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2-03 02:10 原文鏈接: 高空野火煙霧威脅臭氧層

    image.png

    2019年的熱浪在西伯利亞引發了大面積火災,煙霧可能已經飄進了北極的平流層。圖片來源:DONAT SOROKIN/TASS/GETTY IMAGES

    兩年前,冰凍在北極海冰中的德國破冰船“極地號”的船員向夜空發射了一束綠色激光,以研究冬季冰冷的云層。然而,光束在7公里以上的平流層中遇到了一千米厚的粒子層,研究人員后來發現,這是那年夏天席卷西伯利亞的巨大野火產生的煙霧。

    直到2020年3月,由于西伯利亞的煙霧揮之不去,衛星測量的北極臭氧水平達到了歷史新低。德國萊布尼茨對流層研究所研究生Kevin Ohneiser說,似乎是煙霧導致了臭氧的消耗。

    近日,Ohneiser和同事發表在《大氣化學與物理》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會對大氣化學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因為日益嚴重的野火產生的煙霧會侵入平流層,并有可能侵蝕阻擋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遙感科學家Omar Torres表示,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衛星已經能夠跟蹤煙霧顆粒,這些煙霧顆粒很容易從太空中看到,因為它們對紫外線有很強的吸收能力。然而,Torres說,直到2017年,衛星都沒有看到有煙霧穿透平流層的跡象。

    北極煙霧事件尤其令人擔憂,因為它沒有理由出現在那里。Ohneiser表示:“每個人都認為北極會非常干凈。因為那里沒有雷暴,雷暴可以把污染物推進平流層。”比如,澳大利亞野火可以產生自己高聳的風暴系統,能夠像火山一樣將物質注入平流層。但在西伯利亞大火時,它被困在熱浪和高壓系統中,抑制了形成大風暴的對流上升氣流。因此,煙霧肯定有其他途徑到達平流層。

    在一個尚未發表的模型中,研究小組援引了一個10年前叫做“自我提升”的理論,試圖解釋該地區如何產生如此高濃度的煙霧。他們的模型表明,黑煙顆粒非常有效地吸收了陽光,從而迅速加熱了周圍的空氣,導致黑煙上升。僅僅幾天后,這一過程就可能將煙霧吹到地面10公里的高空,然后風會將煙霧帶到北極低空平流層。

    Ohneiser說,事實上,在經過西伯利亞大火時,NASA的云—氣溶膠激光雷達與紅外探路者衛星觀測衛星(CALIPSO)捕獲了從4到10公里處升起的羽狀煙霧。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火積云研究員Michael Fromm稱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主張”,需要更多有力的證據。他認為,如果沒有火風暴的額外推動,煙霧就不太可能穿透對流層頂,而對流層頂是隔離平流層的邊界。

    Fromm認為,大多數北極微粒不是煙霧,而是來自俄羅斯堪察加半島西南的萊科克火山的殘留硫酸鹽氣溶膠,該火山在2019年向平流層噴出了氣體和火山灰。他指出,CALIPSO無法區分煙和硫酸鹽。

    但Ohneiser和他的同事們立場堅定。他們的先進激光雷達測量了兩種不同波長的光吸收和反射,使用同一儀器對澳大利亞野火的觀察顯示,煙霧顆粒有一個獨特的特征。Ohneiser指出,這些是“野火煙霧清晰的光學指紋”。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確實看到了來自萊科克火山的硫酸鹽顆粒,但它們在平流層更高的地方形成了一個薄層。

    哈佛大學大氣化學家Jessica Smith說,一旦煙霧進入平流層,它消耗臭氧的潛力就肯定存在。極地臭氧的損失依賴于氯,在冬天,當平流層形成稀薄的彩虹云時,氯就開始攻擊。它們的液滴為化學反應提供了一個表面,這些化學反應產生了氯自由基,氯自由基會破壞臭氧。Smith說,煙霧顆粒可能通過播撒這些云的形成,并賦予它們更小、更豐富的水滴,從而促進臭氧的損失。

    此外,煙霧顆粒也可能被包裹在化學物質中,例如硫酸鹽,可以通過與氯直接反應來減少臭氧。這些煙霧也可能會以某種方式加強平流層極地渦旋,進一步使兩極寒冷,并加速損耗。


    相關文章

    生態環境部:去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呈現“三個向好”

    生態環境部今天(17日)上午舉行例行發布會,有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監測數據表明,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呈現“三個向好”的特點。“三個向好”首先是空氣質量穩中向好。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

    新研究預測森林樹種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寶生課題組以我國廣泛分布的殼斗科櫟屬物種麻櫟(Quercusacutissima)為研究對象,利用生態基因組學方法預測森林樹種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相關研究發表于《分子......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領域系列研究報告顯示

    12月27日,中國科學院發布資源環境系列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在湖泊生態環境、濕地環境、山地與山區發展、西北干旱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東部超大城市群生態環境方面建設成效顯著。該系列報告......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領域系列研究報告顯示

    12月27日,中國科學院發布資源環境系列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在湖泊生態環境、濕地環境、山地與山區發展、西北干旱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東部超大城市群生態環境方面建設成效顯著。該系列報告......

    生態環境部:鼓勵研發這類便攜式儀器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噪聲監測工作,生態環境部監測司組織編制了《關于加強噪聲監測工作的意見》,并征求意見。《意見......

    環境修復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教授楊卓鴻團隊聯合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李永濤團隊在環境修復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近年來,盡管可再生能源產......

    《生態環境統計技術規范排放源統計》

    名稱關于發布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生態環境統計技術規范排放源統計》的公告索引號000014672/2022-00493分類生態環境統計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2-12-02文號公告2022年第31......

    環境監管重點單位名錄管理辦法

    名稱環境監管重點單位名錄管理辦法索引號000014672/2022-00470分類生態環境監測管理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2-12-01文號部令第27號主題詞環境監管重點單位名錄管理辦法《環境......

    警告!地球健康16個“生命體征”亮紅燈

    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創紀錄的420ppm。從嚴重的森林火災和極端熱浪,到風暴潮和毀滅性洪水,溫室氣體導致的全球氣候變化愈發嚴重。在一項近日發表于《生物科學》的研究中,由氣候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聯盟......

    生態環境部介紹COP15第二階段會議相關情況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二階段會議將移址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會期為12月7日至19日。中國將繼續作為COP15主席國,領導大會實質性和政治性事務。會議準......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