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271.shtm
身穿墨綠色的手術服,頭戴天藍色的手術帽,腳上套著一次性無紡布鞋套,脖子上掛著系帶式醫用外科口罩,這些是鄧曉明每天工作的裝束,無論有沒有手術。作為麻醉醫師,“無菌”是他們的原則。
鄧曉明
1983年鄧曉明從武漢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后,被分配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麻醉科工作。這在當時并不是他的心儀之選,但卻“無心插柳柳成蔭”。隨著在臨床工作中對麻醉學的深入認識,鄧曉明找尋到了這份職業的意義與樂趣。
“外科治病,麻醉保命。”鄧曉明感嘆,麻醉技術是一項為減輕人類痛苦而創造出來的偉大發明。
麻醉學向圍術期醫學拓展
在鄧曉明看來,麻醉科是一個平臺科室,任何一臺外科手術的順利進行都離不開麻醉科的保駕護航。“它不是‘手術前打一針,讓患者睡一覺’那么簡單。”鄧曉明坦言,直到現在,一些大眾對麻醉的認知仍然較為片面,但麻醉不只是讓患者在術中感知不到疼痛,它還有更多的使命和責任。
“安全是麻醉永恒的話題,它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鄧曉明表示,早期受限于設備、技術、理念的落后,麻醉的傷殘率和死亡率較高,但上世紀80年代麻醉相關死亡率已經降至0.0008%,真正居高不下的是圍術期并發癥和死亡率。
《柳葉刀》發布的一項評估報告顯示,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為3%~16%,致死及永久性致殘率為0.4%~0.8%,許多嚴重并發癥與麻醉有關,如心血管并發癥、中風、急性腎損傷、慢性病等。因此,當前麻醉學已拓展為圍術期醫學的主導學科之一。
所謂圍術期醫學,是以手術患者為中心、以價值醫療為基礎、多學科協調合作的一種醫療管理模式,覆蓋術前、術中和術后全時段,強調麻醉醫師的早期介入,以制定和掌握基于循證醫學的風險降低及優化策略。
術前,麻醉醫師需詳細研判患者病情,充分知悉患者的過往病史、正在服用的藥物等,以評估患者當前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手術,同時詢問患者與麻醉相關事項,預測可能會產生的風險,為患者制定最合適的麻醉方案。
術中,麻醉醫師除了實施麻醉,消除患者的疼痛感,更要全程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壓、體溫、神經系統、肝腎功能等,調控和維持患者機體的內環境穩定,并處理各種突發的危險狀況,為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
術后,麻醉醫師需在恢復室里持續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直至患者意識清醒,能夠正常呼吸,且無嚴重并發癥,生理機能也基本恢復到術前水平。
“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鄧曉明說,麻醉學是醫療安全的關鍵學科,也是舒適化醫療的主導學科。
困難氣道處理攸關麻醉安全
在臨床手術麻醉過程中,困難氣道處理是麻醉醫師比較棘手的問題之一。據統計,我國困難氣道的發生率為1%~5%,在某些特殊人群如口腔頜面和整形外科手術患者中的發生率則高達15%。
“對困難氣道處理不當,輕者手術延期、氣道損傷,重者則可能因缺氧而心搏驟停、大腦受損甚至窒息死亡。”鄧曉明表示,困難氣道的處理與麻醉安全和質量密切相關,因此它是臨床麻醉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鄧曉明長期在困難氣管插管、喉罩通氣道等領域深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還參與制定了《困難氣道管理指南》《困難氣道管理專家共識》等,推動了困難氣道管理的規范化。
困難氣道的處理流程包括氣道評估、確定氣道分類、確定麻醉誘導方式、做好充分的人員和物品準備、完善預充氧、選擇正確的插管工具和插管方式、判斷氣道有效性等多個環節。氣道管理出現困難時,需要及時求助,使用聲門上氣道工具,出現無法氧合無法插管時要立刻建立緊急有創氣道。鄧曉明指出,術前麻醉醫師應根據患者的既往病史、困難面罩通氣(DMV)危險因素和相關體檢指標等,對其進行氣道評估,以選擇合適的麻醉誘導方法和氣管插管技術。
鄧曉明為患者進行麻醉。
當前,隨著氣道可視化技術的普及,困難氣道的處理較以往有了大幅進步。鄧曉明也認同,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麻醉學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如閉環靶控輸注系統可自動使患者處于適宜的鎮靜、鎮痛和神經肌肉松弛狀態,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未來的智能化自動給藥系統可根據輸入的監測數據,指導和優化藥物的精準調控;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S)可根據已設定的決策規則,以警報形式提示麻醉醫師給予抗生素、β受體阻滯劑,優化呼吸機參數等,同時能識別特殊患者,并用于圍術期管理。
但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不同級別醫院的麻醉科室的發展水平實際差距較大。作為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麻醉與圍術期科技專委會主任委員,鄧曉明坦言,該專委會成立的初衷便是希望在三甲醫院與基層醫院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一方面了解基層醫院的所需所困,另一方面傳遞和推廣三甲醫院的新技術、新手段、新理念,以提升基層醫院的麻醉水平。
據悉,該專委會成立兩年來,以地市級醫院為核心,共建立了20多個培訓基地,并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且卓有成效。
麻醉學迎來黃金時代
相較于其他科室醫生,麻醉醫師常常被稱為“手術臺上的幕后英雄”。由于和患者的直接交流較少,鄧曉明也曾坦言“做麻醉醫師的成就感沒有那么強”。
不過,時至今日,他仍然記得二三十年前的一位小患者。術前,鄧曉明特意與這位小患者及家人做了詳細的溝通,手術麻醉過程自然也很順利。但是令鄧曉明沒有想到的是,小患者出院的時候,非要見見他。
鄧曉明來病房探訪患者。
“那一刻我意識到,患者不僅需要身體上的治療,還需要我們心靈上的撫慰。”鄧曉明說,身為醫生應當銘記,溝通是必要的,一場真誠的面對面的溝通,其實可以消除很多隔閡,化解很多矛盾。“做醫生聰明很重要,勤奮也很重要,但是責任心更重要。”
由于麻醉醫師的社會關注度低、職業成就感弱、工作強度大,該學科長期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困境。但近年來,社會對麻醉學科的需求卻呈現爆炸式增長的勢頭。麻醉學不僅成為MDT多學科診療模式的重要參與者,而且廣泛應用于危重癥救治、急救復蘇、無痛分娩、內鏡檢查、有創操作和疑難雜癥治療等多領域,彰顯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潛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56.shtm10月17日上午,以“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動核科技自立自強”為主題的中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55.shtm10月20日,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主辦的絲路國際建筑科技大會在西安舉行,來自絲路沿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54.shtm10月19日,記者從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了解到,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竇科峰指導下,該院......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53.shtm近日,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林田團隊針對雨季前后渤海水體中多環芳烴(PAHs)的分布、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52.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51.shtm近日,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郭軍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黃翼然教授聯合牽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48.shtm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47.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45.shtm10月22日,以“講好農村小故事賦能鄉村振興大文章”為主題的房山2023農技科普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42.shtm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采用新方法,系統探究了伴星為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