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顏寧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作為一名青年女科學家,顏寧一直備受關注。她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結構生物學家,同時擔任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科研和教學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現。
顏寧于1977年11月出生于山東萊蕪,2011年8月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2年獲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2012年12月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14年12月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2015年2月獲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2015年10月獲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
2016年6月,因觀察到了蛋白質在原子層面如何工作,并對細胞膜上嵌入蛋白質的結構展開了深入研究,顏寧入選《自然》雜志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之一。
高產的清華女教授
1996年顏寧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在2000年獲得學士學位后隨即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施一公。2004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之后繼續在該校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7年10月,受清華生物系老系主任、醫學院常務副院長趙南明教授的邀請,顏寧回到清華大學,受聘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并設立了自己的實驗室。當時她30歲,是全中國最年輕的女性正教授之一。
回國以來,顏寧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于具有重要生理和病理意義的膜蛋白的結構與工作機理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工作包括:一是率先在世界上報道了國際學術界攻堅近40年之久的在生理代謝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原子結構,并通過一系列系統的工作闡述了這個小小的分子機器將葡萄糖轉運進細胞的完整過程;二是率先解析了控制肌肉收縮的兩個關鍵鈣離子通道的高分辨率三維電鏡結構。這些工作為理解這些最基本的生理過程、以及在此基礎上開發針對相關疾病的藥物提供了分子基礎和理論指導。
“剛建實驗室的時候,我都快瘋掉了。”顏寧說。裝實驗臺、訂購儀器試劑、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曲折之多,進展之慢,讓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約有半年我都異常焦慮,后來步入正軌后,就順暢得多了,感覺做實驗跟國外沒什么區別。”
“跟國外沒什么區別”的,還有科研上的高產。自2007年回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顏寧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以通訊作者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頂級學術期刊發表原創論文14篇,研究成果于2009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科學》雜志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結構生物學家解碼問題蛋白質
從小,顏寧就會思考宇宙外面是什么樣子?到了初中,她第一次知道了“細胞”的概念,又開始對細胞產生了興趣。《西游記》里的美猴王能夠七十二變,顏寧很想知道如果自己也能變身會是什么感覺:“如果你能把自己縮小到分子或蛋白質的大小,那一定是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現在,作為一名頂尖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每天都生活在那個世界里,研究蛋白質在原子層面如何工作。她說:“我成為結構生物學家幾乎是命中注定的。”
顏寧致力于解析鑲嵌在細胞質膜上的蛋白質的結構,她的目標之一是人類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一種對向細胞提供能量至關重要的蛋白質。許多實驗室都試圖解析它的結構,但都未能成功,一部分原因是GLUT1很容易改變形狀。
2014年6月,顏寧研究組在世界上率先解析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他們使用一系列技巧來限制它的變化,最終成功結晶。
2015年7月,顏寧研究組在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家族的研究上更進一步:解析出GLUT3的三維結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工作的分子機理,為研制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提供了直接結構依據。
葡萄糖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最基本的能源物質,它們需要以GLUT1為代表的葡萄轉運蛋白介導才能進入細胞進行代謝,提供能量支持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GLUT1是研究最為廣泛的模式轉運蛋白,其結構在過去四十年是世界諸多實驗室攻堅的對象。而顏寧和她的團隊在研究思路和實驗技術上大膽創新,僅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就攻克了一個困擾全球生物學家半個世紀之久的難題。
除此之外,她針對肌肉收縮這一基本生理過程中涉及的鈉離子和鈣離子通道做出一系列突破性的工作,在世界上首次報道了高分辨率鈣離子通道的結構,這些成果先后發表于《自然》和《科學》,在國際生物物理領域引起巨大反響。
讓中國的科研成果產生世界影響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顏寧始終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她每天差不多能有14個小時“宅”在實驗室里;如果在攻堅階段,她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點。
她追求的是一名科學家的境界:“我剛回清華不久,同事劉國松教授跟我說過做科學家的3個境界:第一重是職業,第二重是興趣,第三重是永生。也許學術論文只有極少數人理解,但重大科學發現給社會、人類帶來的改變卻不可磨滅。”
這種信仰與追求,她也反復講給組里的學生和更多年輕人。
“經濟發展決定中國有多富,科技發展限定中國有多強。讓中國的科技實力配得上她的經濟體量,讓中國的科研成果產生世界影響,我想也正是中國科學家對于國家最根本的使命。”2014年,站在清華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這位師姐寄語臺下的學子。
如今,她最大的心愿,除了做出更多超一流的科研成果,就是培育更多超一流的人才:“希望有一天,看到從我實驗室里走出的學生成為各個大學的教授,作出更大的科研成就。作為一個導師,還有什么比看著學生創造奇跡更令人欣慰的呢?” 如今,顏寧培養的學生和博士后也都成績斐然,其中幾位已經開始在國內不同的科研機構獨立領導實驗室,并且做出了重要的成果。
“世界因你而美麗——2016-201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頒獎禮將于3月31日晚在清華大學華美登場。屆時,聯合主辦機構北京青年報、中國新聞社、明報、鳳凰衛視、鳳凰網、星洲日報、大公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香港文匯報、世界日報(北美)、亞洲周刊、一點資訊、僑報、歐洲時報的代表將齊聚現場,向獲獎人提問。
背根神經節局部電壓門控鈉(Nav)通道Nav1.8代表了開發下一代鎮痛藥的有希望的靶標。Nav1.8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需要更多的去極化膜電位來激活。2022年7月19日,原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顏寧及清......
顏寧我們都不陌生,她畢業于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后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是施一公院士最得意的弟子之一。2007年,顏寧成為清華大學史上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她在膜蛋白領域取得了不少成果,率領的團隊......
NaChBac是第一個被表征為電壓門控的Na+(Nav)通道,已經成為研究Nav通道結構與功能關系的原核原型。在近二十年前發現的NaChBac的結構尚未確定。2020年6月8日,顏寧團隊在PNAS在線......
當地時間5月13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2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這兩篇文章分別......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
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直接電子檢測和先進算法的技術突破使cryo-EM能夠以接近原子的分辨率繪制生物大分子的精確結構細節。隨著cryo-EM的擴展......
經過1500位左右的讀者投票,最后iNature編輯部得到了2019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大進展,其中結構有2項,植物3項,生物機理研究4項,新方法/技術/動物模型6項,生物醫學5項。結構:顏寧團隊C......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Nature及Science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
今天早上,顏寧教授在其個人微博賬號(@nayouyou)發布微博,不點名批評某人只是博士后,卻在微博認證為著名機構研究員。因為在中文語境中,研究員指的是PrincipalInvestigator,簡稱......
作為從心肌的肌漿網(內質網)釋放Ca2+的開關,2型ryanodine受體(RyR2)受到多種調節劑的復雜調節。RyR2介導的Ca2+釋放失調與威脅生命的心律不齊有關。關鍵調節劑,例如Ca2+,F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