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12-01 15:44 原文鏈接: 韓國:支持延長京都議定書減排努力初見成效

      環境部長親自帶隊

      呼吁注重減排行動

      泰國洪水、非洲饑荒、美國龍卷風、北京霧霾天……如今的世界,似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的威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帶著哥本哈根和坎昆兩屆會議的諸多遺留問題,新一屆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如約在南非德班召開。而這一次所面臨的形勢的嚴峻程度,只能說比以往更甚。

      由于原有的《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即將到期,因此能否通過談判簽署第二承諾期,從而確保各國在有效遏制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道路上繼續堅定地走下去,就不僅成為德班會議的當務之急,甚至堪稱是決定人類命運的重要一步。但就目前情況看,各方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這一關鍵性問題上分歧依然嚴重,尤其是日本、加拿大、俄羅斯表示不準備續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美國的低減排目標,更是為德班會議蒙上了一層陰影。

      對于本次德班會議,韓國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視,決定派出以環境部長柳英淑為代表的高級別代表團與會,包括韓國外交通商部、知識經濟部、環境部、國土海洋部等相關部門的人員也都一同前往。柳英淑11月24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世界極端天氣頻發,泰國首都曼谷最近遭遇大水圍困,而首爾在今年夏天也暴雨成災并發生大規模泥石流災害,“誰都知道這是由于地球變暖造成的,但很多人仍然像把頭埋在沙土里的鴕鳥一樣,找各種借口回避現實,但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不能等待且亟需解決的國際性問題。”

      鑒于《京都議定書》即將于明年底結束,因此下階段世界如何減排就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一道難題,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此問題上尖銳對立。據記者了解,韓國政府在此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將強調各國對減排“行動”的重要性,并敦促國際社會繼續實踐減排目標。

      韓國政府認為,發達國家對全球氣候變化負有歷史性責任,應該成為發展中國家減排的模范和榜樣,同時發展中國家也應該自發積極進行減排努力,通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努力,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據悉,韓國代表團還將在此次會議上發言支持延長《京都議定書》,規定出第二次義務減排的時限,同時希望發展中國家盡量參與國際減排努力,以提高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性。

      同時面臨兩難境地

      自發提出減排目標

      作為新興經濟體,韓國并不在《京都議定書》規定的負有強制減排義務的國家之列,不過,韓國政府在出征德班前,卻一直在主動提出減排方案并積極落實和推進,這一方面是韓國長遠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國際社會壓力的結果。

      作為當今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應當說,韓國受到的要減排的國際壓力也越來越大。根據國際能源機構2007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韓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位居世界第9位,遠高于其經濟總量的世界排名。由于《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于2012年到期,因此很多人認為韓國從2013年開始也應被列為強制減排國家。

      對此韓國政府一方面強調,目前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應由工業革命后150年來排放溫室氣體的國家負擔,韓國應擔負的歷史責任有限。另一方面,韓國政府也意識到,以其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既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提出很高的減排目標,也很難像一些發展中國家那樣主張“沒有強制減排義務”。也正是在這種“兩難”境地下,韓國決定自發性地提出減排目標,通過“量力而行”自發地參與減排。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經濟增長乏力以及受國際市場影響,韓國政府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誰能在新能源戰略競爭中取得優勢,誰就能在下一場產業革命中占據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并成為國際經濟新規則的“制定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韓國各領域的綠色浪潮不斷涌現。

      李明博總統上任之初,韓國政府就主張由政府主導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并成立總統直屬下的“綠色增長委員會”,統領和促進韓國環保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等的創新和發展。2009年7月6日,“綠色增長委員會”發布了《綠色增長國家戰略及5年計劃》,宣布韓國將于2020年成為世界第七大“綠色強國”,到2050年成為世界第五大“綠色強國”的目標。為此韓國政府還制定了三大推進戰略:一是通過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經濟對石油的依賴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能源自立;二是通過開發綠色技術、培育綠色產業、升級產業結構等創造新的綠色發展動力;三是通過發展綠色國土和綠色交通,改變生活模式,提高生活質量,提升國家地位。

      2009年11月17日,韓國政府正式宣布自己的中期減排目標:到2020年,韓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較預期排放量(BAU)減少30%。這意味著其實際排放量將比2005年減少4%。李明博總統在當天主持召開國務會議后宣布這一決定時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議,“減排雖然從短期來看的確會有些負擔,但考慮到實現低碳綠色增長目標和更大的國家利益,我們作出了這一決定”。

      在此基礎上,今年11月17日,韓國知識經濟部在第11次國家科技委員會大會上進一步提出并通過了《第2次能源技術開發計劃(2011-2020)》,提出到2020年要通過革新能源技術把韓國發展成世界前五大綠色能源產業強國,韓國政府將把能源技術研發的預算增長兩倍以上,主要集中于新再生能源、電力和原子能、溫室氣體減排、能源與資源開發等四大技術開發領域。

      根據該計劃,韓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韓國綠色能源產業要占據世界10%的市場份額,提高韓國能源效率12%,并減少韓國溫室氣體排放展望值15%等目標。韓國政府希望通過努力,到2020年將綠色能源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率提高到85%以上,并將政府財政支援的力度保持在整個社會綠色能源技術開發總投入的25%以上。

      此外,韓國政府還制定了《全球能源之星2050計劃》,希望通過政府扶持和企業努力,到2020年培育出韓國本土的50個全球化中小型骨干綠色能源企業,特別是對在無線太陽光、風力發電等領域已經具備一定優勢的中小企業,韓國政府不僅會進行科研經費援助,還會在ZL技術、產業化、吸引高科技人才等方面進行綜合援助。

