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鳥生物(bluebird bio)近日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受理Skysona(elivaldogene autotemcel,Lenti-D)的生物制品許可申請(BLA)并授予了優先審查:該藥是一種一次性基因療法,用于治療年齡在18歲以下的腦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CALD)患者。FDA已指定該BLA的《處方藥用戶收費法(PDUFA)》目標日期為2022年6月17日。CALD是一種罕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影響年幼兒童,可迅速導致進行性、不可逆轉的神經功能喪失和死亡。
Skysona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監管批準用于治療CALD的一次性基因療法。2021年7月,Skysona獲得歐盟批準,用于治療攜帶ABCD1基因突變、沒有HLA匹配的同胞造血干細胞(HSC)供體可用的早期CALD患者。
Skysona專門設計用于治療這種不可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根本病因,并穩定神經功能。在美國,FDA已授予Skysona治療CALD的孤兒藥資格(ODD)、罕見兒科疾病資格(RPDD)、突破性藥物資格(BTD)。在歐盟,EMA已授予Skysona治療CALD的優先藥物資格(PRIME)、孤兒藥資格(ODD)。
CALD是一種毀滅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前,CALD患者唯一可用的治療選擇是移植來自供體的干細胞,稱為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這與嚴重的潛在并發癥和死亡率相關,在沒有匹配的同胞供體(matched sibling donor,MSD)的CALD患者中風險增加。據估計,超過70%的確診為CALD的患者沒有匹配的同胞供體(MSD)。
Skysona標志著CALD治療的一個重大里程碑。該藥的治療目標是,在沒有MSD的CALD患兒中阻止疾病進展,以防止進一步的神經功能衰退,并提高這些年輕患者的生存率。Skysona使用的是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細胞,迄今為止,在臨床研究中尚未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物衰竭或排斥反應或移植相關死亡(TRM)的報告。
CALD
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ALD)是一種罕見的X連鎖代謝紊亂,主要影響男性;在世界范圍內,估計每21000名男性新生兒中就有一人被診斷出患有ALD。這種疾病是由ABCD1基因突變引起的,影響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蛋白(ALDP)的產生,并隨后導致超長鏈脂肪酸(VLCFA)的毒性積累,主要在腎上腺和腦白質和脊髓。大約40%患有ALD的男孩會發展成CALD,這是ALD最嚴重的形式。
CALD是一種進行性和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它涉及髓鞘的破壞,髓鞘是大腦中負責思考和肌肉控制的神經細胞的保護鞘。CALD的癥狀通常發生在兒童期(中位年齡7歲),患者認知功能和身體功能快速漸進性下降。早期診斷CALD非常重要,因為治療結局隨疾病的臨床階段而變化。因此,必須在疾病快速進展之前進行治療。若不進行治療,近一半的患者會在癥狀出現起5年內死亡。
Skysona是一種一次性的基因療法,利用Lenti-D慢病毒載體(LVV)進行體外轉導,將ABCD1基因的功能拷貝添加到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細胞(HSC)中。功能性ABCD1基因的加入能使患者體內產生ALD蛋白(ALDP),這被認為有助于VLCFA的分解。ALDP的表達及Skysona的作用有望持續終身。Skysona治療的目的是阻止CALD的進展,從而盡可能地保留神經功能,包括保留運動功能和溝通能力。重要的是,采用Skysona治療,不需要從另一個人那里獲得供體HSC。
Skysona治療流程
Skysona BLA,基于2/3期Starbeam研究(ALD-02,n=32)的療效和安全性數據。此外,BLA中還包括3期ALD-104研究中23例受試者的數據。ALD-104研究后續已完成入組,隨訪工作正在進行中。所有完成ALD-102研究的患者,以及將完成ALD-104研究的患者,將被要求參加長期隨訪研究(LTF-304)。
關鍵ALD-102研究的主要療效終點是治療后2年依然存活且沒有發生6項主要功能障礙(MFD)中任何一項、沒有接受第二次同種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或救援細胞給藥、在2年內沒有退出或失去隨訪的患者比例。6項MFD是常見于CALD的嚴重殘疾,被認為對患者獨立生活的能力影響最深遠:喪失溝通能力、皮質性眼盲、需要胃管喂食、全身失禁、輪椅依賴以及完全喪失自主活動能力。
在ALD-102研究中,90.6%(29/32)的患者在第24個月時達到了無主要功能障礙(MFD)生存終點。如前所述,2名患者根據研究者的判斷退出ALD-102研究,另外一名患者在研究早期經歷了快速的疾病進展,導致MFD和隨后的死亡。所有完成ALD-102研究的患者均納入后續研究LTF-304。中位隨訪時間為3.5年(42.3個月;13.4,83.7)。
臨床試驗中觀察到的Skysona的不良反應包括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病毒性膀胱炎、全血細胞減少和嘔吐。在臨床研究(ALD-102/LTF-304和ALD-104)中接受Skysona的55名患者中,沒有關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物失敗或排斥、移植相關死亡或復制活性慢病毒的報告。
據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由多個機構組成的國際“端粒對端粒(T2T)”聯盟正在推進“反芻動物端粒-端粒”項目,旨在對300多種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團隊期望通過測序得到的基因組圖譜,......
腸癌多組學研究成果發布 結直腸癌被稱為“沉默殺手”,全球每年結直腸癌新增病例約190萬例,發病率居所有癌癥第三位。更可怕的是,約2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其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癥第二位......
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記者劉霞)據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由多個機構組成的國際“端粒對端粒(T2T)”聯盟正在推進“反芻動物端粒-端粒”項目,旨在對300多種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
除了濁度去除法,以下方法也可用于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絮體沉降速率測定:觀察加入微生物絮凝劑后形成的絮體在單位時間內的沉降速度,沉降速度越快,通常表明絮凝效果越好。比阻測定法:用于評估微生物絮凝劑對污泥過......
以下物質可能會對淀粉-碘化鎘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顯色反應產生干擾:強還原劑:如亞硫酸鹽、硫代硫酸鹽等,它們可能會消耗反應中的氧化劑,影響微生物絮凝劑官能團的氧化及后續的顯色反應。能與碘發生反應的物質:......
可以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其他方法:濁度去除法:向一定濁度的水樣中加入微生物絮凝劑,攪拌均勻后靜置,通過測定上清液的濁度來評估微生物絮凝劑的絮凝效果。染料脫色法:使用特定的染料溶液,加入微生物絮凝劑后觀察......
濁度去除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原理是基于微生物絮凝劑能夠使水中的懸浮顆粒凝聚、沉淀,從而降低水的濁度。具體來說,首先制備具有一定濁度的水樣,通常使用高嶺土懸濁液或其他標準的懸浮顆粒溶液來模擬實際水樣中的......
濁度去除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時,判定合格的濁度值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是取決于具體的檢測要求和應用場景。一般來說,如果經過微生物絮凝劑處理后的水樣濁度降低70%-90%以上,通常可以認為該微生物絮凝劑......
影響濁度去除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結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水樣的初始濁度:水樣初始濁度的高低會影響最終的濁度去除效果和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一般來說,初始濁度越高,相對濁度去除率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微......
以下是一些提高濁度去除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結果準確性的方法:嚴格控制實驗條件:確保水樣的初始濁度穩定且具有代表性,每次實驗盡量保持一致。精確控制攪拌速度、時間和方式,使用相同規格和型號的攪拌設備。保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