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趣談諾獎與中國
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出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進行了直播。《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作為現場嘉賓參與直播,趣談諾獎與中國。本文為現場精彩互動實錄,略有修訂。
今天我們在肯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蒿素的工作時應該記住,中國不是在那時才第一次從中藥里面提取抗瘧藥,應該記住1940年代在重慶的中央衛生實驗院和上海醫學院工作的藥理學家張昌紹與一些化學家合作,從中藥常山獲得了抗瘧的化學分子常山堿和常山新堿。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先驅性的抗瘧工作,后來尋找青蒿素的過程與之類似。
我和北大醫學部的教授張大慶帶研究生黎潤紅,研究了青蒿素發現的歷史,我們的結論是非常清楚的:雖然青蒿素的工作在前后都有不同的人參與,但其中核心人物和關鍵代表毫無疑問是屠呦呦研究員。
屠呦呦接過諾貝爾獎獎牌
屠呦呦的工作是我國從中藥里面獲得造福人類的化學藥物,是一種非常大的成就,既包括屠呦呦個人和團隊的工作,也提醒我們珍惜兩代科學家前赴后繼的努力。我們即將出一本新書叫《辛酸與榮耀》,介紹從張昌紹到屠呦呦的歷程。張昌紹先生不幸在1967年因為文革含冤去世,讓國人了解我國從抗瘧分子的重要發現到今天獲得諾獎榮譽的辛酸經歷,不要忘記以前還有悲傷。
饒毅與其新書《辛酸與榮耀——中國科學的諾獎之路》
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對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此前屠呦呦的工作在國外知名度不夠高。屠呦呦之所以能獲得拉斯克獎, 最關鍵的人物是拉斯克獎的委員會主席Joe Goldstein。
拉斯克獎是一個主要給美國人的生物醫學獎,偶爾給美國之外的人,因為Goldstein堅持要為中國重要的工作發獎,Goldstein有個著名的中國學生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所以Goldstein是對屠呦呦獲拉斯克獎最重要的人,對我個人作用的說法是誤傳。
談到中藥的問題,我同意說在中藥里面有很多值得我們挖掘的潛力。但我不認為有關中藥的說法都是對的。
例如中藥的復方很難說大多數是對的,我認為中藥的復方從統計學上可以推斷大多數是錯的。例如確定要用23味藥、還是17味藥的復方,做實驗需要很多樣本,而中醫有很多這樣的復方,可以推算出來需要驗證這些復方的人的樣本數要很大,也就是全人類從來沒達到的這么多人口……
屠呦呦在瑞典諾獎現場
諾獎在歷史上有很多趣聞。比如,諾獎不頒給去世的人,但前幾年發生過一個“烏龍事件”,2011年10月3日,當諾獎委員會宣布將授予斯坦曼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他們并未了解到,就在此前的9月30日,斯坦曼因患胰腺癌剛剛去世,中間隔了一個周末。
諾獎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聲譽,首先因為諾貝爾本人將巨款投入理想的事業,不是為自己家庭謀利,肯定為人類追求真理、為人類造福的工作。
其次評審委員會非常認真地工作,他們把榮譽當做一個很崇高的事情,是人類精神崇高的、脫離利益的追求。委員會認真的工作是諾獎長期很有聲譽的重要原因。
諾獎得主并不一定是天才、也不一定是圣人。少數得主確是天才,而大部分不是天才,而是很努力工作。
智力很平庸的人也可用做出很重要的工作。例如體外受精、也稱試管嬰兒,是1950年的工作,2010年獲諾貝爾獎。如果由我判斷,它既不是科學也不是技術,屬于工藝改進,但意義很大。做這種努力扎實認真的工作不需要天才。
另外大家要認識到,大部分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絕對不是圣人,有一部分人的人品是一般的。獎勵的是他們的工作,是他們在科學方面對人類的貢獻,我們不是在找圣人、圣女,所以不能求全責備,而是根據科學貢獻進行認可。
絕大多數自然科學家是很在意他得不得到諾貝爾獎,也就是沒有任何一個自然科學家在得獎的時候拒絕,愛因斯坦完全可以拒絕都沒有拒絕,他的聲譽比諾貝爾獎實在高得太多了,但獲獎對他還是榮譽。大多數科學家是知道他的工作有多重要的。
不光這樣,近幾十年大多數得諾獎的科學家是很在意,很想得到這個獎的,少數人拼了老命做了很多努力,當然不是說去拍馬屁去送錢,但他們是做了努力的。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既獎勵應用性工作,也獎勵理論性工作。青霉素、胰島素是應用性的工作。在理論方面,上世紀最重要的生理或醫學獎是1953年的Watson和Crick提出DNA雙螺旋模型,1962年獲獎,這在生物學里是一個很深刻的、具有廣泛意義的理論。
但是諾獎評選也會漏掉了一些重要工作。上世紀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1944年Avery等三位科學家提出DNA是遺傳物質這項工作,但是遺憾的是還沒有來得及發獎,Avery已經過世了。因為他65歲時才做出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大部分諾獎獲得者都是45歲以下做出這些工作,而很少是很大年齡才做出最重要工作的。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些很有趣的情況。包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有一位諾獎委員會主席是我們神經生物學的前輩,von Euler,他的五世祖先是大數學家歐拉,他的父親是1929年德國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自己是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所以有些科學世家違反了中國“富不過三代”的規律,他們的科學世家可以有五代,甚至更多代,這種科學世家在瑞典、德國有,在英國也有。希望中國以后也有這種科學世家。
