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求偶過程分子機制中的一種關鍵因素:J胺,這將有助于解析求偶現象中的神經生物學分子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饒毅教授,這項研究由饒毅教授實驗室,生物物理所焦仁杰實驗室,加州大學王競實驗室等處合作完成,文章第一作者為饒毅實驗室周傳,焦仁杰實驗室研究生黃海,以及王競實驗室的Susy M. Kim。
果蠅是被觀察得最徹底的動物之一,它們的私生活早就展露在科學家的眼前了。雄果蠅求愛、雌果蠅作出回應,這其中的過程已經被描述得極其詳盡,科學家認為,調節這個求偶行為的神經回路,是按事先編好的程序發育而來的。
研究顯示,雄性果蠅在求偶被拒絕之后,會出現求偶抑制記憶,也就是說如果一只雄蠅追求已經交配過的雌蠅,被反復拒絕后,“失戀”的雄蠅會出現對追求雌蠅興趣下降,不僅不愿追交配過的雌蠅、而且不愿追未交配的“處女蠅”的現象。雖然科學家們早已發現這種現象,但是對于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求偶分子機制,至今還不是很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酪胺β羥化酶(TβH)突變的雄性果蠅無法合成J胺(octopamine,OA),不會表現出求偶抑制性,在被拒絕以后,還能繼續追求雌性果蠅。而這種現象能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中TβH轉基因表達得到逆轉。
而且研究人員還發現J胺神經元失活可以模擬這種TβH突變型的表型。雄蠅短暫的J胺神經元激活不僅能降低它們對“處女蠅”的求愛,而且也會產生求偶抑制性。
通過單細胞分析,研究人員發現J胺神經元投射到蘑菇體――蘑菇體是果蠅中央腦的亞結構,是果蠅的嗅覺記憶中樞。蘑菇體分為萼(主要是神經元胞體所在的部位)和幾個小葉(由神經纖維組成),它參與了嗅覺的學習和記憶、求偶以及運動等。
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J胺受體OAMB(蘑菇體中表達的OA受體)能介導J胺部分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OAMB對于求偶學習是必需的,而非充分的。
這些研究成果均表明J胺是求偶過程中一種重要作用因子,是求偶學習的充要條件,這將有助于解析求偶現象中的神經生物學分子機制。
關于果蠅求偶行為,今年以來獲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比如研究發現上皮鈉離子通道家族的兩個成員ppk23和ppk29在fruitless激活的神經元中表達,是求偶行為所必須的。這兩種基因和表達這兩種基因的神經元是雄性果蠅向正確的對象求偶的充要條件――能夠抑制向雄性果蠅求偶,并促進向雌性果蠅求偶。此外,這些神經元在對雌雄果蠅的信息素產生應答時,表現出不同的敏感性。
除此之外,一項有趣的研究結果還表明,雄性果蠅在求愛遭到拒絕后更青睞于含有酒精的食物。研究人員證明面對兩份除了是否泡過酒外完全相同的食物,它們的選擇往往取決于最近是否交配、或者被雌性拒絕。如果最近遭到拒絕,它們更有可能選擇泡過酒的食物。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社交活動能夠影響果蠅未來的行為。
無論是太陽的東升西落,還是城市的東西南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方向、定位目標或是記憶場景,都需要用大腦對空間信息進行處理和記憶。那么,這個過程是如何在大腦中發生的?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
確定空間信息的表征機制是探討空間信息處理的核心任務之一,為學習記憶中空間場景處理原則提供了重要啟發。12月14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王成團隊,聯合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1991523、82073823)等資助下,南京中醫藥大學胡剛教授團隊在神經元糖代謝特征與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神經元胞體主要進行有氧糖酵解代謝以防止氧化......
當人靜靜地坐著,突然之間,大腦“出神”,仿佛轉向了完全不同的世界,可能是最近的經歷,也可能是過往的記憶。事實上,可能只是做了個白日夢。那么,在做白日夢時,大腦中發生了什么?這是神經科學家們很難回答的問......
由患者自身細胞構建的“分子醫生”能夠篩查癌癥、修復受損組織、清除血管斑塊,是研究人員對未來醫學的構想。而美國塔夫茨大學發育生物學家MichaelLevin致力將這種構想變為現實。4年前,Levin和同......
人工神經網絡是模擬人腦神經活動的重要模式識別工具,備受關注。近年來,深度神經網絡(DeepNeuralNetworks,DNN)的改進與優化工作集中于網絡結構和損失函數的設計,而神經元模型的發展有限。......
神經元能通過一種稱之為神經遞質的化學信號來彼此交流溝通,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上題為“Mechanismsofneurotransmittertransportanddruginhibi......
德國明斯特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牛津大學聯合團隊現已開發出一種所謂的基于事件的架構,該架構使用光子處理器,通過光來傳輸和處理數據。與大腦類似,這使得神經網絡內的連接不斷適應成為可能。這種可變的連接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將大腦中稱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直接轉化為神經元可成功恢復小鼠中風樣損傷后的大腦功能。這一發現表明,利用免疫細胞補充神經元可能是治療人類中風的一條很有前......
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Recoveryofwalkingafterparal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