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衛組織將包括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MERS、SARS在內的10種病毒病列為優先考慮的傳染性病原,其中也包括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Crimean-Congo haemorrhagic fever virus,CCHFV)。
CCHFV是一類由蜱蟲傳播的可以引起嚴重出血熱癥狀的烈性病毒,感染致死率通常在5%-30%,但在某些暴發波次甚至高達80%,需要在生物安全4級實驗室中操作。CCHFV隸屬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下的內羅病毒科(Nairoviridae),是一類分節段的負鏈RNA病毒。CCHFV通常由攜帶病毒的璃眼蜱屬(Hyalomma)叮咬傳播或接觸被病毒污染的家畜而感染,也曾有院內感染的報道。該病毒已經波及歐亞非多國并形成本地流行,成為傳播范圍最廣的蜱傳病毒。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
CCHFV的基因組分成三個節段(S、L、M),分別編碼核蛋白、糖蛋白前體及RNA依賴的RNA聚合酶。依照M節段序列的系統發育關系,CCHFV分為七個分支(clade I-VII)。糖蛋白前體經轉錄翻譯加工,生成病毒囊膜表面的兩種結構蛋白Gn和Gc,及三種分泌型蛋白(GP38、GP85、GP160),其中,Gn負責病毒顆粒對受體細胞的粘附,Gc介導膜融合。類似于其它布尼亞病毒,目前認為內羅病毒屬的Gc也是II型病毒囊膜蛋白,即C端在膜內的單次跨膜蛋白。
研究發現,CCHFV感染者血清中抗體的缺失與病人的感染致死率密切相關,提示抗體在保護感染者免于死亡中發揮作用。但目前僅有鼠源抗體發表,分別靶向CCHFV的Gc、Gn和GP38。而根據近期在其它烈性病毒,如埃博拉病毒中的研究,康復患者血中可以分離到具備治療效果的中和抗體,甚至在感染后出現癥狀時再使用依然有效。
延續這種策略,2021年6月1日,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的Kartik Chandran教授課題組聯合Adimab、Mapp公司及美國陸軍傳染病研究所的合作者在Cell雜志發表了題為Protective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from human survivors of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的研究文章,首次報道在四名CCHFV感染幸存者體內發現361株靶向Gc和GP38的人源單克隆抗體。實驗證實其中的高效中和抗體靶向Gc上的6個保守抗原表位,靶向表位不同的抗體可以通過協同作用發揮預防效果。進一步將其中的高效抗體改造為雙特異性抗體,獲得了一株可以有效保護小鼠免受致死劑量CCHFV攻毒的抗體。
作者首先構建了重組蛋白rGn/Gc作為誘餌,在四位CCHFV康復患者的血樣中進行單個記憶B細胞的流式分選,經過測序,在酵母工程菌株中進行單抗的異源表達,最終得到361株抗體。而后,研究者使用生物膜干涉檢測了全部抗體對rGn/Gc和Gc的結合能力,發現超過80%的抗體均可結合兩種抗原,另有部分抗體特異性結合GP38,但全部抗體均不結合Gn。進一步地,檢測這些抗體對三種分支(Clade III、I、V)來源的rGn/Gc的交叉結合能力,發現絕大部分的Gc特異性抗體均可同時結合三種分支來源的抗原,另有7株GP38特異性的單抗也存在交叉反應。
接下來,作者通過比較全部抗體與7個靶向Gc不同表位的Fab片段的競爭實驗,確認大部分抗體均靶向六種表位中的一種。為確認抗體靶向的具體表位序列,作者對上述已進行表位分類的抗體進行表位定位實驗:使用表面表達有Gc突變體的酵母文庫,進行三輪熒光激活的流式分選,通過對Gc突變體的測序,最終確定了6組表位的具體序列信息,并將這些表位信息,在Gc結構模擬圖上進行了定位(圖1)。
圖1 抗體的六組表位序列及其在Gc結構模型上的定位
為確定篩選出的單抗的中和效果,作者構建了包含全部結構蛋白及Nano-Glo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的病毒樣顆粒tecVLP,可以模擬真實病毒的入侵,用于對小分子和單抗的評估。以恒定的抗體濃度(35 nM),檢測全部抗體對分支IV阿曼毒株tecVLP的中和效果,發現靶向Gc融合肽和結構域II的抗體顯示最強的中和活性,而全部GP38特異性單抗均不具備中和活性。作者還進一步測試了活性較強抗體的廣譜中和能力,確定三株抗體ADI-37801 (表位1,靶向融合肽)、ADI-36121 (表位3,靶向結構域 II)和ADI-36145 (表位6,靶向結構域III)用于后續實驗(圖2)。
圖2 高效抗體的中和效果匯總
