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1-12 18:01 原文鏈接: 難治性小細胞肺癌腦膜轉移伴腦轉移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44歲。因右肺小細胞肺癌放射治療、藥物化療和預防性腦照射(PCI)后1年6個月,言語不利7天,于2015年8月13日入院。患者于2013年5月經我院胸部CT和支氣管纖維鏡活檢確診為右肺中央型小細胞肺癌,廣泛期(侵犯上腔靜脈,右肺動脈干,右鎖骨上動脈,縱隔2、4、7區和右肺門淋巴結),2013年8月2日至10月12日予依托泊苷+順鉑化療(EP方案),共治療4個周期(具體劑量不詳),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療效評價為疾病穩定;2013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行胸部放射治療,照射劑量為2Gy/次共30次,總劑量60Gy,療效評價為部分緩解;2014年1月20日至2月16日予以環磷酰胺聯合伊立替康(CPT-11)化療2個周期(具體劑量不詳),療效評價為疾病穩定;2014年2月17-28日行預防性腦照射治療,照射劑量2.50Gy/次共10次,總劑量為25Gy;2014年5月14日至6月7日再次行依托泊苷+順鉑化療,共2個周期(具體劑量不詳),療效評價為疾病穩定。

     

    此后患者定期復查,無明顯不適。腦轉移首次放射治療2015年8月6日即預防性腦照射后1年6個月,因突發言語不利伴記憶力減退,以及間斷性頭痛、頭暈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言語不清,表情淡漠,對答尚切題,KPS評分為70分。實驗室檢查:腫瘤標志物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20.42ng/ml(0~16.30ng/ml),其余各項指標均于正常值范圍。

     

    影像學檢查:頭部MRI檢查(2015年8月14日)顯示,左側顳葉和腦室系統彌漫性異常信號結節,體積較大者位于左側顳葉,約4.40 cm×3.70 cm,考慮為多發性腦膜轉移瘤伴腦轉移瘤(圖1)。

     1606871902942303.png

    圖1首次放射治療前頭部MRI檢查所見(2015年8月14日)1a橫斷面增強T1WI顯示,雙側側腦室旁彌漫性腦膜轉移灶,呈局部強化征象(箭頭所示)1b橫斷面增強T1WI顯示,左側顳葉和第四腦室旁大體積腦轉移灶,呈局部強化征象(箭頭所示)

     

    脊椎MRI未見明顯轉移征象。胸部CT顯示原發腫瘤灶無進展。腹部、盆腔CT未見顱外轉移灶。由于腫瘤彌漫性分布于腦室系統,無法通過手術切除,且經多個療程藥物化療后顱內病變仍進展,因此轉入放射治療科行腦部病灶局部放射治療。靶區勾畫方案:大體腫瘤體積(GTV1)為左側顳葉大病灶,內收2mm形成Boost1;GTV2為腦室旁可見病灶;臨床靶體積(CTVbrain)為全腦,外放6mm形成計劃靶體積(PTVbrain)。行螺旋斷層放射治療,照射劑量:95%GTV1為3.50Gy/次共10次,總劑量為35Gy;95%Boost1為4.50Gy/次共10次,總劑量為45Gy;95%GTV2為2.50Gy/次共10次,總劑量為25Gy;95%PTVbrain為2Gy/次共10次,總劑量為20Gy。并于放射治療當日予以替莫唑胺口服同步化療,劑量為75mg/(m2·d)。放射治療10次后患者言語不利癥狀好轉,頭部MRI檢查左側顳葉和腦室旁大病灶明顯縮小(圖2)。

     1606871945359077.png

    圖2首次放射治療后橫斷面增強T1WI顯示,腦膜轉移灶及左側顳葉腦轉移瘤體積明顯縮小(箭頭所示)

     

    進一步按照體積縮小后的腫瘤范圍重新勾畫GTV1和GTV2,進行第2療程放射治療,其照射劑量為:95%P2-GTV1為4Gy/次共5次,總劑量20Gy;95%P2-GTV22Gy/次共5次,總劑量10Gy。由于頭部MRI顯示腦室系統腦膜彌漫性轉移,高度懷疑腦脊液播散,遂于2015年9月15日即放射治療第2療程后即刻行腰椎穿刺術,腦脊液細胞學呈陽性,可見腫瘤細胞,并出現精神障礙、易怒等癥狀,但脊椎MRI未見明顯轉移征象。

     

    根據MRI和腦脊液檢查結果,以及臨床病情變化,2015年9月15-28日采取甲氨蝶呤(10mg/次)聯合地塞米松(5mg/次)鞘內注射化療方案,2次/周,共治療5次,之后患者精神行為逐漸改善,腦脊液細胞學檢查(2015年9月24日)未見腫瘤細胞。2015年10月13日至2016年3月25日予CPT-11聯合順鉑化療6個周期(21天為一周期)。藥物化療期間間斷復查頭部MRI(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可見腦膜轉移灶和腦轉移灶始終處于完全緩解狀態(圖3)。腦轉移第2次放射治療2016年4月13日即首次放射治療后7個月,再次出現記憶力減退,行走不穩,伴乏力、嗜睡癥狀,急診入院。

     1606871993680877.png

    圖3首次放射治療后隨訪期間,橫斷面增強T1WI顯示顱內腫瘤維持完全緩解狀態3a治療后1個月(2015年10月19日)3b治療后2個月(2015年11月26日)3c治療后4個月(2016年1月11日)

     

    入院后2天腫瘤標志物檢查(2016年4月15日)NSE12.10ng/ml,MRI顯示側腦室旁新發異常信號結節,考慮多發轉移瘤,側腦室、第三腦室和第四腦室室管膜增厚,考慮室管膜轉移可能(圖4)。

     1606872069232011.png

    圖4第2次放射治療前(2016年4月15日)頭部MRI檢查所見4a 橫斷面增強T1WI顯示,放射治療范圍內側腦室旁再次出現多發腦膜轉移灶(箭頭所示) 4b 橫斷面增強T1WI顯示,左側顳葉和第四腦室旁病灶未復發

     

    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2016年4月20日)壓力180mmH2O(1mmH2O=9.81×10-3kPa,80~180mmH2O),細胞學再次呈陽性,可見腫瘤細胞,考慮腫瘤復發。因患者此次入院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較嚴重,于2016年4月20日至5月13日行鞘內注射化療8次(治療方案同前),復查腦脊液(2016年5月6日)壓力為100mmH2O,細胞學轉陰性。

     

    2016年4月26日予以口服替莫唑胺75mg/(m2·d),維持治療1個月。2016年5月4日再次行腦部病灶局部放射治療,勾畫雙側側腦室旁腦膜復發灶、右側側腦室旁新發病灶為GTV,照射劑量:95%GTV3.50Gy/次共13次,總劑量45.50Gy。復查頭部MRI(2016年6月25日)可見側腦室旁病灶基本消失,腦組織呈放射治療后改變,室管膜增厚區較前縮小(圖5)。此后患者轉至當地醫院定期復查并治療,最終于2016年12月(確診小細胞肺癌3年6個月、腦轉移16個月后)死亡,死因為顱外病變進展,全身臟器功能衰竭,但腦部病變未進展。

     1606872170999939.png

    圖5 第2次放射治療后(2016年6月25日)橫斷面增強T1WI顯示側腦室旁復發的腫瘤已完全緩解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