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去采訪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副校長、材料化學教授郭正曉的路上,正值北京遭遇霧霾天氣。搭載記者的出租車司機不免發起“牢騷”:“夏季就沒有霧霾了嗎?廣播里都說了,夏天光化學反映還強呢,產生的二次粒子更多,再加上北京夏季濕度大、風速小,也容易造成霧霾天氣。”盡管如此,這位的哥對北京的空氣質量仍然是有信心的:“我拉過一位英國乘客,他說他們那里以前比中國的霧霾還要嚴重,現在不也治理好了,所以我相信我們的空氣將來一定會治理好的。”
聽聞記者來時的見聞,郭正曉打開了話匣子。“這個暑期來北京參加城市科學節,我在一次互動中向一些大人和孩子展示了一款涂上了一層納米材料的海綿,這塊海綿可以吸附空氣中的顆粒物臟東西,一些人就問我能不能吸收pm2.5,看來大家對這個問題是十分關心的。”
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近年來中國部分城市霧霾比較嚴重,老百姓都很關注空氣質量問題,他們的團隊一直致力于將納米材料及技術應用于清潔能源,對霧霾問題也持續關注。“事實上,霧霾的歷史并不是只有近幾年這么短,而且很多發達國家也曾遭遇空氣污染的尷尬。”郭正曉說。
據相關資料記載,1952年12月5日至8日,倫敦空氣寂靜無風,又恰逢冬季采暖期間,當時的倫敦多使用燃煤供暖,由于逆溫層的作用,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等氣體與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積,引發了連續數日的大霧天氣。這場災難造成倫敦市4000余人死亡。盡管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氣變化,毒霧逐漸消散,但在此之后兩個月內,有近8000人因為煙霧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統疾病。
郭正曉表示,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讓“霧都”之名舉世皆知。而如今倫敦已經基本拋掉了“霧都”的帽子,“其中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比如自那以后,英國政府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臺;后來還做出一系列改善空氣質量的舉措,逐步改善了煙塵和顆粒物的狀況。
“很多經驗與教訓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反思,伴隨著英國空氣質量的改善,英國的能源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國也有很多自身發展的特色與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從自身情況出發。”郭正曉說。
“比如,從污染源的角度,我們一直在尋找更為清潔的能源,同時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對能源的浪費。”郭正曉說,“現在很大部分都是使用的化石能源發電,在中國我們使用的是煤,發電的過程中有許多排放,包括有機物的污染物,特別是氣和油的不充分燃燒都會產生有機污染物,這些都會加劇霧霾的產生。”
近年來,郭正曉和他的團隊也在研究如何降低霧霾對人類影響。“思考如何治理污染源的同時,人們還在尋找降低霧霾對人體傷害的更有效的途徑,哪怕是暫時性的方法。”他說,“比如在戶外戴口罩,或者在室內安裝空氣凈化器。事實上這兩種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口罩的問題此前已有一些媒體披露過,廉價的口罩對防止MP2.5用處不大,有效果的口罩往往又因價格昂貴人們不免會反復使用,造成衛生隱患。尤其是在口罩內潮濕的情況下更會滋生大量細菌。郭正曉表示,利用一些新材料,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比如納米材料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通過過濾層將有機成分無機化,而無機化的成分容易剝落、清洗方便。”
在郭正曉看來,空氣凈化器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最常用的空氣凈化器是利用過濾技術將空氣中的雜質、灰塵、病毒、細菌過濾殺滅,然后將過濾干凈的空氣吹入室內,如此循環幾次達到將室內的空氣徹底凈化目標。”
“首先,效果好的空氣凈化器造價非常高,反之便宜的可能還沒什么效果。但無論效果如何,空氣凈化器對于切實改善我們的空氣質量而言有可能是一個‘惡性循環’。”他向記者解釋說,使用空氣凈化器也許可以達到室內空氣得到改善的效果,但是與此同時使用的電有可能在消耗一些不清潔的能源,比如在中國絕大多數還是火力發電,用電是要燒煤的,這就可能造成對環境的更多的排放,反而會使空氣質量惡化,形成城市空氣質量的“熱島效應”。
“近年來,我們正在研究一款納米材料的窗戶,通過特殊的納米材料過濾層,讓它能夠有效抵御室外的空氣污染物,將有機物進行分解,轉化成對人無害的無機物,使進入到室內的空氣達到凈化的效果。”郭正曉說,“這樣,在凈化空氣的同時也不會消耗更多的能源,帶來新的排放和污染,如果未來這項研究可以成功并逐漸推廣,有可能成為一個非常適合我國的防霾又減霾的方法。”
“每個國家、甚至每個地區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只有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切實有效地改善霧霾。”郭正曉認為,霧霾治理不僅要因地制宜,還要因時制宜。比如上世紀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抑制交通污染。包括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網絡、抑制私車發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整治交通擁堵等等。
“但是值得高興的是,在中國很多公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了。我想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愿意為空氣質量盡己所能,比方說減少一點污染源,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十幾億人加起來,也將是很大的力量。”郭正曉說,“我和那位‘的哥’一樣,對我們的空氣質量還是充滿信心的。”
“雙一流”該不該因“地”而異?該對哪些地區“特殊照顧”?近些年爭論不休,當前“雙一流”建設高校呈現“東部多、中西部少”“省會城市多、非省會城市少”的特點,與充分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要求還存在差距。......
最新研究認為中國治霾措施可能低估了甲醛扮演的角色。圖片來源:LuGuang/Greenpeace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稱,如果北京希望能持續有效治理冬季嚴重霧霾,可能需要關注......
今年來我國藍天保衛戰升級擴圍,近期河北、天津、吉林、內蒙古等多地密集發布作戰路線圖。作為重要舉措之一,目前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比例仍僅為34%,距離國家規劃的“到2021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將達70%”的......
9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中國城市經濟學會與環境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北京發布了《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0》(下稱藍皮書)。藍皮書指出,2016年中國一共出現8次大范......
根據代表審議及委員討論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國務院對政府工作報告共作出修改與補充78處,其中多條涉及房地產、精準扶貧、霧霾治理等關系社會民生的具體問題。記者發現,今天上午提交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修改情況中,......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談到當下公眾關注度最高的話題,霧霾治理絕對是其中之一。關于霧霾治理,下面介紹的這位科學家有很大發言權。丁仲禮,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作為長期研究環境變......
記者獲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已經印發實施,方案將加大工業大氣污染整治作為七大任務之一。提出鋼鐵、燃煤鍋爐等實施特別排放限值,率先完成火電、鋼鐵等重點行業排污許可證發放工......
1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舉辦京津冀霧霾治理政策評估報告發布會暨霧霾治理政策討論會。基于大數據技術和統計分析方法,首發院研究員石敏俊在會議上發布報告,分析了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污染特征......
2016中國霧霾治理高端論壇(簡稱,中國治霾論壇)17日至18日在華盛頓舉行,來自中、美以及歐盟國家的政府官員、技術專家、企業家及國際機構代表共聚一堂,首次聚焦中美環境領域技術合作,就霧霾治理的創新技......
3月2日下午3時,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有記者提問“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空氣質量好于往年,但很多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