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耕地保護力度不斷加大。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系統性提出“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
筆者認為,有底氣實施“硬措施”的關鍵在耕地資源的科學認知清晰化、技術手段多樣化、管理制度精細化。
一是耕地本質要名實相符。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這既明確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數量要求和質量要求,18億畝耕地數量質量必須保住,同時明確了耕地利用優先序,必須長期穩定用于農業和糧食生產,不得隨意改變耕地用途,高標準農田更是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仍需注意,耕地長期穩定利用存在巨大挑戰:一方面我國高強度利用下的耕地退化發生面大,東北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華北平原的地下水漏斗加深,長江中下游污染日趨嚴重等問題威脅耕地資源保障安全和耕地生態系統安全,堅守耕地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目標任務空前艱巨;另一方面小農戶糧食生產格局并沒有發生深刻變革,耕地資源利用比較效益低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戶積極性不足問題勢必影響耕地資源穩定用于農業生產。
二是科技支撐耕地資源保護。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是要求各地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從優先序、空間關鍵上厘清耕地保護與生態保護、城鎮開發的關系,落實到地塊和圖斑。強調要“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將為后續耕地保護動態監測提供依據。借助遙感、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構建包含耕地類型、種植體系、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土壤條件、耕作系統、健康狀況、生態系統等多維度監測體系,能夠將當前耕地保護“被動發現”升級“主動防范”,提前進行風險預警,實現耕地資源保護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智能化。
三是耕地保護建設責任落實到人。中央、地方作為耕地資源保護的最終責任主體,五級書記一級抓一級,層層落實、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把保護目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自然資源部門作為耕地保護落地生效的重要一環,有責任行使好耕地資源監管者權力,督促各級“田長”認知耕地本底、守護優質耕地、治理問題耕地、管理耕地行為,確保將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貫穿各個過程。
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是在科學分類、試點先行、成果共享下的自然資源調查,將為提升我國我國耕地保護建設水平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支撐。
一是土壤普查首重科學分類。我國已經開展了兩次全國土壤普查:第一次全國土壤普查(1958-1960年),以土壤農業性狀為基礎,并提出全國第一個農業土壤分類系統。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1979-1994年),以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及其屬性為土壤分類依據,采用土類、亞類、土屬、土種、變種5級分類,分級完成了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制圖,編繪了土壤類型圖、土壤資源利用圖、土壤養分圖、土壤改良分區圖,完成了《中國土壤》及各省區的土壤志等專著、《中國土種志》六卷和各省區《土種志》以及中國《土壤普查數據》等。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將以全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為對象,從立地條件普查、性狀普查、類型普查、利用狀況普查等四個方面,全面查明查清我國土壤類型及分布規律、土壤資源現狀及變化趨勢,真實準確掌握土壤質量、性狀和利用狀況等基礎數據。從這點來看,土壤普查是在我國土壤科學分類探索不斷完善下的一次自然資源調查,能夠在提升土壤資源和耕地資源保護利用水平、優化農業生產布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提供重要基礎數據和科學管理依據。
二是土壤普查試點先行。土壤普查是一個系統工程,又是一個國家工程。今天的土壤普查,已經不僅是土壤類型、數量、質量與分布的基礎調查,而且是土壤利用、保護、修復和治理的專項調查,同時是土壤及其可持續管理的科學調查。可見,土壤普查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很強的管理性,還有很強的工程性。《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方案》已經明確2022年開展普查試點,2023—2024年全面鋪開普查,2025年進行成果匯總驗收等工作。一方面要通過試點建立起標準化、規范化、工具化、體系化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我國土壤資源高強度利用科學技術發展迅速,而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與保護科學技術發展緩慢,具備土壤資源調查、評價的專業性人才數量嚴重不足,需要有一個時間過程來建立、培養和培訓高水平土壤學人才、高質量普查隊伍。
三是土壤普查必須多部門協同合作。二普以來,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都有經常或專項調查項目開展相關工作。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由農業農村部牽頭,但也必須注意到土壤本質上屬于自然資源范疇,對自然資源進行調查評價和監測,是自然資源部的一項核心職責。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剛剛完成,耕地、園地、林地、草地、荒漠、濕地的空間分布已經查清,自然資源部關于耕地質量分等定級工作已經持續了20多年,至今沒有中斷。生態環境部對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詳查工作剛剛完成,是近20年來的第二個普查性質的重要成果。相關成果都將為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奠定堅實的科學數據基礎和指引。
2022年耕地保護再升級,底氣是耕地保護科學與制度的強有力支撐,關鍵在多部門、多領域、多學科的協同努力,只有依靠并匯聚全社會力量才能扎實落實好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智能農機在田野里奔騰輾轉,自動播種、施肥、收割,卻不見一人;指尖在屏上輕輕一點,旅行之余也可以給大棚里的蔬菜澆水施肥;沒有土壤,沒有陽光,植物工廠里的蔬菜依然長得旺盛……科技與農業融合,描繪著最時尚、......
伴隨“一帶一路”倡議標志性項目——中巴經濟走廊的穩步推進,中國和巴基斯坦在各領域內的合作逐漸深化。2018年以來,在中國科學院國際伙伴計劃項目的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和巴基斯坦......
近日,新鄉縣農業農村局發布《新鄉縣農業農村局新鄉縣種業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公開招標公告,預計花費近1000萬元采購實驗室儀器等設備。詳細信息如下:一、項目名稱:新鄉縣農業農村局新鄉縣種業現代農業產業園......
9月23日,是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農民是否取得豐收,作為農業“芯片”的種子至關重要。不僅如此,種子的質量與安全還關系到農村穩定、農業增效的大局。隨著分子設計育種成為引領作物遺傳改良的前沿技術,越......
9月8日,農業農村部專家組在云南楚雄州祿豐市金山鎮官洼社區,對楚雄州農科院高原粳稻育種團隊選育的水稻新品種“楚粳54號”進行實產驗收。經實地測產,“楚粳54號”最終平均畝產達954.9千克。圖為收割機......
項目概況廣東省農藥風險監測中心(含田間監測點)儀器設備采購(第一批)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廣東省政府采購網https://gdgpo.czt.gd.gov.cn/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2年09月2......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對于廣大涉農高校來說,要把培養農業農村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擺在重要位置,引導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增強“知農、愛農、興農”情懷,補齊培養單位實踐......
利用轉基因豬唾液腺生物反應器合成hNGF蛋白示意圖。研究團隊供圖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吳珍芳團隊在轉基因豬生物反應器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利......
當擁有悠久歷史的農業與具有新鮮活力的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農業就插上了“智慧”的翅膀。用于農業生產活動的機器人,正成為全球學界、產業界、行業關注的焦點,甚至有預測稱,AI+農業將成為下一個投資熱點,甚至......
至誠財經APP獲悉,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自主培育白羽肉雞品種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了五方面具體措施。一是加強統籌指導。將白羽肉雞優勢企業納入國家畜禽種業企業陣型,引導資源、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