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5大味覺(酸甜苦咸鮮)中,有一種是專門識別礦物質的——“咸”是舌頭探測到了鈉離子時的感覺。咸也是“五味之首”,它能放大、壓抑其他的味覺(比如讓甜品顯得更甜,或者讓蔬菜顯得沒有那么苦)。
這意味著鈉有怎樣的重要性呢?
鈉
人體中約30%的鈉在骨骼的表面,其余多在細胞外的組織液里,少量在神經和肌肉細胞內。鈉離子是體液中主要(93%)的正離子,是體液電解質平衡的關鍵,由此也可以幫助調節體液的量和酸堿度,并且參與傳遞神經信號,促進肌肉收縮。
因此,相比于植物,鈉對于動物更為重要——尤其是陸地動物,因為鈉是海水中的第二大礦物質(僅次于氯),所以海洋動物們對鈉不會有特別的感覺——而陸地上的土壤中雖然也含有一些鈉,但生長在其上的植物中的鈉含量,難以滿足動物們的生理需求——很多陸地動物(尤其是草食動物)除了吃日常的食物外,都還需要找到特別的“咸的石頭”,定期去舔,以此來補充關鍵的鈉。
也許,咸的味覺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因為陸地食物中的鈉天然就不足,能用這種味覺找到并補充鈉的動物們才得以存活并繁衍下去。
當然,能經常舔到石頭的草食動物的體液中會有足夠的鈉,所以食肉動物們往往沒有特別的補鈉需求(肉和血本身就有一點咸味)(喜歡舔人帶有汗味的手掌心的貓,會不會吃肉太少?)。據估計,舊石器時代的采獵者平均每天能攝入近800mg的鈉,從各種肉、血和海產中——當然,不排除那時的人類也會跟蹤動物去找“咸的石頭”……
但是農業文明之后,谷物成了人類所謂的“主食”,其中就沒有多少鈉了,因此人類開始有了額外定期“補鈉”的剛需——作為人類發明的第一種“補劑”,鹽就這樣出現了(并引發出人類文明中各種相關的商業、軍事、政治活動)。
鹽的重量中,有40%(海鹽中的略低一些)都是鈉,因此每天只要吃2g鹽,就能有800mg的鈉;如果吃到5g,就有2000mg;隨著工業的出現、發展,鹽變得越來越廉價、普及,以至于現代人每天甚至能攝入超過6000mg的鈉,且是輕輕松松甚至毫無意識……
因為現代人吃的各種加工食物中都有大量的鹽——哪怕是那些“并不咸”的食物,比如冰淇淋、蛋糕、餅干之類……而各種腌制食品、罐頭食品、醬料就更不用想了——一勺番茄醬大約就有400~500mg的鈉,一勺醬油更會超過1000mg。
為什么加入這么多的鹽?因為和糖一樣,鹽是一種極易讓人上癮、且極其廉價的東西,從而也理所當然地會被商人大肆利用,企圖以最低的成本,讓我們對那些所謂的“食物”形成依賴。(不排除還有增加食物保質期的需要。)
那過量的鹽會和過量的糖一樣有問題嗎?
高血壓
和體重一樣,現代人的血壓也在飛升……肥胖的問題很容易就被歸結為“吃得太好”,那么高血壓就要另找原因了——上世紀70年代,有調查發現那些吃鹽較少的原始部落,血壓都很正常……鹽從此就被定罪了——“吃鹽過多會導致高血壓”逐漸成了人們的常識。各種營養機構開始限定鈉的攝入量(像限定卡路里一樣),比如每天不要超過2300mg(如果已經有高血壓,則不要超過1500mg)。
一般認為,為了保持體液的濃度穩定,在鈉過多時身體會留存更多的水分,這意味著各種組織(比如血管)會承受更大的液體壓力(比如血壓)。另外過多的鈉好像還會減少一氧化氮的產生(后者會促進血管放松),好像也會直接促進血管上的平滑肌收縮,從而導致血壓升高……
但人體有精確的機制來調節鈉的水平:當我們攝入太多鈉時,身體會用渴的信號讓我們喝下足夠的水;然后腎臟會排出多余的水和鈉,并在此過程中“精確地算出”需要回收多少鈉,來保持體液的濃度平衡。(當我們攝入鈉不足時,身體也會盡力減少鈉的排出。)
那么,鈉與高血壓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經過幾十年的研究,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人們最多只是發現,減少鈉的攝入總會略微降低血壓,尤其是對于已經患了高血壓的人——但也僅此而已。
另一方面,早就有人發現并指出,某些民族(比如日本人)的鈉攝入量也很高,但高血壓的發病率卻很低,大大低于西方國家的……
