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遇到青年教師反映不知道如何平衡教學和科研的苦惱。這是當下高校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對于那些新體制下的青年教師,盡管各學校的政策可能稍有不同,但最終的考核大致相同——既要有令人驚艷的科研創新成果,又要有說得過去的教學業績,二者缺一不可。
這些青年教師中,多數是畢業時間不長的博士,對于科研都是躊躇滿志,有想法、有沖勁;但對于教學,絕大多數青年教師卻心里打鼓。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沒有足夠時間準備課程,二是因為信心不足——作講座和講課的差別很大,需要付出的精力也完全不在一個量級。要講好一門課更是不知道要脫掉幾層皮。
但是,不講課又不行,那怎么辦呢?筆者個人建議可以分兩步走。
第一步:探索科研創新,穩定軍心
一般而言,學校都會給予青年教師一定的啟動經費。青年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有利條件,把自己要開展的科研項目盡快做起來。在這一過程中,兩個注意事項(或者說誤區)需要特別引起青年教師的注意。
第一個注意事項是不要亂用啟動經費買貴重的儀器設備。因為青年教師的啟動經費一般并不算太多,務必要花在刀刃上,而對于他們來說,人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盡可能找到足夠優秀的人,不管是學生,還是科研助理、博士后,都務必盡快到位。
相比之下,購置實驗室的設備反倒不必太著急,除非必須要買的。凡能夠通過外協合作或者租賃解決的,就一定要以經濟、快捷的方式解決,千萬不要輕易拿啟動經費去買。
同時,在正式實施和做出成果之前,你設想的科研方向僅僅是設想,最重要的是快速驗證可行性。只有驗證了可行性,才能決定是否“靠譜”、是否值得進一步投入,所以重資產投入在一開始往往是浪費的。科研創新本身是個摸索的過程,最初的設想往往并不一定成立,在探索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新的“鉆石礦”,這時再加大投入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第二個注意事項是不要急于發論文。縱觀探索新科研方向的過程,基本需要一兩年才能有比較清晰的眉目,所以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特別是處于“預聘-長聘”序列中的青年教師,不要太著急發論文。或者說,在盡快把此前未發的論文發表后,就不要再投入更多精力了,因為剛入職發表的論文基本為此前博士后工作的延續,對于青年教師的職業評價并無太大幫助,甚至會起副作用,頗有些“雞肋”的感覺。
因此,與其在此投入太多精力,不如盡快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因為只有自己帶學生開始做新方向的新成果,才會成為青年教師職業生涯的新標簽,那時的論文發表才會有意義。盡管這會讓簡歷看起來不那么連續和完美,卻是值得的。
在新的科研方向上的進展和收獲會極大提振“青椒”的信心、穩定軍心而不亂。此時,青年教師就可以進入第二步了。
第二步:積極參與教學,提高能力
青年教師千萬不要懷疑“教學相長”的正確性。一名青年教師要想真正成為優秀的青年教授,就必須經歷教學實踐。但這一過程不宜來得太快,因為太早開展教學往往需要耗費很多精力,以至于自身沒有足夠精力投入到科研探索中。“兩個都要”的效果一定不如先搞定一個,再搞定另外一個。
所以,青年教師一般入職一兩年后開始進行教學是比較合適的。此處也有兩個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是青年教師的教學從研究生課程開始更為適合,這是因為最新的科研離研究生最近。開一門與自身研究方向比較接近的研究生課程是極好的鍛煉機會,對自己的能力也是極大的提高。這些能力包括但不局限于寫作、口才、表達能力和知識的系統性,以及最前沿技術的學習等。
此外,青年教師最大的收益還來自和五花八門的學生每周至少一次的頭腦風暴,這會極大激勵青年教師的進步。此外,可能還會有驚喜,比如吸引優秀學生以及開拓新的研究方向。
二是不要貪多和急于求成。與科研相比,教學是一個更加磨人的過程,因為科研多數是“對事”,而教學則是“對人”。所以青年教師在教學上一定不要過度自信,帶研究生也是一個道理。有人看到老教授帶領一個大的團隊便覺得“人多力量大”,但其實有些只是表象——不會管理學生的時候,千萬不要盲目擴張。先帶好幾名學生逐漸摸索經驗。上課也是一樣,先把一門課上好、上穩定,或者說先把研究生課上下來后,再看是否有能力上本科生課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急于求成往往適得其反。
當青年教師能把教學和科研的工作都基本支撐下來時,也就變得成熟了。這個過程是漫長且折磨人的,不過同時也是很幸福的,因為當你看到自己從無到有的課題組開始有產出、課堂上原本低著頭的學生開始抬頭跟你有互動,那種職業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其他事情不能代替的,因為你知道自己已經可以“傳道、授業、解惑”了。
這大概就是青年教師在折磨和平衡中不斷成長,最終實現蛻變的過程吧。
為滿足各類實驗教學需求,以新增實驗儀器設備“倒逼”實驗教學改革創新,同時完善實驗教學體系、提高實驗教學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更好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重慶大學于近期公布多項政府采購意向,包含多個教......
為強化科研人員遵守科研誠信、倫理和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要求的意識,加強中心科研相關管理辦法的宣貫教育,2024年9月19日,中心科技處在昌平園區組織召開了中國疾控中心科研誠信及倫理審查培訓。中心在京單位的......
9月11日在長沙舉行的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新聞通氣會透露,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有幾個變化,其中之一是首次在交叉學科中單列文化和科技融合專題。通氣會現場。王昊昊攝據介紹,......
“從事科研工作,毫無疑問必須有扎實的基礎,同時還要具備很好的學術品味與科學直覺,而這些都來自三個‘多’——多讀文獻,每篇都有可取之處;多請教人,每個人都有過人之處;多聽報告,每個報告都有創新之處。”這......
9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趙中偉,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分別走進長沙市三所中小學校園,新學期以“科學”為主題為同學們上好開學第一課,近距離讓同學們感受科學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技報國的志......
近期,依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國科發資〔2024〕28號文件)的具體規定,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正式公布了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導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專項......
廣東國瑞招標采購有限公司受南方醫科大學委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等有關規定,現對《南方醫科大學科研設備一批》(二次)技術論證及市場調研進行其他招標,歡迎合格的供應商前來投標。項目名稱:《南......
“打造一個‘科研資源泉’,讓科研資源像源頭活水一樣匯聚到一起,向科研工作者無差別開放,構建全面且強大的科研合作生態,共同為我國科研資源的合理配置,為青年科學家的智力協同創新做貢獻。”8月28日,長沙理......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張晴丹當平常夫妻都在討論柴米油鹽時,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李聽昕和劉曉雪這對科研眷侶的畫風卻是這樣的:“實驗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呢?我們一起研究一下。”學術圈里的“夫妻檔”很常見,但......
近日,國內某高校教師因其所負責的3門課程的卷面不及格率都在30%以上,被學校要求作解釋說明并提供整改方案。該教師在網絡上公開發表說明文章,引發關注和熱議。眾所周知,不及格率高的課程在全世界高校司空見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