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批示31件,落實環境保護部領導重要批示57件,調度處置45起突發環境事件,受理群眾電話及網上舉報696件,辦結622件,按期辦結率100%……
今年上半年,環境保護部以維護國家環境安全、保障群眾環境權益為己任,按照“出事抓應對、日常抓管理”的工作思路,扎實推進環境應急管理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當前,我國突發環境事件仍然處于高發期,環境安全面臨嚴峻挑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環境保護部始終高度重視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力求最大限度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和降低突發環境事件所造成的危害,保障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今年上半年,環境保護部共調度處置突發環境事件45起,其中重大、較大事件各1起,一般事件43起。事件總數同比減少18起,重大事件同比減少1起。
從事件起因看,安全生產事故引發的占42%,同比下降16%;交通運輸事故引發的占13%,同比下降9%;企業排污引發的占7%;自然災害引發的占18%;其他因素引發的占20%。
從近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突發環境事件總量總體呈緩慢下降的態勢,安全生產事故仍是引起突發環境事件的主要因素。
在每一起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過程中,環境保護部始終堅持“五個第一”,即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第一時間展開監測、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信息、第一時間組織開展調查。
蘭州自來水異味事件、陽城縣瑞興化工有限公司二硫化碳泄漏事故、騰龍芳烴(漳州)有限公司PX裝置發生爆炸燃燒事故、安徽省東至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有關環境問題、新河縣城區供水管網末端水污染事件等5起事件發生后,環境保護部派出5個前方工作組共15人趕赴現場指導協調,累計達300多天。
目前,在應對重特大及敏感突發環境事件過程中,環境保護部已經完全做到在接報后1小時內調度信息,隨后立即派出工作人員趕赴現場指導協調。上半年,共向國辦、中辦報送34期突發環境事件值班信息、兩期季報和一期2014年度總結評估報告,供決策參考。
在處理突發環境事件中,加強信息公開,有助于做好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工作,確保社會秩序穩定。
2015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對包括環境保護在內的重點領域信息公開作出明確部署。
根據要求,環境保護部加強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公開,及時公布應對情況及調查結果。目前,上海、安徽、重慶等地都開始通過門戶網站等渠道公開突發環境事件相關信息。
此外,環境保護部定期對全國突發環境事件進行匯總分析,兩次通報全國突發環境事件季度信息報告情況,主動公開2014年全國突發環境事件基本情況和3起重大突發環境事件案例,累計公開624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情況。
按照《突發環境事件調查處理辦法》有關規定,上半年,環境保護部對陽城縣瑞興化工有限公司二硫化碳泄漏事故、新河縣城區供水管網末端水污染事件、蘭州市自來水異味事件3起事件啟動立案調查程序。
下半年,環境保護部將繼續加強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值守、指導協調、現場處置和事件調查,重點防范和處置涉及石油管道等突發環境事件,統籌做好今冬明春的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切實做到事件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件責任人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過去,我國的環境應急管理重事后處置,輕事前預防;現在,環境應急管理正在變被動為主動,從事后處置為主向全過程管理轉變。
為完善環境應急管理政策法規體系,今年上半年,環境保護部制定印發實施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配合國務院應急辦修訂印發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上述規章制度連同去年印發的《突發環境事件調查處理辦法》等,使我國初步形成了突發環境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制度框架體系,完成了環境應急管理從理論探索到制度設計的實踐。
為推動上述制度落到實處、落到基層,上半年,環境保護部開展了應急管理崗位培訓,共培訓151名省級、副省級城市環保部門的應急管理業務骨干,培養了20多名環境應急培訓師。
在預案管理方面,上半年,環境保護部總結了廣東省惠州市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及石化園區內好的企業預案管理方法及模式,將在全國推廣。同時,要求每省推薦1~2個企業預案進行分析和評估研究,提出問題清單、評估要點等技術方法,以指導地方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修編試點工作。
此外,在對蘭州市自來水異味事件等重大、敏感性事件的調查處理中,依法依規處理了一批責任人。
針對今年上半年陜北地區連續發生十多起輸油管道漏油事件,環境保護部向陜西省政府發布了預警信息,要求做好隱患排查和應急準備工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半年,環境保護部總結分析了近五年來國內39起、國外11起典型突發環境事件,編輯出版了《突發環境事件典型選編(第二輯)》,匯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制度學習讀本》,通過分析研判典型案例做到以案說法,增強各級環保部門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與水平。
在重污染天氣應對方面,環境保護部認真貫徹落實“大氣十條”,督促各地加快編制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
上半年,環境保護部調度分析了328個地級以上城市預案編修情況,督促空氣質量不達標的243個城市及時編修預案。截至目前,空氣質量不達標的城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編制率達到82%,較去年年底提高30%。
有關統計顯示,京津冀13個地級以上城市2014年~2015年采暖期城市預警發布率(發布預警啟動響應的天數與重污染天氣總天數的比例)達到66%,同比提高28%。預警準確率(發布預警的天數減去預警級別偏低天數與發布預警天數的比例)達到88%,同比提高25%。
在尾礦庫環境風險管理方面,上半年,環境保護部配合安監總局開展尾礦庫汛期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專項督察。在對四川、河南、重慶等省(市)30家尾礦庫企業現場檢查過程中,共查出環境安全隱患100多處。
此外,2015年3月,環境保護部發布了《尾礦庫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導則》;2015年5月,印發了《尾礦庫環境應急預案編制指南》,構建了尾礦庫環境風險管理技術體系,為指導尾礦庫企業防范環境風險、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奠定了基礎。
