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是女性三大高發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病率呈逐步增高的傾向[1],該病發病早期較為隱匿,預后多不良,以往診斷早期宮頸癌(ICC)及癌前病變(CIN)主要通過肉眼觀察、陰道鏡、宮頸脫落細胞以及組織病理血檢查獲得,這些方法對診斷該類疾病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2-3],但是難以觀察到宮頸管內及肌層病理情況,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TVCDS)是近年來應用于婦科疾病的新型檢查方法,能夠清晰顯示宮頸管內及肌層的結構變化與血流狀態,彌補陰道鏡等檢查方式的局限性[4],本研究應用TVCDS聯合陰道鏡診斷ICC、CIN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TVCDS檢查疑似早期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120例,再行陰道鏡檢查,年齡45~70歲,平均(58.18±11.35)歲。經組織病理學檢查證實CIN 42例,ICC 34例,宮頸炎癥44例,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TVCDS與陰道鏡檢查。
1.2 儀器與方法
1.2.1 TVCDS檢查 應用美國GE VolusonE8型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陰道超聲探頭頻率為7.5 MHz,檢查前患者排空膀胱內尿液,平臥于診斷床上取截石位,檢查醫師在超聲探頭的頂端涂摸適量耦合劑后,套上避孕套,然后將探頭插入陰道至陰道中段,做縱向、橫向、斜向多切面連續性掃查,觀察宮頸內口、外口、宮頸管回聲情況及宮頸整齊性,再用血流顯像技術檢測宮頸部位血流分布情況,同期記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及阻力指數(RI)。
1.2.2 陰道鏡檢查 應用徐州派爾電子有限公司PL-9800型電子陰道鏡,避開月經期,檢查前排空膀胱內尿液,取膀胱截石位,陰道鏡窺器插入陰道,充分暴露宮頸,清理宮頸表面的分泌物,并用3%醋酸棉球濕敷于宮頸,然后觀察柱狀上皮、鱗柱交界區及鱗狀上皮,查找異常影像征象,最后做碘溶液實驗,于異常區取活檢送病理。
1.3 觀察指標 (1)觀察TVCDS與陰道鏡ICC、CIN特點。(2)兩種檢查方式與聯合檢查診斷ICC、CIN的準確性、特異性和敏感性。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TVCDS早期CIN、ICC與宮頸炎表現 76例CIN、ICC,TVCDS診斷出56例,其中CIN確診36例,確診率為85.71%(36/42),ICC確診20例,確診率為58.82%(20/3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IN主要表現為:(1)宮頸形態增大36例,宮頸前后徑平均為(42.25±0.26)mm;(2)宮頸區均示邊界不清、回聲不均的低或等回聲區,其中21例患者合并有點狀強回聲;(3)20例宮頸管內膜線中斷或欠規則;(4)CDFI顯示:39例患者血流分布豐富,動脈頻譜表現為低阻力型。ICC主要表現為:(1)宮頸形態增大32例,宮頸前后徑平均(42.19±0.27)mm;(2)宮頸區可見邊界不清的低和等回聲區;(3)22例宮頸管內膜線中斷或欠規則;(4)CDFI顯示:32例患者血流分布豐富,動脈頻譜表現為低阻力型。44例宮頸炎癥超聲表現為:(1)宮頸形態增大8例,宮頸前后徑平均為(27.63±0.24)mm;(2)宮頸區可見邊界不清的低和等回聲區,范圍較為局限;(3)宮頸管內膜線連續,無中斷或模糊現象;(4)CDFI顯示:7例患者血流分布豐富,動脈頻譜表現為低阻力型。早期CIN、ICC宮頸增大發生率及程度明顯高于宮頸炎,宮頸管內膜線異常發生率較高,血流較宮頸炎癥豐富,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ICC與CIN陰道鏡表現 76例ICC與CIN,陰道鏡診斷出69例,其中CIN確診39例,確診率為92.86%(39/42),ICC確診30例,確診率為88.24%(30/34),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IN中,白色上皮28例,血管異常(包括鑲嵌、點狀血管及異常血管)23例;ICC中,白色上皮22例,血管異常18例。
