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1)》發布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在報告中指出,北京作為我國科技資源最為豐厚的地區,具有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潛力,但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和發展需求,依然任重而道遠。當前,北京的科技、人才優勢還有待進一步發揮,創新發展的短板尚需進一步補足。
理性看待研發投入占比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提出,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礎研究學科布局與研發布局實現優化,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達到17%左右,力爭在核心領域取得重要技術突破和引領性原創發現,為有效解決重點領域關鍵“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提供源頭支撐。
關成華表示,從現實看,目前北京基礎研究投入相對不足,跟蹤式研究居多,開拓性研究較少。2020年,北京研發投入總量為2300多億,總量較高,但從投入結構來看,對基礎研究環節的投入相對不足,僅為16.04%。
根據《2019國際科技創新數據洞見》報告,北京的平均標準化論文影響力在全球20個創新城市中僅排名第18位,說明北京的學術生產總量與學術影響力之間存在鴻溝,跟蹤式研究居多,開拓性研究較少。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也指出,在北京的研發投入中,院所高校研發投入占85%,企業研發投入占15%。而企業研發投入中,有一大部分是在京企業總部的研發投入。北京的優勢是知識創新,短板是技術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主任劉彥平強調,“科技資源并不一定就是創新優勢”,要把科技資源轉化成創新優勢,才能真正帶動研發能力提升。
創新鏈產業鏈融合不足
此外,北京也存在創新鏈與產業鏈結構性脫節的現象,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需進一步加強。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北京流向本市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占比不足3成。可見,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比例偏低是當前北京面臨的現實問題。
關成華認為,事實上北京創新的主力軍是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相對偏低,造成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結構性脫節。
“雙鏈融合不足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趙弘也表示,周邊沒有完善的產業鏈和創新鏈,是北京的一個短板。
“創新不能導向到硬科技創業上、‘卡脖子’技術的攻關上,就會導致發展脫實向虛。”趙弘呼吁,北京的產業鏈創新鏈要高度融合,這樣才會把創新資源導入到解決實際問題上。
京津冀協同創新是三地發展的重要牽引。關成華表示,目前京津冀協同創新仍需加強,產業鏈分工協作效率亟需提升。
“京津冀三地雖然都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作為各自的主導產業,但未能形成基于主導產業的產業鏈分工,區域協作網絡綜合密度不高,跨區域地方政府協作程度也有待加強。”關成華說。
“未來,京津冀三地要實現產業鏈、創新鏈、園區鏈、服務鏈、政策鏈的多鏈融合,實現北京創新向周邊輻射,解決北京創新鏈、產業鏈受限的問題。”趙弘建議。
科技人才結構性缺口突出
近年來,北京科技人才結構性缺口比較突出,國際科技人才合作困難的態勢開始顯現。
“雖然北京擁有雄厚的人才基數,但關鍵核心領域人才缺口依然較大,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等諸多新興技術領域的頂尖科技人才尚為缺乏。”關成華指出。
根據科睿唯安公布的2020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全球共有6167人入圍,北京僅有274人,占比僅為4.4%。當前,受逆全球化思維及疫情的影響,北京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科技合作,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合作將面臨更多難題。
此外,疫情影響或長期持續,嚴重影響北京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根據2020年中關村科學城對506家企業的調研數據,有海外業務的企業約210余家,其中有69%的企業受疫情影響,海外業務出現延后或停滯現象。世衛組織的預測,疫情影響或將長期持續。
“因此,如何突破疫情阻隔,進一步融入全球網絡也是北京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關成華說。
經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組織專家評審,并經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會審議通過,包括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岳躍民研究員在內的3位科學家近日榮獲“2022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伙伴獎”。亞熱帶生態所......
1月18日上午,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財政部長耶倫在瑞士蘇黎世舉行半天會談。這是兩人兩年來的第四次溝通、首次面對面交流,也是2023年中美第一次談。#中美高層會談現場記錄#剛......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代謝》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與嚴重兒童肥胖有關的一種新的遺傳機制。這是一個與饑餓控制有關的基因異常表達導致的基因重排,大多數肥胖的常規基因檢測無法......
12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在北京發布《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2》。報告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22年,全國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得分為75.42分,比201......
位于波羅的海的“北溪—1”和“北溪—2”海底輸氣管道9月底在劇烈爆炸中多處受損。這兩條跨境海底管道穿越俄羅斯、丹麥和德國三國領海以及五個國家(俄羅斯、芬蘭、瑞典、丹麥和德國)的專屬經濟區,將天然氣從俄......
尊敬的各位專家、參展商和參會代表:鑒于當前國內多地疫情形勢嚴峻,根據重慶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為保障廣大參展參會人員的生命健康,經組委會審慎研究決定:原定于11月7日-8日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C......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研究人員描述了來自中侏羅世(約1.67億年前)蘇格蘭的一個早期爬行動物的近完整骨架化石,這件化石或能增進人們對決......
第三屆中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協同創新平臺大會暨標準發布會9月24日在北京懷柔舉行,正式發布干細胞領域一系列相關標準,包括中國牽頭制定的全球首個干細胞國際標準ISO24603《人和小鼠多能性干細胞通用要求......
7月6日,由國際數學聯盟主辦的第29屆國際數學家大會開幕,來自全球各地的杰出數學家將云端齊聚,交流成果與數學進展。受疫情影響,大會首次在線上舉行。國際數學家大會是數學界“奧林匹克運動會”之稱,是全球數......
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5月31日在羅馬舉行頒獎儀式,為國際熱帶農業中心頒授2020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駐意大使李軍華代表中國政府向國際熱帶農業中心頒發獎章和證書。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