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會議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胡錦濤總書記曾在2010年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指出,“一個國家的科技競爭力決定了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前途。”目前,無論從國際看還是從國內看,無論從經濟社會發展看還是從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看,我們都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古人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既要認清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又要正視挑戰、迎接挑戰、戰勝挑戰。作為一名院士級專家或高級科技工作者,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身上的使命和擔當,不僅要當好本學科領域的領軍者,還要爭當一名戰略科學家。“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將朝著這個目標不懈努力。
什么是戰略科學家?目前都還停留在稱謂和概念上。我想,簡而言之,可以有兩種表述和界定:一是戰略層面的科學家,一是科學領域的戰略家。應該說,這兩方面意思兼而有之,但我更傾向于后者。作為與戰役型科學家、戰術型科學家相比較而存在的戰略型科學家,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即能夠站在時代發展最前沿,著眼拓展和維護我國安全和發展的根本利益,對研究對象的“過去式”、“現在式”和“將來式”有一個整體掌控,形成具有科學內涵的戰略思想,并用以指導科技實踐,最終實現之。戰略科學家必須站得高、看得遠、把握準,既能深入專業探幽微,又能跳出專業覽全貌,在洞悉學科專業的歷史、現狀和前景基礎上,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新理論、新思路、新方法。
時代造就英才。在長期的科學技術實踐中,我們國家和軍隊涌現出許多戰略科學家。在前不久中央電視臺“201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上,第一個被推上璀璨領獎臺的朱光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獲此殊榮,眾望所歸,當之無愧。美國著名學者科林斯在《大戰略》一書中寫道:“如果說在某個領域里,通才比專才更為可取,那個領域就是戰略。”朱光亞既是專業領域的專才、大師,更是戰略領域的通才、帥才,無論是深邃的戰略智慧、超前的戰略思維、準確的戰略預測,還是科學的戰略決策、獨到的戰略管理、厚實的戰略修養,都堪稱世界一流。在他面前,我們高山仰止,感覺自己很渺小。朱光亞是中國工程院老院長,是科技之帥、國之功臣、人之楷模,不僅是一位卓越的工程泰斗,更是一位優秀的戰略科學家,為國家的安全和科技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國家和軍隊來說,不能沒有戰役科學家、戰術科學家和其他科技工作者,但更需要戰略科學家。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黨和人民的期待。
造就更多像朱光亞這樣的戰略科學家,是戰略問題的地位作用決定的。戰略一詞最早是軍事上的概念,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性的東西。”蘇聯軍事學者洛莫夫在《科學技術進步和軍事上的革命》一文中說:“戰略是軍事學術的最高領域。”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略論》一書中強調:“戰略是取勝的關鍵。”到了現代,戰略一詞逐漸從軍事方面引申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其含義演變為泛指全局性、長遠性的謀略、方略和策略。但不管如何引申演變,戰略的重要性不僅沒有絲毫弱化,而且越來越凸顯出來。道理很簡單:與戰役、戰術相比,戰略更具有根本性、統領性和決定性。這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戰略在空間上具有左右全局的功用,二是戰略在時間上有高瞻遠矚的意蘊。為什么要把戰略稱作“最高領域”、“取勝關鍵”,道理就在這里。
造就更多像朱光亞這樣的戰略科學家,是實現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以蘇聯解體特別是“9·11”為標志,世界的安全和軍事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一種特殊的戰爭形式——戰略戰爭逐漸顯現。法國軍事理論家博福爾早在其1963年出版的《戰略入門》一書中就預言:“大規模的戰爭和真正的和平將一起進入墳墓。”
所謂戰略戰爭,并不排除局部戰爭,但更多的是指大國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為達到一定地緣政治目的,針對特定的對手進行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場時間跨度大和空間領域寬、以“不戰而勝”和“戰而勝之”等多種手段交叉使用的新式戰爭中,文化的、科技的、經濟的、軍事的、政治的諸多因素,將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其綜合性、復雜性、不確定性前所未有。這種形態的戰爭,不僅是綜合國力的比拼、國家意志的較量,更是戰略智慧、戰略思想的對決。這對作為國家科技領軍人物、肩負著國家意志和安全使命的兩院院士的戰略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戰略科學家,其要義是戰略,核心是安全,載體是科技。打造一支戰略科學家隊伍,一方面可以為國家安全和科技發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戰略咨詢,從而提升國家安全戰略決策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領悟和實現國家戰略意圖,從而提高國家安全戰略執行力。就拿國際醫療救援領域來說,有了戰略思考,就能站到時代制高點,深刻領會和把握國家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戰略構想,從而高屋建瓴地打開思路、謀劃工作,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國際醫療救援力量建設創新發展。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爭當朱光亞這樣的戰略科學家,需要從多方面努力,但關鍵是樹立和強化與戰略科學家要求相適應的意識。
