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韓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雙、銀振強、陳巍等實現了抗環境干擾的非可信節點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全面提高了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向實現下一代量子網絡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光學》上。
當前,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已在全球各地先后部署,在實踐中證明了其優越的安全通信能力。但網絡中對于可信節點的需求提高了其實際部署的門檻,如何免除用戶鏈路上必需可信的中間節點,降低對通信鏈路的安全性要求,從而構建下一代基于非可信節點的量子網絡,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協議(MDI-QKD)通過設置一個非可信節點對編碼量子態進行聯合測量,可在兩個用戶間構建安全的通信鏈路,是構建百公里級城域量子網絡的重要角色。然而聯合測量不僅限定了參與用戶的數量,還對信道環境的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利于在復雜網絡環境下進行部署。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課題組設計了“薩格納克—馬赫—曾德爾”結構的非相敏量子編碼器,能夠免除相位參考系的補償;同時,課題組借助隨機化,擦除了編碼量子態的偏振信息,使其具備抗信道偏振擾動能力;最后,課題組重新利用偏振維度進行多用戶配對,能夠同步實現多對用戶的Hong-Ou-Mandel干涉和聯合測量。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完成了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的構建,使其同時具備抗環境干擾、無需可信節點、支持多用戶靈活組網的特性。
這項研究成果將推動下一代量子保密通信網絡走向實用化,為未來量子互聯網的具體形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科學家們精心設計了一個植根于集成光子學的量子密鑰分配(QKD)系統,允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輸安全的密鑰。這些初步的概念驗證實驗是向這種高度安全的通信技術的實際部署邁出的重要一步。QKD是一種成熟的技術......
日前,我國科學家通過發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學量子態調控、高計數率超導單光子探測等關鍵技術,在國際上實現百兆比特率的實時量子密鑰分發,實驗結果將此前的成碼率紀錄提升一個數量級。此項成果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徐飛虎等與上海微系統所、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通過發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學量子態調控、高計數率超導單光子探測等關鍵技術,首次在國際上實現百兆比特......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陳騰云等與清華大學馬雄峰合作,首次在實驗上實現了模式匹配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量子密鑰分發基于量子力學基本原理,可以實現理論上無條件安全的保密......
德國科學家首次將擁有特殊光學特性的鉺原子集成到硅晶體內,這些原子可通過通信領域常用的光連接起來,使其成為未來量子網絡的理想構建塊。最新實驗結果在沒有復雜冷卻的條件下獲得,且基于現有硅半導體生產工藝,因......
10月19日,記者從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獲悉,近日由中國主導的《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要求、測試和評估方法》國際標準提案進入發布階段,預計于2023年正式發布。這是首個系統性規范量子密鑰分發(QK......
3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徐飛虎等,通過發展設備無關理論協議和構建高效率的光學量子糾纏系統,首次在國際上實驗實現了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DI-QKD)的原理性演示,相......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徐飛虎等,通過發展設備無關理論協議和構建高效率的光學量子糾纏系統,首次在國際上實驗實現了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DI-QKD)的原理性演示,相關研究成果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韓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雙、銀振強、陳巍等,實現了抗環境干擾的非可信節點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全面提高了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向實現下一代量子網絡邁出了重要......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韓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雙、銀振強、陳巍等實現了抗環境干擾的非可信節點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全面提高了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向實現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