……
漸漸的,人們又注意到了鉀——發現鉀的大量攝入通常伴隨著血壓水平的降低……
鉀
與鈉相對,人體中的鉀主要(95%以上)在細胞內部,是細胞液中主要的正離子——和鈉一樣,它也是體液平衡的關鍵,也參與傳遞神經信號,促進肌肉收縮。
鈉和鉀的關系,就像鈣和鎂的一樣;前者主要在細胞外,后者在細胞內,且兩者的很多功能都是相對的——比如鈉會讓平滑肌收縮,鉀會讓它們放松;鈉會促進腎臟排出鈣(不過也會促進腸道吸收鈣),而鉀會減少鈣的尿出……
細胞外的鈉和細胞內的鉀,在濃度上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這就是鈉鉀平衡——這是體內細胞環境的重要指標,是大腦敏捷思維的起始狀態(睡眠的功能之一就是恢復腦內的鈉鉀平衡),也是正常心臟跳動的“標準工作環境”。
和鈉與高血壓的關系一樣,鉀降低血壓的機制也還不清楚——或許是因為鉀會促進鈉的排放,或許是它會減少鎂(也會降低血壓)的尿出,或許是因為鉀會幫助血管上的平滑肌放松,從而降低血壓……
與血壓有關的到底是鈉還是鉀呢?
非常可能的是,血壓高低并不單純在于鈉或鉀的量,而在于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即鈉鉀平衡。簡單來說,只要鉀的攝入高于鈉的,就不大會有高血壓的問題。
還好做到這一點比較容易:鉀在所有食物(肉、蔬菜、水果)中含量都很豐富。比如各種蔬菜,包括菌類蔬菜(香菇、口蘑等)中,往往都含有300~500+mg的鉀;各種海魚中,含有300~400+;其他肉類中,也有200~300+;還有一些水果(香蕉、牛油果),還有紅薯、南瓜,也都含有300~400+。其中最簡單的就是蔬菜了——不考慮其他天然食物中豐富的鉀,每天只是吃500g蔬菜(一日多餐的人可以輕松吃到更多),往往就會有2000~3000mg的鉀。
(這對于原始部落和日本人來說應該都是“小菜一碟”……)
這樣,只要吃的別太咸,就不會有鈉鉀平衡的問題。除非……
除非吃的多是加工食物……
原來,食物的工業加工中,不僅僅是大大添加了超標的鈉,還大大減少了食物原有的、豐富的鉀,從而極大地反轉了鈉與鉀的比例……這才是妥妥的高血壓催化劑。
這種低鉀高鈉的組合,大大干擾了人體內的鈉鉀平衡,不僅會造成高血壓,還會導致各種附加的健康問題,比如促進鈣隨尿液的流失(還有腎結石),提高胰島素抵抗水平(糖尿病幾率),甚至讓思維和心跳都出問題……
所以,要保證關鍵的鈉鉀平衡,除了多吃綠色蔬菜之外,最關鍵的就是少碰加工食品了。
該吃多少鹽呢?
那么鈉的攝入,應不應該控制在較低水平呢?應不應該有個上限呢?
也許應該有吧,但還不能確定上限在哪兒——因為腎臟維持電解質平衡的強大能力,人類每天無論是攝入1000mg(相當于2.5g鹽)還是7000mg(18g鹽)的鈉,都不會直接導致什么問題,包括血壓問題——另外,別去構思什么“腎臟壓力”等虛幻的概念,除非腎臟已經出了某種問題。
另一方面,因為鈉是如此關鍵的礦物質,如果長期攝入過少,也會導致各種健康問題,比如激素失衡還有心臟問題。
(尤其是需要劇烈運動的人,由于鈉會隨著汗液大量排出,更需要補充大量的鈉。)
所以別刻意吃太少的鹽。
何況,我們既已經不碰加工食品了,更可以在做菜時放心地加鹽了——每天5g、10g、15g,甚至20g應該都不會有什么問題——聽從你身體的渴望,別淡著自己(當然也別齁著)。
但如果血壓確實比較高呢?好吧,影響血壓的因素非常多,同樣的食物和生活方式在不同人身上造成的血壓效果會非常不同。如果確實血壓較高,那么首先應該考慮減少體重,增加睡眠時間,減少壓力;其次是增加鉀的攝入——吃更多蔬菜,尤其是含鉀高的:菠菜(每100g超過550mg的鉀)、菌類蔬菜(每100g接近450mg)、甘藍(也接近450mg)等——將鉀的攝入量提高到鈉的2倍甚至更多(據說農業之前的原始人,鉀的攝入能超過鈉的10倍);然后再考慮增加鎂的攝入——鎂能幫助血管上的平滑肌放松,從而有利于降低血壓——上世紀70年代就發現,水質較硬(其中的鈣和鎂較多)的地區,人們心臟病的發病率也較低;最后再考慮減少鹽的用量。
另外,你吃的是海鹽、巖鹽,而不是精鹽吧?