一曰戰略思想意識。戰略科學家首先要成為戰略思想家。中國自古以來盛產戰略思想,孫子和毛澤東就是古今戰略思想家的杰出代表。戰略思想的形成和改變,取決于敵我雙方軍事、政治、經濟、科技等的現狀和發展,又對這種現狀和發展以巨大反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略思想的威力決定安全戰略的結局。一個沒有戰略思想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支沒有戰略思維的軍隊,是不會有戰斗力的;一名沒有戰略頭腦的科學家,是不會有重大建樹的。作為國家級戰略科學家,必須提升戰略思維能力,善于從戰略高度思考學科發展遠景、協調學科發展方向和實施學科競爭策略,這樣才能在世界科技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二曰時間窗意識。馬克思說:“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這個空間很大又很小。著眼未來、爭取時間是戰略科學家的基本出發點。科技發展戰略作為國家整體戰略的組成部分,歷來與速度聯系在一起,何況我們正面臨科技上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帶來的巨大壓力,只有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才能實現彎道超越,不斷縮小差距。如果不與時間賽跑,不與對手賽跑,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甚至喪失發展的戰略主動權。胡錦濤主席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宣布了中國15年科技發展目標: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現在離這個時間節點不到9年。時間不等人,我們一定要有緊迫感,努力使科技發展速度快些再快些。
三曰方法論意識。方法問題至關重要。方法對頭,事半功倍;方法不對,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毛澤東把方法形象地比作橋和船,認為“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從哲學上說,方法無非兩種,一是唯物辯證的方法,一是形而上學的方法。前者是科學的方法,后者是錯誤的方法。對于科技工作來說,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索比探索出科學的結果更重要。科學家在戰略思維能力上的差距,不僅是在世界觀上拉開的,而且是在方法論上拉大的。在學科建設上,只有把戰略思維與辯證思維結合起來,堅決摒棄靜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研究問題的方法,才能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從而取得決定意義的重大進展。
四曰善于學習意識。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里所謂的知,是指了解把握各種信息。知的基本途徑就是學習。但要看到,現在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顯著特點,就是科技信息量成幾何級數增長,信息的無限性與人腦生理細胞承載的有限性構成很大的矛盾。即使人腦可以承載,也有一個接受時間差問題。人們常常在驚喜于獲取了某種新知識的同時,突然發現這種知識其實已經過時。于是,學不完、學不到、學不起的焦慮糾結著許多同志。由此看來,善于學習比勤奮學習更可貴,篩選知識比掌握知識更緊迫,有時不學就是一種學習。我們不妨對學習內容進行結構性調整,區分需要精通的、熟悉的、涉獵的和可以忽略的4個層次,著眼戰略思維,有選擇、有重點地獲取信息,這樣才能使學習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學習科學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引領學科建設的整體推進。
近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科技創新改革發展成效。數據顯示,10年來,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校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群......
華中科技大學就華中科技大學掃描電鏡與拉曼聯用分析系統采購項目的采購需求征求意見。一、項目編號:HW20220299、ZB0101-2207-ZCHW0747二、項目名稱:華中科技大學掃描電鏡與拉曼聯用......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22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根據《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國發〔2014〕64號)、《關......
今年4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指出,科技激勵要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筆者認為,作為基礎研究原創成果和技術創新科技成果的重要形式和載體,論文和專利在對創作者和權利擁有者的保護......
7月5日,第25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開幕。開幕活動上,市科協與昌平區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揭牌建立院士專家服務中心,并聚焦生命科學園重點產業方向舉行了首場首都前沿學術成果報告會......
日前,山東科技大學舉辦首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雙選會”。據了解,此次雙選會共征集527名師生和10家企業的538個項目,參與線下雙選131項,為項目、導師、學生架起“橋梁”。導師的項目可以招學......
2日,東西部科技合作工作推進會在寧夏召開,136個東西部科技合作項目進行線上和線下的集中簽約,累計簽約金額近27億元。其中,寧夏與北京、江蘇、上海等地開展合作,新簽約45項;內蒙古與北京、江蘇、上海等......
7月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2022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國科大雁棲湖校區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
一花獨放不是春。何以百花齊放春滿園?“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等機制來增加科技創新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指明了前進......
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1.1億人,位居世界首位;而且結構不斷優化,年輕化特點和趨勢明顯。科技人力資源是指實際從事或有潛力從事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活動的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