下半年,環境保護部將繼續提升環境風險防范能力。編制全國“十三五”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環境應急管理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及保障措施;提出政府應急預案評估指南、區域環境風險評估推薦方法、環境應急資源調查指南征求意見稿;提出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問題清單和企業環境應急預案評審指南。
上半年,全國各級環保部門積極貫徹落實《環保舉報熱線工作管理辦法》,切實加強“12369”環保舉報熱線投訴受理和舉報件辦理工作,受理群眾電話及網上舉報696件,辦結622件,按期辦結率達100%。真正按照“有報必接,違法必查,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的工作要求,妥善解決了一大批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問題。
在查處案件的同時,環境保護部不斷加大信息公開力度,上半年,通過《中國環境報》和環境保護部官方網站公開了832件舉報案件辦理情況。同時,每月公布舉報數量較多的10個省份名單,迫使排名落后省份加大工作力度。據了解,所有公開的舉報案件信息均由省級環保部門核實并確認,明確列出經查屬實的舉報情況及其處理結果和經查不屬實的舉報情況。
環境保護部還積極拓寬群眾舉報途徑。今年兩會期間,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提出,年內將在全國全面開通“12369”環保微信舉報平臺。
為落實此項工作,3月~4月,環境保護部在哈爾濱等4個城市開展了試點。5月中旬,組織32個省級和300余地級市的440余名微信舉報工作人員開展培訓。5月底,派出14個督察組對全國各省級、106個地市級環保部門微信舉報準備工作情況進行督察。
8月初,浙江省金華市“12369環保舉報”和“金華市環保局”微信公眾平臺正式開通運行。這意味著,市民如果看到污染事件,只要拿起手機,打開微信,將污染事件圖文并茂上傳,分分鐘就能成為“環境監督員”了。
在大多數地區開通微信舉報平臺后,環境保護部著力加強對地方的監督指導,制定微信舉報輿論危機應對方案。
目前,環境保護部“12369”微信舉報平臺的關注人數達6萬多人,正在辦理舉報1092件,已辦結舉報1730件。
下半年,環境保護部將繼續做好“12369”環保舉報熱線的工作,加大舉報案件信息公開力度,及時公布辦理情況,加強重點案件督辦和檢查力度。同時指導各地辦理、答復好微信舉報案件,指導地方環保部門與其他部門建立微信舉報案件移送機制。
相關鏈接
突發環境事件總量呈下降態勢
2011年以來,環境保護部每年調度處置的突發環境事件總量總體呈緩慢下降的態勢,其中,2011年為212起,2012年為202起,2013年為197起,2014年為98起,2015年上半年為45起。
涉油氣管線突發環境事件快速增長。2010年以來,環境保護部共調度23起涉油氣管線突發環境事件,僅2015年大連市就接連發生5起石油輸油管線爆裂事件,陜西省陜北地區的榆林和延安兩市連續發生十多起油氣管道泄漏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
有毒有害氣體突發環境事件呈上升趨勢。2012年、2013年有毒有害氣體突發環境事件均為4起,2014年有毒有害氣體突發環境事件暴增到20起,其中重大事件1起(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公館鎮97名師生吸入受污染空氣致身體不適事件),較大事件兩起。2015年上半年,有毒有害氣體突發環境事件就高達10起,其中較大事件1起。
重金屬突發環境事件呈現平穩態勢,但風險依然存在。2009年~2011年,重金屬突發環境事件高發,其中2009年發生23起,2010年發生19起,2011年發生17起,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中,重金屬污染導致健康損害占總數的46%。2011年出臺《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后,重金屬突發環境事件顯著減少,2012年發生4起,2013年發生兩起,2014年發生兩起,今年上半年尚未發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為有效應對火災、爆炸、泄漏等引發的特別重大、重大(以下簡稱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空氣污染,準確掌握事發地周邊及附近敏感點空氣污染狀況,確......
中科院奧運村臨時封閉8月25日上午,有消息稱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奧運村校區已臨時封閉,現場觀察到,目前有多輛警車停駐在附近,院區大門確實有警務人員負責維持秩序,禁止人員外出。現場有救......
2020年8月3日17時30分左右,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鎮藍化有機硅有限公司丁酮肟車間發生閃爆事故,事故致5人受傷,4人失聯。截至19時,火勢已被撲滅,受傷人員均已送往醫院治療,失聯人員正在搜救中。事故......
生態環境的保護已備受重視,為了杜絕或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使項目的損失情況、事故率和環境影響達到可接受水平,掌控和降低已知風險尤為重要,環境風險評估體系便逐步形成。2004年12月11日實施《建設項......
環境應急管理是環境風險防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近日,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就陜西全省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情況首次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近年來的工作。4年共發生突發環境影響事件......
為有效防范和妥善應對暴雨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次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函,要求各地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和底線思維,把環境安全保障工作擺到突出位置,始終保持高度警覺,加強環境風險管控,強化核與......
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IFCE)通過回顧2017年全球范圍內發生的諸多重大環境事件和相關新聞,通過衡量和參考其中的影響和意義,列出了以下十條2017年度最重要的環境與氣候相關新聞。1.地球目前最深海溝發......
2015年6月實施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4號)明確企業是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治理的責任主體。為細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關于隱患排查治理的有關要求,從操作和技術層面......
環境保護部13日通報了2015年突發環境事件基本情況,全國2015年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330起。據了解,2015年全國突發環境事件較2014年減少141起,其中重大事件3起,較大事件5起,一般事件32......
環境保護部13日通報了2015年突發環境事件基本情況,全國2015年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330起。據了解,2015年全國突發環境事件較2014年減少141起,其中重大事件3起,較大事件5起,一般事件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