氯
何況,鹽對我們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鈉——我們還非常需要其中(從重量上說)含量最多的元素——氯。
氯是人類體液中主要的負離子,與鈉離子和鉀離子一起維持電解質平衡和酸堿平衡。它的其他關鍵功能有:在消化系統中構成胃酸;在免疫系統中是白細胞攻擊外來分子的武器之一;在循環系統中能幫助血紅細胞排出二氧化碳……
也是少不得的礦物質。
好在氯廣泛存在于各種食物,尤其是鹽里。所以幾乎不會有人缺氯——只要你沒有過于壓抑自己對咸味的渴望。
不碰加工食品,多吃蔬菜,然后——放心地吃鹽。
硫
了解了骨骼中的三大礦物質(鈣、磷、鎂)和體液中的三大礦物質(鈉、鉀、氯)后,七大常量礦物質中只剩下硫了。
硫主要存在于含硫的三種氨基酸(蛋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兩種維生素B(硫胺素、生物素)、各種硫苷脂(主要存在于動物內臟尤其是腦)和輔酶硫辛酸中。其主要作用也就是組成這些化合物,尤其含硫氨基酸是形成角蛋白(皮膚、指甲、頭發的成分)的必需,也是合成胰島素的關鍵。
人體到底需要多少硫,不得而知,不過只要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肉類,還有動物內臟,就不用擔心缺乏這種礦物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源與環境小分子催化研究組(509組)鄧德會研究員團隊與鄭州大學張佳楠教授團隊合作,通過界面化學工程將二維2H-MoS2納米片組裝在氮摻雜碳限域......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oftheCardiacSodiumChannel”的文章,解析了心臟鈉通道的結構。電壓門控鈉通道Nav1.5產生心臟......
日前,歐盟食品安全局發布鈉和氯化物的膳食參考值。應歐盟委員會要求,歐盟食品安全局營養、新型食品和食品過敏原小組已經得出鈉和氯化物的膳食參考值。經評估,研究小組認為,包括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在內的成年人每天......
記者16日獲悉,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軍院士課題組利用廉價碳酸鈉和碳納米管制備出無鈉預填裝“可呼吸”鈉-二氧化碳電池。相關成果成為《研究》創刊號首篇發表文章。據介紹,“可呼吸”電池初級版本是鋰-氧電池,放......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近日對華裔的食品采購和飲食習慣展開研究,發現華裔群體營養和健康的知識較匱乏,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也導致系列健康問題,難以符合美國農業部(USDA)推薦的健康飲食......
8月11日,《TheLancet》期刊發表了這一篇題為“Urinarysodiumexcretion,bloodpressure,cardiovasculardisease,andmortality:......
血液透析治療是終末期腎臟病替代治療的有效方式之一,而營養支持治療對于保障血透患者的的生活質量及其預后有著重要意義。圖片來源于網絡血透患者的營養治療往往存在兩個不同極端的錯誤。一方面,多見于那些年輕的開......
據外媒報道,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新的微傳感器,可以直接監測和調整腎透析液的組成,這是向個體患者定制透析的重要一步。該傳感器提供了一種方法來監測透析液中的鹽濃度,從而可以連續調節透析液的濃度。監測和調整透......
一、方法要點用空氣-乙炔焰作為激發光源,以附有光電倍增管的火焰分光光度計測定微量的鉀、鈉。共存元素能引起激發強度的改變,可利用增量法抵消這種影響。基體鋰的背景干擾,可在測定波長附近測出背景強度,并從鉀......
一、方法要點高純砷與溴在加溫下生成溴化砷揮發除去.用乙炔作為激發光源,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微量的鉀和鈉,本方法的靈敏度對鉀和鈉分別為2.5×10-5%和1×10-5%。二、試劑與儀器(1)純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