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火星45公里的梅里迪亞尼平原區域進行了15年的探索后,美國宇航局(NASA)的“機遇”號火星車任務宣告正式終結。科學家歷經8個多月努力也沒能“喚醒”這架失聯的火星車。
“機遇”號與地球的最近一次聯絡是在去年6月10日。當天,一場巨大的火星沙塵暴擋住了“機遇”號火星車接收陽光的太陽能電池板。此后,這臺年邁的太空機器人便杳無音信。自此,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NASA下屬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任務控制人員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數百次嘗試與“機遇”號火星車取得聯系。
2月12日晚,他們向“機遇”號發出了最后一組命令,請它作出反應。結果還是沒有回答。
“我宣布,‘機遇’號火星車任務已經完成。”NASA負責科學的副局長Thomas Zurbuchen在2月1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JPL的“機遇”號項目經理John Callas說:“我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嘗試了所有可能恢復‘機遇’號通信的方法。我們認為,再次收到‘機遇’號反饋的希望已經極其渺茫,因此決定結束任務。”
“機遇”號火星車復蘇的希望非常渺茫。NASA的一些人曾認為,大風可能會吹走“機遇”號太陽能電池板上積聚的灰塵,使其重新工作——但梅里迪亞尼平原的多風季節已然來了又去。“我們需要一場歷史性的沙塵暴來完成這一歷史性的任務。”JPL副項目科學家Abigail Fraeman說。
火星車將經歷這顆紅色星球上嚴酷的冬季,如果沒有太陽能電池板的電力支持,它將無法生存。
在最后一次聯系“機遇”號火星車的那天晚上,任務控制中心里人們的情緒十分高漲。“有沉默,有眼淚,還有擁抱。”坦佩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火星科學家Tanya Harrison在推特上寫道。
“機遇”號火星車于2003年7月發射升空,并于2004年1月在梅里迪亞尼平原著陸,目的是執行為期90天的探測任務,包括找尋火星上水和生命的跡象等。它最終發現了火星上最古老的宜居環境。“這是該任務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它來自我們90天任務的第11個年頭。”該任務首席科學家、紐約州伊薩卡市康奈爾大學行星科學家Steve Squyres說。
如今,“機遇”號火星車正在俯瞰著一個叫作“毅力谷”的地區。
“機遇”號的“孿生兄弟”“勇氣”號火星車已于2011年結束了使命。
在位于火星表面超過5000個火星日的時間里,“機遇”號火星車已經行駛了45.16公里——這是任何地外交通工具的紀錄。它的科學遺產包括發現火星在大約40億年前存在非酸性的、對生命友好的水體。
目前,美國仍在繼續和將要開展的火星任務包括“好奇”號火星車、“洞察”號探測器、“火星2020”項目等。
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于2012年在火星著陸,距離“機遇”號火星車約2200公里,它是由核能驅動的,因此不受塵埃的影響。此外,NASA于2001年發射的“奧德賽”和2005年發射的MRO依然在環繞火星運轉。
無論如何,當科學家與“勇氣”號和“機遇”號開始合作時,幾乎沒有人預料到15年后他們還會繼續為其中一輛火星車工作。
在對火星45公里的梅里迪亞尼平原區域進行了15年的探索后,美國宇航局(NASA)的“機遇”號火星車任務宣告正式終結。科學家歷經8個多月努力也沒能“喚醒”這架失聯的火星車。“機遇”號與地球的最近一次聯絡......
美國宇航局官網消息,由于機遇號探測器在2018年6月遭受了嚴重的火星沙塵暴,地球無法恢復與它的通信。當日,美國宇航局宣布放棄“機遇號”。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負責人約翰·卡拉斯表示,工程師......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1月4日宣布,搭載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上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學實驗照相機最新拍攝到的火星特寫照片顯示,“機遇號”火星車已抵達圣瑪麗亞隕石坑邊緣,并準備進入隕石坑內“走一走”。該實驗......
北京時間7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登陸火星6年半以來,美國宇航局的火星車“機遇號”第一次拍攝到了火星沙漠龍卷風的景象。宇航局位于火星另一半球的火星車“勇氣號”,在此期間則已經觀測到數十次火星龍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