      國內阻力依然不小

      減排努力初見成效

      其實,韓國企業和民間對政府的主動減排措施反應并不積極。以韓國政府目前正在推動的2015年在韓國實施溫室氣體交易制度為例,雖然該法案已經提交國會并通過了國會氣候變化特別委員會的審議,只待韓國國會的最終批準,但韓國國內的批評聲浪仍然不小。

      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等五大經濟團體與主要的大企業對韓國引入溫室氣體交易制度也持反對態度,認為韓國只要履行2012年開始實行的現有溫室氣體、能源目標管理制度,就已經“非常充分”了。除了部分韓國企業擔心此舉將會增加企業成本并削弱企業國際競爭力以外,部分環境保護團體也對該法案提出疑問,認為如果在韓國強制實行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并可以進行交易,那么比起目標管理制度,更難做到的是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有學者認為,歐盟引入該制度已經7年,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甚至被很多人認為是失敗的。

      與此同時,許多韓國老百姓對韓國主動增加減排強度也不理解。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最近對800位韓國國民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關于“溫室氣體強制減排”的問答,結果超過半數的韓國民眾認為“短期內將增加各類負擔”,67.5%的民眾認為韓國不應該在引入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制度方面過于積極,“應該等發達國家普遍實施后韓國再實行”。

      無論如何應當承認,韓國政府近年來極力推進的減排和綠色成長戰略還是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根據韓國統計廳11月24日發布的《2011韓國綠色成長指標》統計數據顯示:在全部30項指標中,有24項比5年前有所改善,有4項指標與5年前基本持平,惡化的只有兩項指標,包括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人均垃圾產生量。

      韓國2009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增加6.5%,達到6.76億噸,專家認為這與異常氣候導致的用電量增加有關。韓國2009年人均垃圾產生量為每人每天1.04公斤,比2005年的1.01公斤略有增加。

      目前,韓國單位GDP對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0.4公斤/美元,在OECD國家中排名第6高。但是與此同時,韓國政府研究開發支出中綠色領域的比重從2005年以后一直保持增長態勢,2010年韓國包括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新興能源的產值高達8.1萬億韓元,是2005年的28倍。

      此外,在生活節能方面也顯示出韓國的進步,2009年韓國人均城市綠地面積為7.76平米,比2005年增加17.4%;2009年韓國人均家庭能源使用量為0.443TOC(石油換算噸),比2005年的0.468略有減少;2009年韓國人均每天用水量為332升,比2005年的人均每天363升略有減少;2010年韓國新再生能源在整體能源中所占的比重為2.61%,比2005年的2.13%有所增加;2010年韓國政府預算中對災害預防的投入占總體的2.4%,比2005年的1.22%增加較多。這是迄今為止,韓國首次發布的綠色成長指標。按照計劃,該指標今后將每兩年發布一次。從這一點來看,在實現綠色成長的道路上,韓國已經邁出了踏踏實實的第一步。

    相關文章

    這些光譜國標即將實施,涉及新能源、鋰電池、半導體...

    光譜分析,是一項重要的分析方法,常用來檢測物體的物理結構、化學成分等指標,被廣泛應用在材料研究、生物醫學、化學分析、食品工業和環境檢測等領域,為科學研究、工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等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光譜......

    斯坦福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公布,江門雙碳實驗室4名科研人員入選

    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了2023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榜單共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關注整個學術生涯迄今的影響力),以及“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聚焦本年度的學術成就)。江門雙碳實驗室......

    2023年度29個重大難題發布,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科學等!

    10月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的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3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人工智能、新能源、高性能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的重大問題受到關注。發布現......

    國家電網:500億元已撥付

    10月19日,國網新能源云平臺發布《關于2023年度第1次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轉付情況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按照《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管理辦法的......

    全球水文循環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表《2022年全球水資源狀況報告》。這份對全球水資源進行廣泛評估的報告指出,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全球水文循環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水文循環正在失去平衡。報告指出,2022年期間,全球......

    InterviewCEOofH.E.L:MakeaHealthier,moreSustainable,andSaferworld

    Howtocarryoutprocesssafetycontrol?Howtoscaleuptheproductionscalefroma500mllaboratorybenchtoptoa10000......

    赫爾CEO專訪:讓世界更健康、更可持續、更安全

    如何進行過程安全控制?如何將生產規模從500ml的實驗室臺面放大至10000m3的工廠?如何優化工藝過程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提升生產效率同時降低碳排放?為了支持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更安全的世界,......

    《自然》論文:溫室氣體排放驅動海洋暖化或致強熱帶氣旋提前發生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中國學者領導完成的氣候科學研究論文指出,20世紀80年代至今,強熱帶氣旋似乎每10年會提早三天發生,這種季節性轉變可能與主要由溫室氣體排放驅動的海洋暖化有關。該論文......

    保護性耕作下農田溫室氣體排放規律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保護性耕作是緩解氣候變化、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保護性耕作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N2O)排放的影響存在較大爭議。目前缺乏保護性耕作下土壤性質、氣候因素與農田土壤N2O排放之間的聯系,而這些......

    氣候變化加劇利比亞有史以來最嚴重洪水

    人們擔心,9月11日開始的毀滅性洪水已導致利比亞2萬人死亡。官方公布的超過5000人的死亡人數可能會增加,至少還有1萬人失蹤。兩座水壩倒塌,向東北部港口城市德爾納市約注了3000萬立方米的水,其他城鎮......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