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學院鐘新華課題組在量子點敏化太陽電池(QDSC)的研究中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將該類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紀錄提升到經第三方認證的8.21%,較先前由該課題組創造的6.82%的紀錄提高了20%。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志》。
高效率、低成本太陽電池是解決化石能源枯竭、氣候變暖等問題的有效途徑。QDSC采用具有獨特優異光電性能的半導體納米晶(又稱量子點,QD)作為敏化吸光材料,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低成本第三代太陽電池,具有重要的商業開發潛力和理論研究價值。
然而,受制于嚴重的電荷復合,先前的QDSC轉換效率紀錄一直處于6%~7%。因此,抑制電荷復合成為提高電池效率的必由之路。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研究人員發現,隨著分別沉積硫化鋅及硫化鋅/二氧化硅后,電子態密度在二氧化鈦板層結構的最外原子層占比分別降低1~2個數量級。電子態密度的降低對應著光陽極二氧化鈦界面電荷復合的抑制。
亞皮秒分辨太赫茲譜證實了上述理論計算預測的結果。阻抗譜測試也清楚地表明,硫化鋅、二氧化硅寬能帶材料的包覆可大幅提高復合阻抗值及電子擴散距離,從而有效抑制復合。光電測試結果表明,在量子點敏化的二氧化鈦光陽極膜上順序沉積硫化鋅、二氧化硅可將鎘硒碲QDSC的開路電壓顯著提高,相應的電池平均效率從2.53%提高到8.37%,而現在的官方認證效率為8.21%。
據介紹,鐘新華課題組近年來致力于QDSC的研究,將模擬太陽光下QDSC光電轉換效率從徘徊多年的4%~5%逐步提高到經認證的8.2%的新紀錄,使預期的“高效率、低成本”優勢逐步得以展現。
擺脫化學電池的壽命衰減困擾,性能不受溫度等多種因素影響,理論上可使用上千年……9月23日,記者從蘇州大學獲悉,該校王殳凹教授、王亞星教授團隊聯合國內相關院校,提出了一種基于“內置能量轉換器”的錒系微型......
人工智能(AI)工具正成為高校院所廣大一線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搭子”。8月8日,《中國科學報》從科大訊飛獲悉,由該公司推出的“星火科研助手”目前已普遍落地國內科研院所,注冊使用者已覆蓋全國1000多所高......
致力于為各行業開發替代材料的初創公司Woodoo已經籌集了3100萬美元。該公司正在制造基于木材的復合材料,以便它們能夠取代玻璃、皮革和鋼鐵等普通材料。大約三分之二的融資金額是由克里斯-薩卡的Lowe......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先進金屬材料綠色制備與表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國際權威期刊《腐蝕科學》(CorrosionScience)上發表了稀土納米線改性碳/碳復合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校材料學院教授鄧海亮......
宇宙中95%以上的可見物質都處于等離子體狀態,在恒星、超新星遺跡、星系、行星狀星云、X射線雙星和活動星系核等研究中均涉及等離子體原子物理過程。隨著X-ray天文望遠鏡的發展,近十幾年來,人們利用太空天......
保留了傳統材料優異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蝕性和美學效果,擁有比傳統材料更低的摩擦系數和更高的斷裂韌性,且可批量機械加工……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實驗室研究員劉增乾、張哲峰與美國加州大學伯......
基于生物質來源的高性能納米復合材料正逐漸發展成為未來結構和功能應用的理想材料。由植物組織分離或細菌發酵得到的納米尺度纖維素,可以說是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納米級原材料,其密度低、熱穩定性好、力學性能出色,......
碳化硅晶體作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代表,在電子電力器件、高亮度發光二級管等節能環保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碳化硅晶體制備存在成本高、能效低等問題,限制了碳化硅晶體在民用領域的大規模應用。中國科學院上......
物體的大小決定了我們的大腦愿意為它分配多少注意力。然而,這并不是由該物體所被感知的體積所決定的,而是我們的大腦根據經驗判斷的。近日,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WU)的研究人員稱,物體的大小是我們大腦在分配......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童麗萍、研究員王懷雨與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朱劍豪等合作,成功研制出一種具有光熱響應的智能生物材料,該材料可用于促進骨缺損部位的再生修復。相關論文以Near-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