面的課程設計,也需要有從招生、培養、論文研究到學位授予的組織體系設計等,其分工的基本原則是保證教育要素的滲透性和系統性。這就可能導致科研組織和人才培養組織產生一定的沖突。
再次,科研項目并不必然轉化為人才培養資源。在研究型大學,依托科研項目開展人才培養是必然要求。但科研項目有時并不必然成為特定研究生的培養資源。比如在一些應用研究項目中,研究生所做的課題有時僅限于用常規方法解決問題,很難轉化為創新性的論文選題。這種科研項目和育人之間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再比如,由于各種原因,研究生難以完成項目中被分配的科研任務,但因為團隊中沒有合適人手而必須去做。這種項目也很難轉換為育人資源。在轉型為大學后,如何讓科研項目真正成為育人資源,需要有很好的制度設計才能實現。
最后,科研環境并非育人環境的全部。科研機構引以為傲的科研環境只是人才培養環境的一個子集。由科研機構轉型的研究型大學往往具有一定的學科特色和鮮明的學科文化,但一般不會很快達到傳統研究型大學的培養規模。
規模小則同質性強,因此多樣化的氛圍將有待提升。而辦大學就是要辦一個氛圍和環境。這種育人環境是凝聚在大學校園內的深厚文化底蘊,是一種隱性課程。創設完善的育人環境可以說是科研機構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的一大挑戰。
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中心官方公眾號“國資小新”2日消息,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出臺政策措施,推動中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支持中央企業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重點投早......
關于對《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反饋2024年10月16日至2024年10月22日,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在市政府門戶網站(首都之窗)和本單位網站對《北京市國......
近年來,山西省不斷加大財政科研資金投入,大型科研設施與儀器等科技資源持續更新,開放共享環境日益優化,開放科學成果惠及社會。截至目前,山西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網絡管理服務平臺共錄入設備7171臺(套),比2......
各有關單位:為做好科技工作者發展狀況研究與調查,中國科協將開展科技工作者發展狀況研究地方試點。有關要求如下。一、立項背景我國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和國家創新體系的不斷完善推動著新時期科技工作者在數量、結構......
近期,半導體、機器人、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科技領域的并購重組,成為市場熱點。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科技行業并購重組正成為資本市場的重頭戲。本文全面梳理A股市場科技領域的并購案例以及發展趨勢,對科技企業......
山東省2024年第5批擬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公示各有關單位: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辦法》(國科發政〔2017〕115號)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服務工作指引》(國科火字〔2022〕67號)有關規定。......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新材料中試平臺建設指南(2024—2027年)》(工信部聯原〔2024〕181號,以下簡稱《建設指南》)。為做好《建設指南》貫徹實施,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9月27日,國防科技大學聯合湖南省人民政府、軍事科學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第二屆國防科技高地論壇主論壇在長沙舉行。論壇現場。王昊昊攝論壇由國防科技大學牽頭發起......
2024年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擬資助對象公示為進一步加強我省科技人才后備隊伍建設,為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平臺,根據《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和《關......
國家消防救援局、國家礦山安監局、中國地震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急管理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應急管理局,部機關各司局,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各有關單位:為推進應急管理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