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9-26 09:13 原文鏈接: 青藏高原冰凍圈吸光性雜質及其影響研究獲進展

      大氣中吸光性氣溶膠(黑碳、棕碳、礦物粉塵等)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能夠加熱大氣層,導致區域和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消融。雪冰中吸光性雜質也被認為是近期青藏高原冰凍圈加速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響程度和空間差異尚需進一步研究。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康世昌團隊通過系列觀測研究,詳細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和積雪區吸光性雜質的含量分布及其對反照率的影響,并對冰川和積雪消融的貢獻量進行評估。研究發現,青藏高原中、南部小冬克瑪底冰川、扎當冰川、藏東南冰川和玉龍雪山白水1號冰川新降雪中黑碳的平均濃度(基于熱光法測得)分別為42 ng g-1、52 ng g-1,57 ng g-1和41 ng g-1。當冰川發生消融時,黑碳在冰川表層富集,其濃度可以高出1–2個數量級。黑碳在不同類型雪冰中含量的差異,特別是冰川消融區粒雪(粒雪冰)中含量普遍高于雪坑/新雪含量,更新了對于同一條冰川不同區域表層雪中黑碳含量分布的認識,為評估黑碳對雪冰反照率以及消融的影響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發現,天山(科其喀爾冰川)及高原北部地區(老虎溝12號冰川),冰川中黑碳和粉塵對反照率降低的貢獻顯著,總計可達40%以上,導致的瞬時輻射強迫可達100 W m-2以上。高原中部地區(小冬克瑪底冰川),新雪中黑碳和粉塵對反照率降低的貢獻總計約為8%,總輻射強迫約為7 W m-2,但老雪(粒雪)和裸冰中黑碳和粉塵對反照率降低的貢獻分別達到52%和25%,總輻射強迫可達97 W m-2。藏東南4條冰川上,新雪中黑碳對反照率降低的貢獻約為5%;老雪中黑碳的貢獻可達20%,粉塵則為10%;黑碳和粉塵導致的總輻射強迫約為4.8–160 W m-2;藏東南4條冰川老雪中黑碳和粉塵對冰川消融量的貢獻可達15%(約為350 mm w.e.),對新雪而言,其貢獻率小于5%。此外,玉龍雪山白水1號冰川中黑碳對反照率降低的貢獻約為15%,導致的輻射強迫可達145 W m-2。總體上,在青藏高原不同區域,黑碳對冰川反照率降低的貢獻高于粉塵。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積雪中吸光性雜質含量水平與積雪類型有關,在高原中部以及北部邊緣地區呈高值,其來源與距離黑碳和粉塵排放源區和傳輸途徑相關,高原南部積雪中黑碳更多地受到生物質排放的影響,而高原北部則主要受到化石燃料燃燒的影響。積雪中黑碳和粉塵對反照率降低的貢獻分別約為37%和15%,導致的總輻射強迫可達32 W m-2,積雪期減少約3.1-4.4天。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不同區域吸光性雜質對冰凍圈消融的影響程度有差異,而隨著人類排放黑碳等污染物的增加和冰川本身消融導致的黑碳和粉塵的不斷富集,未來雪冰中吸光性雜質增加,將進一步加速了冰凍圈的消融。為了減緩冰凍圈的萎縮,全球和區域協同減排勢在必行。

      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tmospheric Research、The Cryosphere Discussion等國際期刊。該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的資助。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左)和積雪區(右)監測點分布圖

      青藏高原冰川中吸光性雜質的分布: 黑碳(ng g-1)(左)和粉塵(μg g-1

    相關文章

    科學家首次系統闡述亞洲水塔失衡問題

    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地區,儲存著世界上僅次于南北極的固態水。它是亞洲十多條大江大河和數以千計的大小湖泊的源頭,地球上近20億人賴以生存,也被稱為“亞洲水塔”。近日,從事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極環境研......

    青藏高原發現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影像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連新明25日向中新網記者透露,通過近一年來的觀測,在青藏高原最大中心城市西寧市的西山植物園內發現荒漠貓、豹貓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影像。西寧市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過百萬的......

    讓青藏高原成為更好的生態安全屏障

    青藏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被譽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碳固定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是我國乃至亞洲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區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為保護青藏......

    冰凍圈地區微塑料研究獲進展

    微塑料通常指尺寸小于5mm的塑料纖維、薄膜、碎片、微球等。微塑料具有質量輕、體積小、不易分解等特性,在水體、土壤、沉積物、大氣等環境中廣泛分布,帶來潛在的氣候環境影響,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環境污染問題之......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獻給高原科考

    矢志科研堅持不懈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離珠峰大本營約40分鐘車程。4月2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從北京經拉薩抵達這里。作為“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綜合科考......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寒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等研究

    土壤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變化過程中重要的生物參與者,在土壤質量改善、植物生產力調節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維持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組成等分布模式及構建過程(確定或......

    青藏高原冰芯庫:研究第三極氣候環境變化的鑰匙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監測亞洲水塔的動態變化,是2017年啟動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務之一。而采集冰芯等冰雪樣品,是其重要手段。位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的青藏高原冰芯庫,好......

    建議加快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規劃建設

    自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樊杰2017年提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的概念以來,建設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正在轉變為政府行動。“過去4年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研究成果充分表明,在青藏高原建設國......

    氣候變暖影響青藏高原樹木生長

    3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態系格局與過程團隊梁爾源研究員等在《自然—生態與演化》期刊上發表最新成果,通過分析3451個樹木年輪年表和1948-2014年間日氣候數據,評估了生長季提前對北半球非熱帶地......

    第三極至北極,變暖已超過高山灌木更新最優閾值

    氣候變暖正在影響陸地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會否導致其達到最優閾值,發生顯著變化?青藏高原和南北極是全球氣候變暖最為敏感的地區,是解析這一問題的典型實驗區。灌木是已知分布范圍最高、界限最北的木本植物,灌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