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8-26 14:28 原文鏈接: 鐘世鎮:百歲院士的“配角人生”

      人人都在爭相成為耀眼的主角,他卻絲毫不失落于這樣的評價,相反,他認為“配角人生”是對他的真實寫照。盡管殊勛茂績加身,他卻為人謙和,淡泊名利,常常教導學生,要搞好解剖學就要耐得住性子,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著謙遜的心態對待學問。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醫科大學教授——鐘世鎮。8月24日,他提前一個月慶祝百歲生日。他的學生、同事、同行、鄉親等,從全國各地趕到南方醫科大學,匯聚一堂,共同為這位醫學巨匠慶祝百歲壽辰。

    學生為鐘世鎮送上生日祝福。

      “您是我國現代臨床解剖學的開創者、醫學生物力學研究的奠基者、數字人體和數字醫學研究的倡導者,引領我國解剖學科邁向全面發展的新階段,為我國醫學科研和醫療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在致鐘世鎮的生日賀信中說。

      “我愿意在解剖學中耕耘”

      鐘世鎮,1925年9月24日出生,廣東五華人。他60歲成為教授,72歲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76歲開啟“數字人”研究計劃,80歲參與載人航天工程項目。看似是“大器晚成”,但細細品味鐘世鎮的一生,就知道他的成功絕非偶然。

      從求學到科研探索,鐘世鎮的每一次選擇都與時代環境、與國家的科研需要息息相關。他說:“一個科研工作者、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愛國的情懷。因為我們隨時都要服從祖國的需要,為國家獻出我們的青春和才智。”

      按照鐘世鎮的說法,在醫學行業他自己只是“配角”。因為在所有涉及生死的“舞臺”上,演出的“主角”是醫生,解剖學做得再出色也不過是“配角”。事實上,當年考上了中山大學醫學院后,鐘世鎮萌發了擔當“主角”的夢想,向往外科醫生的“刀到病除”,但命運使然,鐘世鎮最終選擇了解剖學。

      “解剖學是一門古老而輝煌的學科,想超越前人很難,但是任何工作都要有人去做,所以我還是愿意在解剖學中耕耘。”鐘世鎮說。

      據介紹,帶領鐘世鎮踏入解剖學大門的是我國著名解剖學家葉鹿鳴教授。鐘世鎮的基本功從磨刀子練起,就像是練習武術要先學會扎馬步,加之葉鹿鳴的手把手教學,造就了他“庖丁解牛”般的動手能力,這為他后來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8年秋天,已暫停學術活動12年的中國解剖學會在廣西桂林召開會議,大家共同研討“解剖學的現狀與前景”。會上,鐘世鎮從提包里拿出了親手制作的心血管鑄型標本,在專家和學者中引起了轟動。

      從這次會議開始,鐘世鎮和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解剖學團隊在業內逐漸擁有了廣泛的知名度和號召力。這一時期,他還提出解剖學“三結合”思想,即“要與臨床發展需要相結合,要與形態結構有關聯的專科相結合,要與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相結合”,贏得了學界同行的認可。

      “臨床的創新,永遠離不開嚴謹的解剖學基礎研究配合,只要外科學還在發展,就會遇到新問題,就需要解剖學。臨床解剖學就要不怕當配角,不去搶‘第一作者’。”鐘世鎮說。

      “不要叫我‘數字人之父’”

      在鐘世鎮的辦公室里,珍藏著他與中國首飛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將軍的合影。這張照片背后,有著鐘世鎮的一段“航天故事”。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首次載人升空,將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但在飛船上升和返回段,出現了讓航天員感覺身體不適的問題。于是,航天人員如何防護非正常著陸對人體沖擊造成的傷害等問題,擺在了研究人員眼前。

    鐘世鎮在電腦前工作。

      鐘世鎮率領團隊迎難而上接過了這個研究任務。在沒有任何可參照的圖紙和相關資料的情況下,他們一邊進行病理學傷情分析,一邊進行座艙跌落實驗。團隊日以繼夜設計并制造了可調整角度的跌落平臺、可用于重復沖擊的座椅、提升機構、跌落釋放機構,建立了數據采集系統,搭建了返回艙非正常著陸沖擊試驗塔,并嘗試融入“數字人”技術開展試驗。

      鐘世鎮團隊先后于2003年和2004年進行了兩批次的試驗,獲得了驗證數據,經過從假人跌落試驗到志愿者防護跌落試驗,最終找到了精準的解決方案,為歷次航天員的天際往返和太空生存提供了堅強保障。

      鐘世鎮表示,“在科研工作中,解決問題往往只需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但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新的角度和想象力,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本世紀初,鐘世鎮注意到西方國家已開始“人體數據庫”的研究,于是萌生一個想法:中國應該也有自己的人體解剖數據庫。2002年,數字化虛擬人系列研究被列入國家“863”項目,由鐘世鎮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至此,中國成為繼美國與韓國之后,第三個擁有本國虛擬人數據庫的國家。

