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增生程度意義 按增生程度分5級:
Ⅰ級:增生極度活躍,主要見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見某些增生性貧血。
Ⅱ級:增生明顯活躍,常見于各種增生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級:增生活躍,見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償增生較差的貧血,也見于因骨髓取材時受部分血液稀釋。
Ⅳ級:增生減低,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釋。
Ⅴ級:增生極度減低,見于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
二、粒細胞與幼紅細胞比例(粒/紅比例)意義
比例增加見于:
⑴粒系細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膿性感染、類白血病反應等
⑵紅系細胞生成抑制,如純紅再障。
比例正常見于:
⑴正常人骨髓;
⑵兩系細胞同時或成比例增多或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內髓瘤、骨髓轉移癌等。
比例減低見于:
⑴粒系細胞減少,如粒細胞減少或缺乏癥、化療、放射病等;
⑵紅系細胞增多,如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脾功能亢進等。
三、粒系細胞改變
粒系細胞增多意義
1.以原粒細胞增多為主,見于:
⑴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細胞增多,
⑵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急性變,常伴有粒系的細胞核和細胞質發育不平衡及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2.以早幼粒細胞增多為主,見于:
⑴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⑵粒細胞缺乏的恢復期。
3.以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為主,見于:
⑴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質發育不平衡及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⑵粒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病因解除后恢復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桿狀核粒細胞增多為主,見于:
⑴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堿粒細胞增多;
⑵類白血病反應;
⑶代謝障礙,如尿毒癥、糖尿病酮癥;
⑷中毒,包括藥物、毒物及異種蛋白注射;
⑸其他,如嚴重創傷、急性失血、大手術后等。
5.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⑵寄生蟲感染;
⑶某些變態反應性疾病及皮膚病;
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
6.嗜堿性粒細胞增多,見于:
⑴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⑵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
⑶放射反應。
日本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實驗醫學雜志》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產生抗體的漿細胞從淋巴組織遷移至骨髓并長期存活的關鍵機制,為開發長效疫苗提供了新方向。大阪大學和東京大學日前聯合發布新聞公報說,在防御病毒感染......
在一項新研究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神經科學家培育出一種特殊類型的人類白血細胞,能促進神經纖維再生。這一發現標志著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有望為脊髓、視神經或腦損傷相關疾病帶來更安全有效的新療法。相關論文發......
法國巴黎西岱大學的JulieHelft及其同事們的最新研究表明,乳腺癌能夠在保留其自我更新能力的情況下,誘導全身的造血干細胞向髓系細胞的分化。他們使用轉錄組學分析和原位成像技術,發現乳腺癌能夠遠程重塑......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無法治愈的骨髓癌癥,其每年會引發超過10萬人發生死亡,這種疾病以其快速和致命的擴散而聞名,其是目前科學家們所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疾病之一;當癌細胞在機體不同的部位發生移動時,其就會發生......
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癥反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眾所周知,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炎癥可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ACellularTaxonomyoftheBoneMarrowStromainHomeostasisandLeukemia”的文章。研究者們從單細胞角度系統......
在乳腺癌患者中有這樣的例子:一些男性和女性在他們的原發性疾病接受治療20-30年后,他們的癌癥在骨頭中復發,但他們認為自己沒有癌癥。這一現象一直困擾著托馬斯杰斐遜大學的研究員KarenBussard博......
生物制藥巨頭新基(Celgene)與Acceleron制藥公司近日聯合宣布,已向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提交了實驗性紅細胞成熟劑luspatercept治療輸血依賴性β地中海貧血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將年輕實驗室小鼠的骨髓移植到老鼠身上可以防止老鼠的認知能力下降,保持他們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雖然之前的研究表明,從幼鼠體內引入血液可以逆轉老鼠的認知能力下降,但對于這種情況的發生情......
造血干細胞(HSC)微環境對HSC的功能維持和損傷修復有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然而由于骨髓微環境構成的復雜性,HSC骨髓微環境的研究領域一直存在眾多爭議。美國Stowers研究所李凌衡及DavidS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