諾獎晚宴現場
今天晚上我覺得屠呦呦先生的演講也同時讓所有一起參與過523任務研究工作的人釋懷。他們做出了這么重要的工作大家都有貢獻,現在有這樣的榮譽,我認為是對大家的認可。同時我也想自嘲,今天在座的都是男士,我們知道中國的女排很厲害,如今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也是位女士。屠先生是紅花,我們都是綠葉。
屠呦呦先生獲獎是我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零的突破,有很大意義。同時也在刺激我們,我們這么大的國家、這么多的人為什么現在才實現零的突破?
我們為此感到自豪的時候也應該感到巨大的挑戰——我們的鄰國日本從1949年獲得第一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到今天已經有20多個諾貝爾獎;而遙遠的小國瑞士,700萬人口,已經得過20多次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作為一個散在世界各國、不過1000萬人口的猶太民族更是得過20多次化學獎、50多次諾貝爾物理獎、50多次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些諾獎得主的科學貢獻總體推動了他們所在的地區和國家的發展,同時他們代表著人類智慧的前進,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要反問自己:中國人怎樣才能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3月26日,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阿貝爾獎揭曉。今年,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將2025年阿貝爾獎授予了日本京都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及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的教授柏原正樹(MasakiKashiwara),以表......
據首都醫科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日前,首都醫科大學召開教師干部大會,宣布校長調整,吉訓明任首都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饒毅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職務。首都教育微信公眾號顯示,吉訓明出生于......
11月3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教授、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皮埃爾·阿戈斯蒂尼從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手中接過聘書,成為該校的名譽教授。他將在南開大學設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受聘儀式現場宗琪琪攝2......
“我整個職業生涯一直在做這個東西,但心里很清楚,同行也這么認為——在我們有生之年,‘蛋白質的折疊’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尤其是蛋白質結構預測問題。結果AlphaFold出來了!”10月9日,博士生導師、......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45分許,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JohnJ.Hopfield)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杰弗里·辛頓(GeoffreyE.Hin......
·幾名專家表示“有些吃驚”,但也表示該結果在情理之中。這不僅因為安布羅斯與魯弗肯是該領域中無可置疑的先驅,也因為小RNA在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上的重要性值得第二塊獎牌。·miRNA是一類長度僅約20~2......
維克托·安布羅斯(左)和加里·魯夫坎。圖片來源:SteveJennings/GettyforBreakthroughPrize10月7日,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舉行的諾貝爾大會決定將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科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Ambros)和加里·魯夫昆(GaryRuvkun)。生理學或醫學獎是2024年諾貝爾......
被喻為“諾獎風向標”,備受矚目的2024(TheLaskerAwards)于當地時間9月19日正式揭曉。今年拉斯克獎共設立3個獎項:基礎醫學研究獎、臨床醫學研究獎以及公共服務獎。自1945年以來,拉斯......
6月25日,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正式受聘成為深圳大學講席教授。巴里·馬歇爾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西澳大利亞澳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曾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等。他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