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整考核機制 強化督政力度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指出,陜西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系自身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格局。陜西一定要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為此,陜西省委、省政府強調,要把治理污染作為當務之急,把青山綠水作為基本追求,把保護環境工作作為重要責任,全省上下堅持黨政同責,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臺階。到2020年,要初步形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陜西相適應的生態文明新格局。
陜西相繼推出一系列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強化黨政領導干部環境保護責任。
調整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大幅增加了生態環保指標權重。其中,生態環保指標分值由原來的12分增加到25分,霧霾治理指標由原來的3分調整為8分。GDP的分值適當調整,各市GDP達到全省平均值視為完成任務。而生態環保指標分值增加,超額完成治霾任務還能加分,不斷增強考核的“風向標”和“助推器”作用。
2016年1月,陜西省政府印發《陜西省各級政府及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試行)》,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及部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和一崗雙責制,探索環保監管由督企向督政轉變,給地方和部門套上環保“緊箍圈”,抓住污染治理的“牛鼻子”。省委、省政府還出臺了《陜西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明確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導致環境質量惡化,造成嚴重后果的領導干部,要記錄在案,視情節輕重,給予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已經離任的還要終身追究責任。
陜西從今年開始,建立環保綜合督查制度,每年對各設區市污染整治、減排等存在的問題進行督查,明確整改要求和時限,并上報省政府。除此之外,陜西還編制了全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進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
■ 升級產業結構 推進綠色發展
陜西省經濟增長主要依賴能源化工產業,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形勢不容樂觀。而另一方面,人民群眾過去“求溫飽”,現在“盼環保”,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對此,婁勤儉、胡和平多次提出,要把握好發展方向和原則,主動轉方式調結構、走轉型發展之路,提倡科學、生態、綠色的發展,寧可犧牲一點GDP,也要保護好青山綠水。
科學、生態、綠色的發展,具體路徑就是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地處革命老區的陜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經過十多年特別是“十二五”的發展,成為全省重要增長極。進入“十三五”,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持續下跌影響,基地建設遇到困難。與此同時,石油管道泄漏造成的環境污染事件頻繁發生。
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生態建設,能源基地都走到了十字路口,下一步該怎么走?
轉型發展,調整產業結構,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陜西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全力打好“三去一降一補”殲滅戰,堅決淘汰“僵尸企業”和落后過剩產能。啟動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重點抓好10萬千瓦以下環保不達標火電機組的關停工作。
2015年,陜西省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341.4萬噸,節約標準煤172萬噸,超額完成國家任務。今年上半年列入超低排放改造計劃的20臺942萬千瓦火電機組,已完成11臺504萬千瓦。合計拆除燃煤鍋爐733臺、1477蒸噸,關中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燃煤消費量削減193萬噸。在陜西這樣的產煤、燃煤大省,實屬不易。
陜西在深入推進能源化工產業高端化的同時,大力發展綠色循環載能工業,加快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支柱產業,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項目建設亮點紛呈。依托地理優勢、資源優勢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布局也在不斷擴大。
在調結構的同時,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成為陜西科學發展的新常態。
蘭炭曾經作為神木、府谷的支柱產業,產品單一、產能過剩、污染環境。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他們從技術創新入手,通過資源、人才、技術、資金的整合,在進行了尾氣綜合利用、污水處理回用、煙氣脫硫處理后,蘭炭企業實現了生產規模化、工藝節能化、環保標準化、操作自動化,實現了戰略轉型。
位于漢江流域的漢中,出境水量占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的60%。漢中市結合實際,提出了強力推動循環發展,建設生態宜居漢中的戰略思路,從根本上確保水質保護“硬約束”。“十二五”期間,漢中完成工業企業廢氣、廢水治理工程20家,累計關停污染嚴重企業58家、淘汰落后工藝生產線18條。實施污染物減排項目188個。漢中市省級以上的循環工業園區達到了21個,2015年園區企業實現產值840億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18.5%。園區已經成為漢中展示循環經濟發展的窗口。
■ 防治大氣污染 改善農村環境