2.3 TVCDS與陰道鏡檢查及聯合檢查結果比較 TVCDS聯合陰道鏡檢查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率明顯高于單獨TVCDS檢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VCDS聯合陰道鏡檢查靈敏度高于陰道鏡檢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是近年來超聲發展的重要進展,因陰道探頭頻率較高,掃查視角較寬,近場影像顯示更加清晰,因此應用于檢查宮頸及陰道穹隆部可以獲到較為清晰的影像[5-6],另外經陰道超聲不需要充盈膀胱,不受腸道氣體、肥胖等因素的影響,也是獲得較高質量婦科超聲影像及血流檢測更加清晰、準確的原因[7]。本研究發現TVCDS對CIN的確診率優于ICC(P<0.05),尤其是對ICC的敏感度較低,確診率為58.82%(20/34),通過與宮頸炎癥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進行對照,發現宮頸炎患者宮頸增大患者概率較低,僅18.18%(8/44),而早期CIN、ICC宮頸增大發生率高達85.71%、40.00%,且早期CIN、ICC宮頸增大程度高于宮頸炎癥,同時具有較高的宮頸管內膜線異常發生率,彩色多普勒超聲證實早期CIN、ICC血流較宮頸炎癥血流檢出率較高,血流阻抗較低,流速較快,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聲像圖發現早期宮頸癌宮頸肥大的例數多于癌前病變,肥大程度較癌前病變嚴重,另外血流檢出率較高,血流阻抗較低,流速較快,其聲像圖典型性明顯高于癌前病變。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論是早期宮頸癌還是癌前病變,部分患者超聲聲像圖表現存在不典型征象,與微小的宮頸肌瘤以及宮頸糜爛難以鑒別[8],另外超聲不能直接顯示病變的表面特征也是造成誤診的主要原因[9]。
電子陰道鏡是檢查宮頸病變的傳統方式之一,可以通過顯示器將宮頸圖像進行有效的放大,可以通過直接觀察宮頸的解剖病理學改變,包括顏色、血管充盈度、周圍黏膜情況等[10]。同時,還可以通過碘溶液試驗進一步確定病變部位及范圍,另外更重要的是陰道鏡下鉗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具有確切的診斷價值[11]。本研究76例ICC與CIN,陰道鏡診斷出69例,其中CIN確診39例,確診率為92.86%(39/42),ICC確診30例,確診率為88.24%(30/34),陰道鏡對CIN與ICC的確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CIN與ICC確診率均較TVCDS高,但是7例患者發生誤診,分析原因考慮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方面,陰道鏡難以觀察到病變深層的病理學變化,且難以檢測血流情況[12];另一方面考慮早期CIN與ICC范圍均比較小,鉗取的病理組織有可能未包含癌細胞,造成漏診或者是誤診[13]。 劉長云[14]對189例CIN與ICC應用TVCDS聯合陰道鏡檢查,CIN的確診率為98.2%,ICC的確診率為100%,分別高于TVCDS或陰道鏡單獨檢查。本研究對120例疑似CIN與ICC的患者進行TVCDS聯合陰道鏡檢查,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率分別達到97.37%、100%、98.33%,明顯高于TVCDS檢查的73.68%、86.36%、78.33%,高于陰道鏡檢查90.79%的靈敏度,與劉長云研究數據基本趨于一致,充分說明超聲顯示良好的肌層浸潤、病變范圍以及血流的優勢,配合陰道鏡直接觀察病變和病理學檢查的優勢,能夠顯著提高病變的檢出率,提高鑒別診斷的能力,有效保證診斷準確率[15]。
綜上所述,TVCDS聯合陰道鏡可提高CIN與ICC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以及準確率,對其診斷及鑒別診斷有積極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