      有許多人將鐘世鎮稱作“數字人之父”,但是他并不接受這一稱號,婉言謝絕。他說“請不要叫我‘數字人之父’,我只是一個提倡者。作為一名解剖學者,我只是為治病救人、妙手回春、手到病除的外科醫師們,擔當‘配角’而已。”

      “鐘院士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科學家,是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教育家。”南方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張玉潤認為,鐘院士的百年人生,是一段胸懷天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矢志創新的歷程,他是全校師生的楷模和榜樣。

      “我不是‘名師出高徒’”

      一走進鐘世鎮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墻上掛著的四個大字“配角人生”。

    鐘世鎮辦公室“配角人生”書法作品。本文由胡瓊珍供圖

      鐘世鎮曾經六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二等獎,卻只有一項作為第一作者,其余五項都是作為配角的身份。面對他人的不解,他這樣回答,“主角與配角并不重要。科學技術領域,個人英雄的時代已經結束,協作是最重要的環節。”

      鐘世鎮曾經說過,“在近70年的從教生涯里,我教過的學生有幾千人,我不是‘名師出高徒’,而是他們‘高徒捧名師’。”

      早期,全國各大高校中,選擇從事人體解剖學的學子很少,博士生更是寥寥無幾。而按照傳統的招生方法,人體解剖學的博士生培養對象只局限于院校師資人員,范圍狹窄,根本無法發揮學科實力,培養高層次人才之難,難于上青天。

      面對這樣的形式,鐘世鎮根據本學科的發展優勢,提出了“人體解剖學跨學科培養外科博士新模式”。模式一經推出后,迅速改變了生源不足的狀況,十多年間就培養了博士研究生100多名。這種模式在碩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其他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同樣有成效,該模式于2023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對學生們而言,鐘老師更像是一位慈父,和藹可親又風趣幽默,做起學問來嚴謹務實。他善于傾聽與鼓勵,學生們也喜愛與他交流疑惑,他總是循循善誘,提出方向,讓學生們獨立研究,做出自己的結果再來找他請教。潤物無聲,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之中他就將做人與做學問的道理滲透給學生們。

      當了一輩子的“配角”,鐘世鎮其實也有一顆想要當“主角”的心。交談中他說道,如果能活過一百歲,就決定再寫一本書,名字叫做《主角人生》。當大家想讓他提前劇透內容時,他俏皮地說:“等我出版了再告訴你”。

      這段時間,鐘世鎮的工作重點是修改《配角人生》第三版,他弓著背趴在書桌上,拿著放大鏡檢查書稿中的表述一點點修改,但不管是“配角”還是“主角”,他都已經在人生的舞臺上演繹出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表演。

    相關文章

    喬紅院士:我國機器人技術已經得到飛躍式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喬紅院士在央視新聞節目中表示,我國機器人技術已經得到飛躍式的發展,和國際的先進水平距離顯著減少,近三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載量達到全球的二分之一以上。我......

    崔屹院士研究成果獲國際認可:高被引論文排全球電鏡領域第三

    斯坦福大學納米材料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崔屹教授的研究成果全球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根據scholarGPS的統計,崔屹教授的論文《ImprovingcyclabilityofLimetalbatte......

    ScholarGPS發布榜單:王中林院士榮獲多個關鍵領域學科全球第一學者

    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杰出學者王中林院士,在過去五年中被公認為該領域的頭號學者。根據近日scholarGPS發布的榜單,王中林院士在材料與工程學科等多學科下的排名,近五年榜單終生榜單里均名列前茅。排名類......

    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逝世,享年95歲

    2月19日,西安工程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學終身名譽校長姚穆同志于2025年2月19日8時22分在陜西西安因病逝世,享年95歲。訃告原文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

    他,再獲800萬元獎勵!

    據武漢發布消息,2月6日上午,在武漢市“新春第一會”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獲得800萬元獎勵,并受聘為武漢科技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去年6月24日,2023年度......

    中國兩院院士評選出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1月22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江蘇省南京市揭曉。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

    周忠和院士談《科普法》:盡快出臺實施細則

    “細節問題如果不解決好的話,《科普法》的有關條文就可能淪為一紙空文”。12月2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正式施行。近日,在《科普法》施行即將“滿月”之際,中國......

    葛墨林院士:忘我科研,樂在其中

    葛墨林在為本科生上課。南開大學供圖人物小傳葛墨林,1938年出生于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致力于研究“楊—米爾斯規范場”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巴克斯特系統”及其物......

    陳清泉院士:電池壽命4年跟電廠壽命30年不匹配

    陳清泉院士:新能源電池壽命問題亟待解決,推動電動汽車與電網雙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創始主席陳清泉,作為電動汽車及智慧能源領域的專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專注于電動汽車的研究,致力于推動......

    諾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司徒塔特逝世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消息,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學原兼職教授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JamesFraserStoddart),于2024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82歲......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