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 則
1、疑似有輸血反應時,護師(士)應立即停止輸血并報告主管醫師或值班醫師,醫師根據情況決定是否繼續輸血或查明輸血反應原因或決定糾正處理。
2、對嚴重的輸血反應應及時向上級醫師或科主任匯報,同時向輸血科及醫務科報告,并將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樣一起送輸血科,以供登記、調查、隨訪、追溯。
3、 對輸血反應患者,按輸血反應相關流程處理與調查,認真記錄反應處理過程,填寫輸血不良反應調查反饋單,上報輸血科或主管部門。
常見輸血不良反應應急處理措施
一、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1、臨床表現:發熱、低血壓、休克、支氣管痙攣、DIC和腎功能衰竭等。
2、懷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輸血不良反應,執行以下程序:
(1)核對用血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試驗記錄;
(2)核對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與供血者血樣、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樣、血袋中血樣,重測ABO血型、RhD血型、不規則抗體篩選及交叉配血試驗(包括鹽水相和非鹽水相試驗);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劑,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血漿結合珠蛋白測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并檢測相關抗體效價,如發現特殊抗體,應作進一步鑒定;
(5) 盡早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及尿血紅蛋白;
(6) 必要時,溶血反應發生后5-7小時測血清膽紅素含量。
3、一旦懷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應由經治醫師積極治療,治療原則如下:
(1)迅速補充血容量。
(2)應用速效利尿劑。
(3)應用多巴胺。
(4)堿化尿液。
(5)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大劑量免疫球蛋白。
(6)病情嚴重者施行換血或血漿置換療法。
(7)有急性腎功能衰竭應進行透析治療。
(8)DIC的防治。
二、非溶血性反應所致發熱
1、 臨床表現:體溫升高≥1℃,常伴寒戰,排除其它原因發熱。
2、懷疑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執行以下程序:
(1)立即停止輸血,保持靜脈通路。
(2)對癥處理,注意保暖、解熱、鎮靜。
(3)醫護人員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4)非溶血性發熱反應要與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鑒別
(5)發生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立即停止輸血,經對癥處理后30min至2h后癥狀緩解;若患者仍需輸血,應改輸少白細胞紅細胞或洗滌紅細胞。
(6)如停止輸血并經對癥處理2h后,病情未緩解甚至加重者,應考慮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應及時搶救。
3、懷疑細菌污染引起的輸血不良反應按以下程序處理:
(1)觀察血袋剩余血液的物理性狀:如有無渾濁、膜狀物、絮狀物、氣泡、溶血、紅細胞變暗紫色、血凝塊等,有上述情況之一均提示有細菌污染的可能。
(2)取血袋剩余血液直接涂片或離心后涂片鏡檢,找污染細菌。
(3)取血袋剩余血液和患者血液,在4℃、22℃、37℃條件下作需氧菌和厭氧菌培養;細菌培養須在無菌條件下進行。
(4)對受血者進行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如中性粒細胞與輸血前相比明顯增多,
對診斷有幫助。
(5)一旦懷疑細菌污染引起的輸血不良反應,治療原則如下:
①盡早聯合使用大劑量、強效、廣譜抗生素。
②加強支持療法。
③及時采取抗休克、防治DIC與急性腎功能衰竭措施。
三、變應性反應所致蕁麻疹
1、臨床表現:出現紅疹、蕁麻疹或癢疹,嚴重的有焦慮、喉頭痙攣和顏面部水腫,伴有呼吸困難、惡心、嘔吐、意識喪失,甚至休克。
2、懷疑過敏性輸血反應,執行以下程序:
(1)對輕度過敏反應應減慢輸血速度,口服或肌內注射抗組胺藥物,嚴密觀察,若癥狀緩解可繼續輸血;反之,應立即停止輸血,保持靜脈通路并查找原因。
(2)重度過敏反應:立即停止輸血,保持靜脈通路,有支氣管痙攣者,皮下注射腎上腺素;嚴重或持續者,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地塞米松、氨茶堿等;有喉頭水腫者,應立即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以免窒息;有過敏性休克者,應積極進行抗休克治療。
四、高血容量
1、臨床表現: 輸血過程中突然呼吸急促、發紺、心率加快、咳嗽伴粉紅色泡沫痰。
2、處理原則:給氧和利尿劑。減慢輸血速度,減少輸血量可預防。
五、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
1、臨床表現:呼吸困難、發熱、胸痛、咳嗽、低氧血癥和低血壓等。
2、處理原則:給氧、機械通氣及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六、延緩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1、 臨床表現:發熱、乏力。
2、 處理原則:輕癥觀察,重癥與急性溶血相同。
七、輸血后紫癜
1、 臨床表現:輸血后7~10天患者血小板數急速降低。
2、處理原則:血漿置換,靜脈免疫球蛋白,輸血小板無明顯益處。
八、經輸血傳播的疾病
病毒性肝炎、HIV、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巨細胞病毒、梅毒和瘧疾等,發生后按相關疾病處理并按《輸血傳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報制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