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3-10 17:40 原文鏈接: 顛覆認知,大腦的計算能力要高10倍以上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 3 月 9 日發表在《 Science 》上的一項新研究可能會改變科學家對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理解,并可能導致用于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方法以及開發“思考” 更像人類的計算機。

      神經元的電信號傳導

      該研究主要集中于樹突的結構和功能,其是神經元的組成。神經元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它由細胞體和細胞突起構成。胞體產生短暫的電脈沖“峰值”來彼此連接和傳遞信號。科學家們普遍認為,胞體產生電脈沖激活樹突,樹突被動地發送電信號給其他神經元胞體,但這從未得到過驗證。這個過程是記憶是如何形成以及存儲的基礎。科學家們也普遍認為, 傳導電信號是樹突的主要作用。

      樹突能產生電脈沖

      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小組發現,樹突并不只是被動的通信管道。他們的研究發現,樹突在在那些能自由走動的動物中具有電活性, 比胞體產生近 10 倍多的電脈沖 。這一發現挑戰了長久以來科學家們的觀點,即胞體產生的電脈沖是產生知覺、學習以及記憶形成的主要形式。

      “樹突占 90% 以上的神經組織,”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學家 Mayank Mehta,該研究的通訊作者。“知道樹突比胞體是更活躍,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大腦是如何計算信息的認識。它可能為理解和治療神經系統疾病、以及開發像人腦那樣工作的電腦鋪平了道路。”

      樹突還能產生電位波動

      研究人員還發現,樹突除了產生電脈沖外,還會形成較大的電位波動。電位的傳遞具有全或無的規律。除了形成電脈沖,樹突也產生了幅度較大且緩慢變化的電位,這表明樹突能夠執行模擬計算。

      大腦比以往研究測量的要活躍至少 10 倍以上

      由于樹突的數量幾乎比神經中心多近 100 倍,Mehta 說,大量的樹突狀峰值的發生可能意味著大腦比以往我們認為的計算能力要高 100 倍。

      科學家們將大鼠放在一個大型迷宮內允許其自由移動,4 天后測量大鼠的樹突活性。從后頂葉皮層進行測量,其對大腦中的運動規劃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人員發現,樹突的活性比胞體更強,在大鼠睡眠時產生的峰值是胞體的 5 倍,當運動時是胞體的 10 倍。

      樹突為大腦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

      綜觀胞體以了解大腦工作方式為為眾多醫療和科學問題提供了一個框架 ,即如何構建計算機來診斷和治療疾病治療。但是 Mehta 說,該框架是基于胞體而決定的,且這個過程是數字化的。

      “我們發現表明,這種決定在樹突中比在胞體更為頻繁,而且這種計算不只是數字的,而且還進行模擬,”Mehta 說,“由于技術困難,以往研究腦功能主要集中在胞體。但是,我們已經發現了神經元的秘密生命—樹突,這基本上可以改變我們對神經元如何進行計算的理解”。

      原文出處:

      Jason J. Moore et al.Dynamics of cortical dendritic membrane potential and spikes in freely behaving rats,Science (2017).DOI: 10.1126/science.aaj1497.

      DOI: 10.1126/science.aaj1497

    相關文章

    科學家制造出可提供仿真觸覺的電子皮膚

    斯坦福大學Bao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新的電子皮膚,可以模仿觸摸的感覺。一些人稱之為"電子皮膚",它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得到了詳細介紹。這種皮膚令人感興趣,因為它不......

    大腦免疫細胞的子集被確定與認知和記憶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大腦的免疫細胞)的一個子集在早期大腦發育、認知和記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這一發現讓我們對這些細胞的工作方式有了更好的了解,并可能為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療法鋪平道......

    解碼大腦信號再現視覺圖像

    是否有可能僅根據大腦信號,就完全重建某人所看到的內容?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他們引入了一種新算法構建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能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準確度捕捉大腦動態。該研究......

    大腦發育圖揭示五種疾病根源

    科技日報北京4月10日電(記者劉霞)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8日報道,美國科學家繪制出了發育中大腦迄今最詳細的基因圖譜,揭示了可能影響人們罹患精神分裂癥和雙相情感障礙等5種疾病風險的大腦網絡,有助科......

    科學家揭示大腦如何讀取節律信息

    各類健身的直播視頻火遍全網,視頻中教練舞動跳躍就像節拍器一樣讓屏幕前的你感受到強烈的律動。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大腦是如何讀取人類肢體運動中的節律信息并編碼其中的生物特性的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腦與認知......

    Nature:新研究揭示了睡眠期間大腦兩個半球之間的競爭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澳洲鬃獅蜥的睡眠,發現在睡眠的一個階段,澳洲鬃獅蜥大腦的兩個半球互相競爭,一方將其活動強加于另一方,直到占主導地位的半球切換到另一方,整個晚上交替進行。人類是左右對稱......

    人造神經成功“復制”大腦多感官整合功能

    20日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徐文濤教授團隊受獼猴多感官整合與空間感知機制啟發,開發了一種人造運動感知神經,在硬件層面上成功實現了大腦的多感官整合功能,獲得了卓越的運動感知性能。該成......

    大腦處理語言,母語最“省事”

    多數人只會說一兩種語言,而美國華盛頓特區的47歲地毯清潔工VaughnSmith卻精通24國語言。據《科學》報道,在一項新的大腦成像研究中,研究人員仔細觀察了像Smith這樣多語言者的大腦,以了解其語......

    迄今最古老棘龍大腦“藝術照”亮相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和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攜手,重建了迄今最古老棘龍的大腦和內耳,以揭示這些大型食肉恐龍如何與周圍環境互動。相關研究刊發于最新一期《解剖學雜志》。棘龍是一種大型獸腳類恐龍,擁有鱷魚般的......

    科學家揭示性經驗如何引起大腦內部狀態改變

    本能社會行為尤其是性行為是個體生存和繁衍的基礎,那么性經驗是如何引起大腦內部狀態改變并影響本能行為抉擇的?什么又是驅動兩性性飽足的關鍵因素?《科學》近日發表了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瑩團隊的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