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循環脂質體的分類
現階段的長循環脂質體有兩類:含神經節苷脂的仿紅細胞脂質體和聚乙二醇衍生物修飾的PEGs脂質體。含神經節苷脂增強膜剛性,降低血液成分破壞,減少MPS 的攝取,脂質體在血液中的滯留量與被MPS攝取量的比值高于傳統脂質體幾十倍],但含神經節苷脂難以大量獲得,具有一定的免疫毒性。1990年Blume等研制出PEGs 脂質體,該脂質體表面含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衍生物(PEG-DSPE)。PEG-DSPE是兩親線型聚合物,它們在脂質體表面交錯覆蓋成致密的構象云,形成較厚的立體位阻層,阻礙了MPS的作用( 因此又稱為立體穩定脂質體)。而且PEG-DSPE有很長的極性基團,增強脂質體的溶劑化作用,有效阻止其表面的調理作用,降低MPS 對脂質體的親和力\。正是PEGs 脂質體使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上市成為可能。
長循環脂質體的作用機制
長循環脂質體由于含有親水基團而能阻止血液中許多不同組分特別是調理素與其結合,從而降低與單核吞噬細胞系統MPS的親和力,可在循環系統中穩定存在并使半衰期延長,增加腫瘤組織對它的攝取。還由于癌增長部位及感染、炎癥部位病變引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含有藥物的長循環脂質體能增加藥物在這些部位的聚集量;又由于脂質體藥物的緩釋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增強了治療效果。此種增加藥物的治療指數的機制稱為“被動靶向”。長循環脂質體的被動靶向作用已在許多動物模型上進行了研究。如小鼠結腸癌、乳腺癌、淋巴癌以及人類癌癥模型等,并驗證了其體內靶向作用。如有人用實驗表明,阿霉素的長循環脂質體比游離阿霉素靜注后在腫瘤組織中的藥物濃度增加了4-16倍。又如,由人體免疫缺乏病毒(HIV)引起的卡巴氏瘤(KS),其癌變部位的血管通透性顯著增加,長循環脂質體可將高于正常皮膚5-11倍的阿霉素輸送到KS部位,其總體有效率高于80%,而且可降低阿霉素的心毒性等毒副作用。
PEG化脂質體延長血循環時間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初步認為有以下兩種因素:1,立體位阻假說:PEG-PE是一線性聚合物,其在脂質體表面呈部分延展的構象。有人指出,PEG-5000能產生約234 厚度的立體位阻層,也有人估計PEG-1900, 能產生6nm 厚度的立體位阻層。這一立體位阻層猶如一把“刷子”,將靠近的大分子或脂蛋白復合物推離脂質體,從而減弱血中各種成分的作用,特別是血漿蛋白的調理作用以及隨后的RES 攝取作用,同時脂蛋白的交換、磷脂酶的水解等均受到有效抑制。"提高膜表面親水性:PEG-PE 有很長的極性基團,能提高脂質體表面的親水性,從而提高了MPS 對其吸收破壞作用的能壘,有效組織了脂質體表面與血白蛋白的調理作用,并降低了脂質體的MPS 的親和作用。一般認為,立體位阻和提高膜表面的親水性兩個因素同時存在,共同作用,使PEG化脂質體成為一種長效脂質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