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穿刺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項
1)骨髓穿刺部位
骨髓標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常用骨髓穿刺部位一般為:
①髂骨后上棘,為臨床上首選的穿刺部位;②髂骨前上棘;③胸骨穿刺;④其他部位三歲以下的小兒還可選擇脛骨頭內側。⑤局部有癥狀者,可直接穿刺有癥狀的部位(即定位穿刺),骨髓穿刺部位的不同,細胞的數量和組成可能有一定的差異,尤其是病變呈局灶性分布的疾病,差異可能會更明顯,因此必要時應多部位取材,以便全面了解骨髓的造血情況。
2)穿刺方法及注意事項
常規的骨髓穿刺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①選擇體位,常采用側臥位或俯臥位;②定位;③常規消毒 ;④局部麻醉 ;⑤進骨髓穿刺針;⑥抽吸骨髓液。
穿刺注意事項:
穿刺過程中應注意:
①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骨髓感染;②初診病人治療前進行;③死亡病例需要作骨髓檢查時一般要在半小時內進行;④抽取骨髓液時,量不宜過多,一般以小于0.2毫升為宜;⑤某些疾病須進行多部位穿刺和特定部位穿刺,以提高診斷率。
(2)骨髓“干抽”概念和發生“干抽”的原因
干抽(dry tap)是指非技術原因或穿刺位置不當,多次、多部位穿刺抽不出骨髓液的現象。常見于:①原發性和繼發性骨髓纖維化;②骨髓極度增生,細胞排列過于密集;③骨髓增生減低;④腫瘤骨髓浸潤等。
(3)骨髓取材滿意的指標
①抽吸骨髓液時病人有特殊的痛感。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較多的骨髓小粒和脂肪滴。③顯微鏡下涂片有骨髓特有的細胞如:巨核細胞、漿細胞、組織嗜堿細胞、成骨細胞、破骨細胞、肥大細胞、網狀細胞、網狀纖維等。④骨髓中中性桿狀核粒細胞/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桿狀核粒細胞/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