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元宵節,古詩有云:“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誰家見月能閑坐”,中國歷來有元宵賞月的傳統。俗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壬寅虎年正月里的月亮卻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圓”,最圓時刻(望)出現在2月17日0時56分。當然這并不影響人們在今夜賞月抒懷,北京天文館原館長、天文科普專家朱進表示,月亮在天文學中具備相當的研究與觀測價值。
為何十五的月亮會有“十六、十七”最圓
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球被陽光照亮的半球背著地球時,我們看不到月亮,稱之為 “朔”,定為農歷初一;而當地球處于太陽與月球之間,月球亮的一面全部對著地球時,此時是月亮最圓即滿月之時,稱為“望”。月亮陰晴圓缺變化的一個周期稱一個“朔望月”,從朔到下一次朔的時間間隔約為29.53天。
今年的月圓為何遲到了呢?朱進解釋,月球在橢圓形軌道上繞地球運行,從地球上觀測到的月球移動速度有快有慢,月亮從朔到望的時間和由望到朔的時間一般并不相等,并非總是29.53天的一半,因而從朔(初一)開始計算,望(滿月)可能出現在從農歷十四到十七間的任何一天。
由于月球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來自月球反射的太陽光,因此只有月球面向太陽的半球是亮的,另一個半球則是暗的。由于月球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在不斷改變自身位置,導致從地球觀測到的月球明暗面占比也是不同的,如此月亮便呈現出陰晴圓缺的形狀變化。
朱進介紹,農歷初一月球面向地球的是未被太陽照亮的一面,由于太陽光過亮,導致月球基本不可見,稱為“新月”。往后一個月內月亮每天相對于太陽大約由西向東移動12度左右,初二時日落之后能夠在西邊低空看到一個小月牙,隨后每天日落時月牙越來越高,同時越來越飽滿,大約在農歷十五、十六左右達到滿月,此時太陽在西邊落下的時間前后月亮從東方升起。其后,隨著月球、地球與太陽相對位置的變化,月亮開始追趕太陽,而觀測到的月亮從滿月開始逐漸缺失、越來越扁,直到下一個朔,標志著一個朔望月的結束。
天文學家如何“賞”月
朱進介紹,古文中說月明星稀,受到月光的影響天空背景的亮度會增加,導致在觀測遙遠的天體和一些暗弱天體時受到阻礙,滿月可能為天文觀測者帶來觀測上的干擾。
作為距離地球相對較近的天體,對月亮的觀測自古便有,體現出一定的天文觀測價值。
朱進說,如今我們已經把探測器送上月球,對月球的觀測具備更多的方式途徑。中國探月工程將 “嫦娥”探測器一個個送上太空,讓嫦娥奔月從神話成為現實。讓我們共同期待,在不遠的將來人們透過“嫦娥”的“雙眼”,更全面地認知月球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