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0-08 17:26 原文鏈接: 進化新方式?線粒體DNA會插入我們的基因組

      劍橋大學和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線粒體DNA也會出現在一些癌癥DNA中,這表明它就像一塊創可貼,試圖修復我們遺傳密碼的損傷。這項研究成果于10月5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

      線粒體是細胞內的微小細胞器,它們像電池一樣,以ATP分子的形式為細胞提供能量。每個線粒體都有自己的DNA,也就是線粒體DNA,它們與人類基因組的其他部分(細胞核DNA)截然不同。

      線粒體DNA是通過母系遺傳的——也就是說,我們從母親而不是父親那里繼承了它。然而,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有證據表明,一些線粒體DNA是通過父系遺傳的。

      為了調查這種說法,劍橋大學的研究小組研究了11,000多個家庭的DNA,以尋找父系遺傳的模式,這些家庭參與了Genomics England公司的10萬人基因組計劃。

      研究人員在一些孩子的細胞核DNA中發現了線粒體DNA“插入物”,而這些“插入物”并不存在于他們父母的DNA中。這意味著美國團隊可能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他們觀察到的不是父系遺傳的線粒體DNA,而是這些插入物。

      現在,這項工作擴展到66,000多人。研究團隊表明,線粒體DNA核轉移是一個持續過程,新的插入實際上一直都在發生,這顯示了我們基因組進化的一種新方式。

      劍橋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系的Patrick Chinnery教授解釋說:“數十億年前,原始的動物細胞吸收了一種細菌,這種細菌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線粒體。它們為細胞提供能量,使其正常工作,同時去除高濃度的氧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原始線粒體的一部分已進入細胞核,使它們的基因組能夠相互交流。

      “所有這一切都被認為是在很久以前發生的,大多是在物種形成之前,但我們發現這不是真的。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情況正在發生,線粒體的遺傳密碼以一種可測量的方式轉移到核基因組中,”他說。

      研究團隊估計,每4,0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的線粒體DNA轉移到核DNA上。如果這個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們就會把這些插入物傳遞下去。研究小組發現,我們大多數人都攜帶了5個新的插入物,七分之一(14%)的人攜帶了最新的插入物。在偶然情況下,這些插入物會引起極其罕見的疾病,包括罕見的遺傳性癌癥。

      目前尚不清楚線粒體DNA是如何插入細胞核DNA的——是直接插入還是通過中間體(比如RNA)插入——但Chinnery教授表示,這很可能發生在母親的卵細胞內。

      在分析12,500個腫瘤樣本的序列后,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DNA在腫瘤DNA中更為常見,大約每1,000例癌癥中就會有一例出現線粒體DNA,在某些情況下,癌癥實際上是由線粒體DNA插入物引起的。

      “我們的細胞核遺傳密碼一直被破壞,也一直在修復,”Chinnery教授說。“線粒體DNA似乎就像一個創可貼,幫助細胞核遺傳密碼自我修復。有時候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但在極少數情況下,這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甚至引起腫瘤發生。”

      超過一半(58%)的插入物位于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組區域。在大多數情況下,身體會識別入侵的線粒體DNA,并通過甲基化的過程使其沉默。當病毒設法將自己插入我們的DNA時,也會發生類似的過程。然而,這種沉默的方法并不完美,因為一些線粒體DNA插入物會繼續被復制,并在細胞核周圍移動。

      研究小組也在尋找相反情況的證據,也就是線粒體DNA吸收了一部分的細胞核DNA,但他們并沒有找到。他們認為,以下幾個原因也許能解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首先,細胞只有兩個細胞核DNA拷貝,但線粒體DNA有數千個拷貝,所以線粒體DNA被破壞并進入細胞核的可能性大得多。其次,線粒體中的DNA被包裹在兩層膜內,膜上沒有孔,因此細胞核DNA很難進入。相比之下,一旦線粒體DNA成功跑出去,它們很容易通過核膜上的孔洞。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Mark Caulfield教授表示:“我很高興10萬人基因組計劃揭開了線粒體DNA和我們基因組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這定義了DNA修復中的一個新角色,但偶爾也會引發罕見疾病,甚至是惡性腫瘤。”

      原文檢索

      Wei, W., Schon, K.R., Elgar, G. et al. Nuclear-embedded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in 66,083 human genomes. Nature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288-7

    相關文章

    NatureCancer:線粒體DNA突變增強免疫檢查點療法的癌癥治療效果

    幾十年來,我們已經知道超過50%的癌癥存在體細胞的線粒體DNA(mtDNA)突變。而生殖細胞中的線粒體DNA突變是人類遺傳性代謝疾病最常見的原因,其影響已經得到證實。然而,線粒體DNA突變在癌癥中的生......

    Nature發布2024年值得關注的七大技術,首位中國科學家成果入選

    2024年1月22日,《自然》發布了2024年值得關注的七大技術——大片段DNA插入、人工智能設計蛋白質、腦機接口、細胞圖譜、超高分辨率顯微成像、3D打印納米材料和DeepFake檢測。七大技術中,生......

    古DNA研究對東亞豹母系遺傳歷史提出新見解

    1月15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西北大學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導完成的題為《古DNA準確鑒定湖南老司城遺址殘缺頭骨以及東亞豹母系遺傳歷史新見解》(AncientDNAunrave......

    癌癥“照妖鏡”——游離DNA助力腫瘤早期探查

    “人體細胞也有生命周期。細胞衰老凋亡后,細胞內的物質會滲透出來。其中,DNA會隨之‘崩裂降解’,進入血液,成為游離DNA。”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副主任張凱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腫瘤細胞的游離......

    研究揭示雙加氧酶的低復雜度結構域調控DNA氧化去甲基化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Structural&Molecular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杜雅蕊/徐國良團隊完成的題為Auto-suppres......

    章魚DNA揭示南極冰蓋或將崩潰

    科學家一直想知道,西南極冰蓋是否是一顆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定時炸彈”。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研究,來自一只生活在南大洋的小型章魚的DNA新證據表明,西南極冰蓋比之前認為的更接近崩潰。如果人類......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出新型三維DNA工業納米機器人

    v在現代制造業中,工業機器人因可完成高精度自動化操作而成為關鍵組成部分。納米級的工業機器人作為創新的制造平臺,在處理和生產納米材料方面頗具應用潛力。然而,制造這種納米機器人面臨技術挑戰。此前,科學家提......

    邁向CRISPR2.0,下一代基因編輯技術方興未艾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本月稍早時間宣布,批準CRISPR/Cas9基因編輯療法Casgevy上市,用于治療12歲及以上鐮狀細胞貧血病患者。這是FDA批準的首款CRISPR基因編輯療法。而11......

    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完成20年DNA何時實現“隨手測”

    2003年,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完成,至今已有20年。當年的“大工程”花費38億美元,而20年后的今天,基因組測序成本已下跌8個“0”,降至不到100美元。降價讓很多事情成為可能——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

    研究發現“無中生有”的新基因起源機制

    生物體的復雜性是由它們的基因編碼的,但這些基因從何而來?據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道,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人員解決了圍繞小分子RNA基因(microRNA)起源的懸而未決的問題,并描述了一種創......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