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8日,南澳大學徐浩蘭教授,清華大學張瑩瑩教授和深圳技術大學余利副教授在清華大學主辦的高起點新刊Nano Research Energy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NRE.2023.9120062)發表題為 “Recent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efficient interfacial solar evaporation systems” 的最新綜述。
近年來發展的界面光熱蒸發 (ISE) 是一種具有極高能量轉換效率和環境友好的海水淡化技術。這項技術有望緩解全球淡水短缺的問題。到目前為止,許多具有高效太陽能光熱轉換效率的新的光熱材料和蒸發器已被開發、制備并應用于 ISE。通過合理的設計,光熱蒸發器可以實現出色的能量管理,進而降低能量損失,并從環境中獲取額外的能量,有效的利用和回收系統中的能量來提高光熱蒸發效率和淡水產量。除此之外,通過引入分子工程來調節水的狀態進而降低水的蒸發焓也被證明是提高 ISE 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
鑒于此,南澳大利亞大學徐浩蘭教授,清華大學張瑩瑩教授和深圳技術大學余利副教授在Nano Research Energy上聯合發表了題為 “Recent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efficient interfacial solar evaporation systems” 的最新綜述來總結并展望如何設計和制備高效的光熱蒸發系統。文章首先系統的總結了用于提高實際光熱蒸發性能的途徑;分析和對比了二維和三維蒸發系統在光熱界面蒸發過程中的能量關系,并指出了主要區別。在此基礎上梳理了二維和三維蒸發器和蒸發系統的設計思路和能量管理策略。該綜述還專門總結了降低水的蒸發焓的主要策略和方法。最后作者對現有蒸發體系和蒸發器設計進行了總結,并展望了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以及面向應用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構建高性能ISE并實現實際應用提供有價值的指導。
論文信息:
Wang Y, Hu J, Yu L, et al. Recent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efficient interfacial solar evaporation systems. Nano Research Energy, 2023, https://doi.org/10.26599/NRE.2023.9120062
DOI:10.26599/NRE.2023.9120062
Nano Research Energy 是Nano Research姊妹刊,(ISSN: 2791-0091; e-ISSN: 2790-8119; 官網: 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2790-8119)于2022年6月創刊,由清華大學曲良體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學支春義教授共同擔任主編。Nano Research Energy是一本國際化的多學科交叉,全英文開放獲取期刊,聚焦納米材料和納米科學技術在新型能源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與應用,對標國際頂級能源期刊,致力于發表高水平的原創性研究和綜述類論文,已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2025年之前免收APC費用,歡迎各位老師踴躍投稿。
6月30日,哈爾濱工程大學2024年高考錄取通知書與大家見面。這所以“三海一核”為辦學特色的高校,在每一份通知書里都裝入深海水,發出“來自深藍的邀請”。據悉,2021年,該校科研團隊自主研制的“悟空號......
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研究人員發現可能是海平面以上最早的淡水和地塊證據表明,地球水循環或至少始于40億年前。地球上......
近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劉利峰團隊與廣東工業大學大學教授劉全兵團隊(負責理論計算)合作,在多元金屬間化合物甲醇電氧化催化劑助力高效混合海水電解制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先進材料》(......
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利用礦物原位鋰同位素分析法,該所科研人員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幔橄欖巖中的鋰含量和鋰同位素組成。他們發現,海水中的鋰元素可以經過擴散作用進入地幔橄欖巖。這為研究地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德會和副研究員劉艷廷團隊圍繞近岸/離岸海上風電制氫的需求,研發出一條以海水為原料制備氫氣聯產淡水的新技術,并依托該技術完成了25千瓦級裝置的測試驗證。近年來,......
完全依靠自然光,一平方米大小的蒸發器每天能從海水中收集多少淡水——答案是23升,可滿足十余名成年人一天飲用所需。記者25日從東北大學獲悉,該校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取得重大突破,創造了“無鹽......
完全依靠自然光,一平方米大小的蒸發器每天能從海水中收集多少淡水——答案是23升,可滿足十余名成年人一天飲用所需。記者25日從東北大學獲悉,該校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取得重大突破,創造了“無鹽......
完全依靠自然光,一平方米大小的蒸發器每天能從海水中收集多少淡水——答案是23升,可滿足十余名成年人一天飲用所需。記者25日從東北大學獲悉,該校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取得重大突破,創造了“無鹽......
完全依靠自然光,一平方米大小的蒸發器每天能從海水中收集多少淡水——答案是23升,可滿足十余名成年人一天飲用所需。記者25日從東北大學獲悉,該校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取得重大突破,創造了“無鹽......
由于淡水資源緊缺,向大海要水是未來氫能發展的重要方向。但復雜的海水成分(約92種化學元素)導致海水制氫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先淡化后制氫工藝流程復雜且成本高昂。2022年11月30日,深圳大學深地科學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