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既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約性強、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又著眼長遠,持之以恒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前兩年治污降霾的基礎上,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出,2016年,陜西要實行治污降霾分季對標考核,強化特定時段重點防治,確保全省空氣質量持續好轉。
面對上半年嚴峻的空氣質量形勢,陜西省委、省政府圍繞治污、壓煤、控車、抑塵、禁燃、增綠六大措施,完善政策、建立機制、增加投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調整能源結構、提高城市清潔能源比例。通過“氣化陜西”工程,推廣實施國Ⅴ標準車用汽柴油等措施的有效落實。同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關中地區燃煤火電大氣污染物減排為重點,全力部署推進超低排放改造工作。
承擔著西安市1020萬平方米采暖供熱的西郊熱電廠,由于建設較早、設施陳舊,二氧化硫排放占全市總量的25%。在各方的協助下,西安熱電廠在兩個采暖季之間的7個半月時間里同時進行3臺電站鍋爐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和4臺燃氣供熱鍋爐建設,成為省內第一家達到特別排放標準的熱電企業、減少燃煤消耗幅度最大的企業和大氣污染物減排幅度最明顯的企業。
64歲的村民張平華很感慨:“咱農村人富了,也想把垃圾污水管理好。現在政府建起了污水凈化、垃圾填埋場和收集站,環境好多了。環境一好,來游玩的人也多了,腰包也更鼓了。”
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陜西連續5年開展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工作,600萬人農民因此受益。眉縣、西鄉和彬縣創出的3種農村環保治理典型模式得到廣泛應用。如今,綠水青山,不僅是展示美麗的“綠名片”,更是百姓致富的“金名片”。
“我們一定要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強化系統化思維和運用市場機制治理環境的意識,積極推動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轉型;要依法監管,對各種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絕不手軟,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治污攻堅戰;要創新機制,激發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為實現‘三個陜西’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婁勤儉說。
自1月1日以來,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全國污染頻發,重污染發生頻次比去年更高,截至2月24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發生9次中-重度污染過程,同比去年多了5次,28個城市PM2.5單日最高平均濃度9次均超過1......
2015年11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授權國務院在十個省、直轄市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2018年10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藥品上市......
在吉林省洮南市那金鎮好田村,玉木耳種植幫扶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去年,吉林農業大學在好田村建設了總面積1600平方米的4棟玉木耳大棚,投放菌包10萬袋,總投資45萬元。一部分生產試種者的玉木耳賣到了一......
天津在京津冀協同以及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又提前邁出了一步,8月30日,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基金在天津自貿區中心商務片區正式設立。基金總規模達100億元,首期10億元,主要以投資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
■調整考核機制強化督政力度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指出,陜西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系自身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格局。陜西一定要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三秦大地山更綠......
據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12日發布的消息,上海的節能環保產業初具規模,全市規模以上節能環保企業有160多家,總銷售收入近千億元。據介紹,上海在高效電機及其控制系統、高效輸配電變壓器、除塵脫硫脫硝技術、汽......
人民網北京4月19日電(李楠樺)今天上午,由中宣部等六部委聯合主辦的“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在京召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會上表示大家都關心大氣污染,打好大氣戰役有五個方面需要注意,產業結構調整是防治大......
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日前主持召開了市政府常務會議,部署2016年上海市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工作。據了解,2007年以來,上海市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十二五”期間,共完成產業結構調整項目4208項......
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產業結構中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充分暴露,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黨的十八大將推進經濟結構......
昨日,廣東省政府召開廣東省開展國家低碳省試點工作啟動大會。會議表示,廣東將把低碳綠色發展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研究建立低碳發展評價考核體系。根據廣東省開展低碳省試點工作計劃,2010年8月-12月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