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30日,植物經常受到細菌、病毒和其他病原體的攻擊。當植物感知到微生物入侵時,其細胞內的蛋白質化學湯,也就是生命的主力分子中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發表于《細胞》雜志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植物細胞中重新編程其蛋白制造機制以對抗疾病的關鍵成分。
每年因細菌和真菌病害而損失的作物產量達15%,約合2200億美元。植物依靠它們的免疫系統來進行反擊。
與動物不同,植物沒有專門的免疫細胞將血流送達感染部位。植物中的每個細胞都必須自己挺身而出奮力保護自己,迅速進入戰斗模式。當它們受到攻擊時,會將優先級從生長轉移到防御,細胞開始合成新蛋白質并抑制其他蛋白質的產生。然后在2—3個小時內,一切恢復正常。
細胞中產生的數以萬計的蛋白質從事許多工作:催化反應、充當化學信使、識別外來物質、將材料移入和移出。為了構建特定的蛋白質,包裝在細胞核內的DNA中的遺傳指令被轉錄成mRNA信使分子。然后這條mRNA鏈進入細胞質,在那里核糖體“讀取”信息并將其翻譯成蛋白質。
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植物被感染時,某些mRNA分子比其他分子更快地轉化為蛋白質。這些mRNA分子的共同點是RNA鏈前端的一個區域,其遺傳密碼中有重復的字母,腺嘌呤和鳥嘌呤在該區域一遍又一遍地重復。
在新研究中,研究團隊展示了該區域如何與細胞內的其他結構協同工作以激活“戰時”蛋白質的產生。
研究表明,當植物檢測到病原體攻擊時,通常指示核糖體著陸和讀取mRNA的起點分子標志被去除,這使細胞無法制造其典型的“和平時期”蛋白質。相反,核糖體繞過通常的翻譯起點,使用RNA分子內重復出現的As和Gs區域進行對接,并從那里開始讀取。
研究人員表示,對于植物來說,對抗感染是一種平衡行為。將更多資源分配給防御意味著更少的資源可用于光合作用和其他生命活動。產生過多的防御蛋白會造成附帶損害:免疫系統過度活躍的植物生長遲緩。
水稻是重要的主食來源。真菌Magnaporthe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的嚴重病害。有研究發現,抗病受體NLR類蛋白在植物免疫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在分子抗病育種中得到廣泛使用。而NLRs介導的......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侯興亮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繆巖松合作,在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合作研究揭示了相分離在植物開花過程中的具體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歐洲分子生......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恢復生態學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以我國西沙群島的熱帶珊瑚島為對象,研究揭示了植物入侵影響熱帶珊瑚島土壤碳庫機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生物多樣性》......
植物如何調控生長發育、適應環境變化?因其被《科學》雜志列入125個人類未知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中,而備受學界關注并持續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遺傳發育所)青年研究員王冰團隊等通過合作研......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新加坡國立大學Morinaka,BrandonI.團隊報道了具有獨特的結構褶皺,并催化環烷形成和β-羥基化的融合自由基SAM和αKG-HExxH結構域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4年9月18日出版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StevenM.Banik研究團隊發現通過蛋白運輸耦合的靶向蛋白重定位。相關論文于2024年9月1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研究人員識別了一組具有強效配體的轉運蛋白,這些配體適合于納......
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宏觀進化研究組(下稱“研究組”)研究人員分別在被子植物大科豆科和石松科的系統分類研究中,發表勐臘豬屎豆和厚葉石杉兩個新種。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植物系統分類學......
9月4日,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在《先進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開發出基于CRISPR/dCas13(Rx)的新型植物RNA甲基化編輯工具。以往對植物中m6A功能分析研究,多數......
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與子代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鄭科教授和郭雪江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林明焰副教授及中南大學譚躍球教授等團隊合作,在Science期刊發表了題為:TheLand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