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美國、日本和匈牙利等國家的科學家合作開展了恒星中子源反應13C(α,n)16O天體能區截面的直接測量工作,得到了該反應目前最精確的反應率數據。該研究澄清了此前國際實驗數據間數倍的分歧,對于理解宇宙超鐵元素的起源及豐度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于9月23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宇宙中比鐵更重的元素被稱為超鐵元素,其起源問題是21世紀物理未解之謎。中子是將鐵元素變成超鐵元素的重要原料。星體內部中子源反應截面的大小決定了一個星體生產超鐵元素的能力。
1954年,國外學者從理論上提出了星體中子源反應13C(α,n)16O。作為星體內部的重要中子源,太陽系內約有一半超鐵元素所需的中子來自該反應。然而,因該反應在天體物理能區(0.15-0.54MeV)的截面極小,對該反應截面的直接測量是核天體物理領域的一大難題,被列為該領域的重要研究目標之一。
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JUNA)研究團隊歷經7年努力,研制了深地實驗室中最高流強的α粒子加速器、高功率13C同位素厚靶及高靈敏度的中子探測器陣列。結合錦屏深地實驗室優良的低本底環境,團隊在天體物理能區(0.24-0.59 MeV)內精確測量了13C(α,n)16O反應截面,并利用四川大學3MV串列加速器將測量能區擴展至高能區(1.9 MeV),首次實現了13C(α,n)16O反應截面從天體物理能區到高能區精確的自洽測量。
核天體物理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Kajino(梶野敏貴)教授認為:“該研究提供了目前13C(α,n)16O反應截面最精確的數據,為發展i-過程和s-過程核合成的天體物理模型及構建超鐵元素演化的新圖景提供了堅實基礎。”
本工作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四川大學、蘭州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美國圣母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匈牙利孔科利天文臺等國內外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完成。近代物理所副研究員高丙水為文章第一作者,近代物理所研究員唐曉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柳衛平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科院科學儀器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和中核集團自主研發項目等國內項目及美歐等國的項目支持。
理論研究曾預言宇宙早期第一代恒星的質量可以超過100倍太陽質量。然而,遺憾的是,天文學家此前從未在觀測上予以證實。這次,我國天文學家找到了此類恒星曾經存在的“實錘”!6月7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中科院......
6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帶領的國際團隊的一項重要成果。研究團隊率先在銀暈恒星中發現了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演化后坍縮形成的對不穩定超新星(pair-insta......
一旦一顆恒星演化到主序星階段之外--這是恒星演化的最長階段,在此期間,恒星核心的核聚變產生的輻射被引力所平衡--它可能擁有的任何行星系統的命運就是一個謎。天文學家通常不知道在這一點之后行星會發生什么,......
該小組在五年時間里獲得了超過一百萬張圖像。然后,這些單獨的圖像被拼湊成這里發布的大型馬賽克圖片,揭示了廣闊的宇宙景觀。這些詳細的全景圖展示了黑暗的塵埃斑塊、發光的云層、新誕生的恒星以及銀河系的遙遠背景......
英國《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最新天文學研究指出,位于貧金屬恒星宜居帶的行星,可能是搜尋潛在生命的最佳地點。高水平紫外(UV)輻射可能會破壞不同形式生命的基因組。大氣氧和臭氧保護著地球生物圈免受來自太陽......
恒星在形成的過程中會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產生可以被觀測到的動力學現象,如外向流(outflow),分子氣泡(molecularbubble)等。恒星形成反饋是分子云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這對星際介質的演......
恒星在形成的過程中會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產生可以被觀測到的動力學現象,如外向流(outflow),分子氣泡(molecularbubble)等。恒星形成反饋是分子云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這對星際介質的演......
恒星在形成的過程中會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產生可以被觀測到的動力學現象,如外向流(outflow),分子氣泡(molecularbubble)等。恒星形成反饋是分子云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這對星際介質的演......
1月19日,《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超團隊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發揮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超大光譜數據樣本優勢,結合歐洲空間局蓋亞(Gaia)衛星數據,科研團......
2023年1月12日,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用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朱彥武教授團隊在《Nature》雜志上發表題為“Long-R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