針對此前應用單株抗體進行治療時易導致毒株產生逃逸突變的問題,作者在進行抗體的動物實驗前,先測試了三株候選抗體作為協同抗體對的組合可能。通過將非競爭表位的抗體進行等摩爾比混合,測試了它們對阿曼及另外幾種毒株來源的tecVLP的中和效果,發現ADI-37801可以與另兩株抗體協同。于是,作者測試了三種抗體及兩種抗體組合,在50mg/kg用量下單次注射對小鼠的攻毒預防及保護效果,結果顯示全部抗體及組合在提前24小時注射時,均可以有效保護,但在攻毒后使用時則未能有效保護小鼠。為獲得保護性效果,作者對三種抗體的可變區進行組合構建出4株雙特異性抗體,經異源表達和純化,分別測試了這些雙特異抗體對不同tecVLP的中和效果,發現攻毒24小時后一次注射DVD-121-801即可有效保護小鼠;結果還顯示,雙特異抗體的構建方式影響其保護效果,兩組抗體V區位置交換的DVD-145-801則不具備保護效果(圖3)。
圖3 雙特異抗體構建策略及動物實驗結果
在本項研究中,作者首次在康復病人體內分離獲得數百株人源CCHFV單克隆抗體,這些抗體大多靶向Gc上的6個保守表位,部分抗體具備較強的中和活性和預防效果,通過抗體改造還獲得一株具備治療效果的雙特異抗體,有望用于后續臨床開發。當然,本文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近400株抗體無一靶向Gn的原因尚無定論,高效中和抗體的確切作用機制還有待結構生物學研究,本研究發現的抗體在非人靈長類及人體中的效果仍需確認。但這種從康復患者血漿中直接分離單個B細胞并通過體外實驗快速鑒定候選中和抗體的策略,可推廣至其他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病毒防控中。
鐵死亡是一種鐵依賴性的、非凋亡性、程序性細胞死亡,因其獨特的機制在腫瘤治療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引起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杭州醫學所)研究員覃江江課題組、程向東教授團隊聯合研......
2024年6月25日,國家藥監局網站顯示,一款由中國原研的結直腸癌靶向新藥恩立妥?(西妥昔單抗β注射液)獲批準上市,填補了我國結直腸癌的EGFR靶向抗體藥物近20年來僅有進口藥物,而缺乏國產品種的空白......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教授魏全團隊聯合生物治療研究中心教授錢志勇團隊在《先進科學》發表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基于甘露聚糖(Man)的新型靶向納米藥物Que@MOF/Man,通過精準靶向心肌......
如何將分子靶向藥物與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有機結合起來,使兩者能夠揚長補短發揮協同抗腫瘤效應呢?近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副教授黃宇賢、教授李玉華等結合最新研究進展,綜述了分子靶向藥物聯合C......
《自然·醫學》16日發表一項對大規模II期臨床試驗數據的探索性分析顯示,單克隆抗體prasinezumab能減少快速發展型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退化跡象。帕金森病目前沒有疾病修飾療法,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醫學》16日發表一項對大規模II期臨床試驗數據的探索性分析顯示,單克隆抗體prasinezumab能減少快速發展型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退化跡象。......
心血管病是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誘發冠心病、中風和心肌梗塞等多種心血管病的共同病理基礎。在AS的早期階段進行藥物干預,能夠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治......
靶向CD20抗原的免疫療法已經徹底改變了各種血癌和血液疾病患者的治療方式。然而,由于失去了靶向抗原,許多患者對這些治療產生了耐藥性。現在,費城兒童醫院(CHOP)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n......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研究員課題組在利用DNA納米機器遞送基因編輯系統進行靶向基因治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ADNAOrigami-BasedGeneEditingSystemforEff......
在周三(10月11日)的美股市場中,生物科技公司TempestTherapeutics,Inc.股價飆漲3970.83%,報每股9.77美元。據了解,Tempest是一家臨床階段腫瘤公司,致力于將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