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臟病變的防治遵循糖尿病及慢性腎功能不全的一般防治原則,防重于治,包括做好宣傳和患者教育。對糖尿病患者一經確診即采取綜合措施,包括控制飲食,限制蛋白攝入,避免各種危險因素,強化血糖控制,糾正代謝紊亂,要求血糖達到理想控制。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定期檢測糖尿病性腎病的預測指標如血壓、GFR等,必要時進行腎活檢。
1.預防感染糖尿病性腎病患者,一般營養狀況欠佳,免疫功能減退,在疾病過程中極易發生感染。因此,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和一般治療措施至關重要。
(1)皮膚護理:糖尿病性腎病患者皮膚組織內含糖量增高,宜于細菌繁殖,再加上尿素霉沉積,對皮膚刺激,患者常有瘙癢不適,并影響睡眠,且抓破皮膚后,極易感染,故可應用溫水擦洗。保持皮膚清潔,忌用肥皂和乙醇。勤換衣褲、被單。對臥床者要盡可能做到隔天用溫水擦浴1次,出汗后及時擦洗更換內衣,排便后及時給予肛周及會陰部清潔,并注意不要擦破皮膚,每周洗頭1次,皮膚干燥,涂護膚油加以保護。保持口腔清潔,防止牙齦及口腔黏膜發炎,早晚給患者用3%過氧化氫溶液擦洗口腔,早晚餐后必漱口,去除口臭,減少惡心,防止細菌和真菌生長。
(2)足部護理:糖尿病性腎病患者,通常伴有血管病變,可引起肢體缺血或血管阻塞,在感染或外傷的基礎上易發生組織壞死。因此,每晚用溫水(39~42℃)泡腳20min,然后用軟毛巾輕輕擦干,防止任何微小損傷。趾甲不宜過短,以免損傷甲溝引起感染,遇趾甲干燥變脆時,可涂植物油或復方硼砂溶液浸泡。經常觀察足背動脈搏動,皮膚色澤彈性。不要穿太緊的鞋,鞋的通透性要好。一旦出現足部病變應盡早治療。
(3)水腫及褥瘡的護理:糖尿病性腎病患者因長期低蛋白血癥,易發生水腫,加之血管病變引起精神營養不良,易導致皮膚破損,甚至發生褥瘡。因此,應對癥處理,對水腫輕者,限制活動;重者,臥床休息,抬高下肢,做各種穿刺前皮膚要嚴格消毒。肌內注射、皮下注射應先推開水分后進針,使穿刺點不在各層組織的同一位置上,穿刺后用無菌棉球給予皮膚按壓,至液體不外滲為止。預防褥瘡,應經常更換體位,保持床位清潔、平整,經常按摩受壓部位,對已出現褥瘡的患者,按常規治療,可用紅外線照射局部,必要時給予換藥。
2.飲食管理遵守糖尿病飲食原則,在糖、脂肪供應上基本同一般糖尿病。但在蛋白質供應上應有所不同:①腎功能正常有蛋白尿者,要適當增加蛋白質1~1.5g/(kg?d)。②腎功能不全時,蛋白質攝入要限制,方法是限量保質,取優質蛋白0.6~0.8g/(kg?d)。③腎病綜合征,因全身水腫和嚴重蛋白尿而致低蛋白血癥者,可增加蛋白攝入量1.5~2g/(kg?d),并選擇易吸收的動物蛋白,必要時輸注血漿、白蛋白。④禁食肝、腎、心、魚卵等內臟食物,以免體內代謝為尿酸,加重腎臟負擔。⑤氮質血癥者,要注意攝入含必需氨基酸的優質低蛋白-麥淀粉飲食,有利于改善氮質的潴留,飲食要“二高四低一平”(高糖類、高粗纖維素、低糖、低鹽、低脂、低膽固醇、蛋白質平衡)。低蛋白血癥、水腫時,應限制鈉鹽1~2g/d,補充水溶性維生素。此外,應幫助患者做到主食,粗細糧搭配,副食葷素食搭配,以及參照食品交換法調節飲食結構等,使食譜設計切合實際,符合患者的飲食習慣和經濟條件,以保證患者攝取營養而平衡的膳食,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必須按時按量進食,以免發生低血糖。
3.控制血糖的護理糖尿病性腎病患者能正確選擇非腎臟代謝藥物格列喹酮和合理使用胰島素對控制患者血糖,使血糖控制在7~8mmol/L。這對穩定病情非常重要,并可以防止高鉀,避免由于高血糖引起患者口渴導致過多的液體攝入。糖尿病性腎病患者隨著腎功能的下降,對胰島素用量可適當增加,這可能與糖原異生增加、葡萄糖生成增多有關。因此,醫務人員應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如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島素的敏感性等,正確合理地使用胰島素。所以,在皮下注射胰島素后,護士應嚴密觀察胰島素的效果和不良反應。夜間低血糖不易被發現,護士應加強巡視觀察,以有利于及時發現、及時處理。若懷疑為低血糖時,立即抽血測血糖,最好備有便攜式血糖儀以便患者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該類患者GFR下降,絕大部分為少尿或無尿,在肯定患者糖尿病嚴重時,不能以尿糖檢測結果為標準,而應以血糖檢測為指標,同時,不能以尿糖結果作胰島素用量調整的指標。在注射胰島素半小時后,護士督促按時進食,防止出現低血糖。對出現低血糖的患者,應立即口服甜食或50%葡萄糖20ml左右,直到患者癥狀改善。為防止夜間低血糖,除睡前胰島素劑量較小以外,提醒患者睡前加餐十分重要。
4.控制血壓的護理高血壓不是糖尿病性腎病的發病因素,但高血壓可加速糖尿病性腎病的進展和惡化。抗高血壓治療在糖尿病性腎病早期能減少尿蛋白和延緩腎小球濾過率的下降,要求控制糖尿病的患者目標血壓比非糖尿病性高血壓患者低5~10mmHg,以減輕腎小球“三高”狀態延緩病情發展。另外,需注意低血壓反應,特別是體位性低血壓發生,應采取同時測立臥位血壓效果滿意。在降壓藥如卡托普利類應用中,其特殊的不良反應是痙攣性咳嗽,需注意與心衰、肺部感染所致咳嗽鑒別,告知醫師及時調整藥量或改用藥物治療,一般每6h測量血壓1次,并做好詳細記錄。
5.腹膜透析護理終末期糖尿病性腎病患者常有嚴重的腎臟外器官并發癥,如心血管、腦血管、視網膜等病變,行腹膜透析既可保持內環境相對穩定,減輕心血管系統負荷,血壓相對平穩,又能維持患者殘余腎功能及不嚴格限制飲食、水。終末期糖尿病性腎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壓或伴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應首選腹膜透析。能提高終末期糖尿病性腎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因此,術前預防是腹膜透析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