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秘書長
如果這個季節去西藏,站在拉薩河谷,可以看到兩側山坡上的青草已經長到了山頂,回到30年前,人們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最高海拔超過8800米,構成全球獨一無二的“第三極”主體骨架,也是地球獨特的寒旱高極。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正變得越來越溫暖、濕潤。
不僅如此,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它也成為了全球氣候變化的預警區、敏感區。近30年來,青藏高原地區的變暖明顯早于中國其他地區及全球,且升溫幅度是全球平均升溫幅度的兩倍,是過去2000年中最溫暖的時段。
越來越熱的青藏高原,反過來又會對其自身及周邊地區的氣候與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
青藏高原因其獨特的自然地域格局和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被定義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首先,青藏高原豐富的水量對我國未來水資源安全和能源安全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其次,它自東向西橫跨9個自然地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此外,青藏高原所擁有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各類森林是遏制土地沙化和土壤流失的重要保障;再次,青藏高原主要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均表現為碳固定大于碳釋放,青藏高原作為重要的碳匯,還影響著區域氣候變化。
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朱立平介紹,30年來,青藏高原升溫幅度最大的地區,每10年升高0.60℃。隨之而來的便是凍土融化,冰川退縮,湖泊和濕地面積擴大。
氣溫上升、地表變濕,會使得青藏高原的水循環加劇,因此,大部分地區的降水量也呈現增長趨勢。這給植被的生長帶來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同時,牧草產量增加,農田適種范圍擴大,也有利于高原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
當然,也正是由于植被面積的擴大,青藏高原地區的碳匯水平也得以提升,反過來,它也可以緩解局部地區氣候變暖的趨勢。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因氣候變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朱立平認為。
但是,他同時也指出,另一方面,春季冰川泥石流、滑坡會變得活躍,冰湖潰決災害也會增多。而且,過去30年間,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縮減了24萬平方公里,多年凍土活動層不同程度增厚,導致高原不少公路的凍土病害加劇,土地沙化增強。而對牧民而言,不斷擴大的湖面有時會淹沒周邊的草場,一家人就不得不遷往海拔更高的山上了。
至于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化對其他地區可能造成的影響,朱立平表示,目前它并不會像極地地區那樣產生全球范圍內的效應,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可能影響其周邊區域的氣象狀況。
由于受到厄爾尼諾的影響,學界普遍認為,今年我國夏季雨帶會南移,導致南澇北旱,北方地區則有可能出現極端高溫。但除此之外,氣象學家認為,近年來,我國夏季雨帶的分布總體上是呈北移趨勢的。
“不可忽視的是,青藏高原本身所產生的熱力作用會直接影響東亞季風環流。”朱立平說。
通俗地解釋,由于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更容易被加熱,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得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理論研究和數值模擬都表明青藏高原熱力作用與東亞夏季風的變異有密切聯系。
上世紀80年代至上世紀末,青藏高原的熱力作用持續減弱,東亞夏季風偏弱,我國東部總體呈現“南澇北旱”的格局;之后青藏高原熱源強度有所恢復,夏季我國東部雨帶整體北移。不過,由于江淮流域是東亞夏季風主雨帶的所在位置,與青藏高原熱力作用關系最強的信號還是夏季江淮流域的降水。高原大氣熱源偏強,江淮流域降水也會偏多。
青藏高原的氣溫與熱力作用之間并非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增溫并不一定對應青藏高原大氣熱源的加強。但是,一個可能的影響是,由于青藏高原所處的緯度帶基本受西風帶的控制,增暖的空氣平流至下游地區,一方面有利于江淮流域大尺度上升運動的增強,加強季風主雨帶的降水;另一方面可加強東亞季風區與周邊海洋的熱力對比,從而加強季風環流。
除了氣象方面,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對周邊地區的重要影響是水資源。
青藏高原素有“亞洲水塔”之稱,這是因為它向南、向東、向西傾斜,成為了長江、黃河、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以及恒河、印度河等國際主要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分水嶺。
氣溫的持續變暖,使得青藏高原的冰川總體呈消融的趨勢。長期的遙感及地面觀測顯示,過去約30年間,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的冰川面積由5.3萬平方公里縮減至4.5萬平方公里,退縮了15%。更重要的是,冰川是加速退縮的。
“短期內,冰川退縮,融水增加,將使河流水量呈增加態勢。而隨著冰川的持續退縮,冰川融水將銳減,到時,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特別是中小支流將面臨逐漸干涸的威脅。” 朱立平表示。
以印度河為例,印度河上游40%左右的水量來自冰川融水,一旦冰川消失殆盡,將對印度北部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再如新疆地區的喀拉喀什河、玉龍喀什河、葉爾羌河,35%~45%的水量來自冰川融水。由于河流周邊地區的發展依靠的就是綠洲經濟,如果河流干涸,它們就可能像樓蘭、雅尼一樣被拋棄。
不過,讓研究人員略感安慰的是,青藏高原西北部,喀喇昆侖和西昆侖地區的冰川比較穩定,甚至個別冰川還前進了一些。朱立平解釋,這是由于地球中緯度西風環流帶來的水氣,使該地區同期降水增加,補充了冰川融水的損失。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孟加拉扇區沉積物運輸與氣候變化的復雜關系。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第四紀科學評論》(QuaternaryScienceR......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戰愛斌團隊聯合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養春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新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整合適應性位點預測模型揭示入侵物種......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徐東晶在副研究員齊玥與研究員王強的指導下,選取青藏高原東南緣云南馬關地區新生代含有大量地幔包體的堿性玄武巖作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全巖地球化學和Sr-Nd-Mo同位素研究......
202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美國《福布斯》網站在近日報道中預測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文章強調,這些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同時也會顛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AI代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牽頭的聯合實驗團隊在青藏高原成功實現了基于超導接收的高清視頻信號公里級太赫茲無線通信傳輸,這是目前國際上首次將高靈敏度太赫茲超導接收機技術成功應用于遠距離無線通信系統。這次......
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考活動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科考從今年8月18日開始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展開,有6個科考分隊15個科考小組400多名科考隊員參與。到9月30日,主體任務已基本完成,科考取得多項......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讀一、出臺背景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
全球的海岸線曾經受到牡蠣礁的保護,牡蠣礁是牡蠣與巖石以及牡蠣與牡蠣之間相互融合形成的廣闊礁群。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的喪失摧毀了地球上大約85%的牡蠣礁。9月25日,據《自然》報道,科學......
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極大挑戰,提升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和風險防范能力是當務之急。國家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